陕西城隍庙的艺术价值及开发应用思索


城隍神是保护地方、掌管当地灾荒疾疫、主持阴司冥籍的神灵,城隍庙是供奉和祭祀城市守护神———城隍的地方。100年前的中国城镇一般都有城隍庙,大至一座城市或省府,称之为“都城隍庙”或“州城隍庙”;小至县城或乡镇,称之为“县城隍庙”。因而,城隍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象征性符号,城隍庙等级地位的差别也决定了其建筑规模的大小。如今,大多数城隍庙已湮灭不存,仅有部分地方的城隍庙幸存下来。陕西省现存城隍庙较多,仅关中地区就有数座保存完整的城隍庙建筑群,如西安都城隍庙、三原县城隍庙、韩城城隍庙、扶风县城隍庙等。关中地区城隍庙的等级体系非常分明,有府城隍庙、州城隍庙、县城隍庙等,而且这些城隍庙各具特点,对于研究城隍庙的建筑布局及特点、陕西地区城隍庙文化的发展演变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城隍信仰又是我国悠久而独特的城市文化,各地城隍庙是城市固有的本土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存续空间。①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关注和研究城隍庙在当今仍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隍庙的文化艺术价值

城隍庙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建筑本身是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里面的各种雕塑、石刻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庙内的对联和牌匾又是研究古代书法的宝库。每年的城隍庙会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城隍庙的研究可以从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城隍庙艺术价值

1.建筑布局

陕西地区的城隍庙大多修建于明代,清代经过数次维修,这些城隍庙建筑保存了完整的明清建筑格局。城隍庙的建筑布局无论规模大小,一般应由山门、牌坊、厢房、戏台、钟鼓楼、献殿、寝殿等基本建筑构成,规模较大的城隍庙还有道院、财神庙、影壁等附属建筑。建筑形成中轴对称的格局,主要建筑如山门、牌坊、献殿、正殿和寝殿等位于中心轴线上,附属建筑如厢房、钟鼓楼等依次对称排列,其中戏楼的位置布局较为灵活,或正对大殿,或正对大门,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不同类型的建筑把城隍庙分成大小不同的院落,重重院落向纵深发展,主体建筑大殿和寝殿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和主导。在空间布局上,体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多层风格。整个建筑群形成平面布局合理、严谨,主次分明,疏密得当的建筑体系。城隍庙虽然都是轴对称排列的建筑格局,但韩城、三原、扶风三座城隍庙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各地城隍庙的建筑布局各具特色,主要表现在院落大小、牌坊数量的多寡和戏楼位置的差异。另外,建筑形式和体量也各不相同。如韩城城隍庙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照壁、壁屏门、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和含光殿,共有五个院落空间,南北中轴线长达200米。韩城城隍庙本是模仿衙署建筑而建,采取四合院布局,以院落为单位,门内建左、中、右三路建筑。三大殿等主体建筑集中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采用“前堂后室”的形式,多层次向纵深发展。②城隍庙东西宽76米,但左路和右路的附属建筑现仅存西戏楼和德馨殿两侧的东西庑,两侧轴线上的建筑强调了主轴线,整体建筑布局开阔疏朗。进入庙门后,沿着中轴线前进,视野非常开阔,使建筑的规模显得尤为宏大。三原城隍庙的建筑布局是在中轴线上布置照壁、山门、四重牌坊、二门、戏楼、献殿、拜殿、寝殿等主体建筑,以四重大小不一、用料不同的牌坊为界将整个建筑群划分为三大两小共五个院落。院落有窄有宽,空间有开有阖,从前部的狭长空间走入后部豁然开朗的宽阔空间,空间关系形成了大小和虚实的对比,显得紧凑而又完整。扶风城隍庙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殿、木牌坊、献亭、献殿、正殿、寝殿和九间殿,牌坊和献亭等建筑将整个建筑群划分为四进院落。因地势南低北高,建筑前低后高,沿着中轴线前进,有步步登高之感。

2.雕刻艺术

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都离不开雕饰,作为神祠性质的城隍庙同样也有各式各样雕塑作装饰,这些雕饰包括石雕、木雕、砖雕等,陕西各地城隍庙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雕塑美。以建筑上的木雕斗拱为例,呈现出多种面貌。斗拱是古代建筑中特有的一种建筑构件,不仅具有结构美,同时又兼具装饰性,尤其在明清建筑上,其结构作用日趋减弱,几乎成为纯装饰构件。以扶风城隍庙内的斗拱为例,献殿前檐的斗拱结构为五斗、十升、二拱、三昂,昂为象鼻和龙头。最中央为或张嘴或闭口的龙头昂,或满嘴獠牙或只露出二支獠牙。其两侧是象鼻昂和龙头昂相间,象鼻昂的长鼻弯曲回转,前端雕出两个鼻孔。后檐斗拱是无雕饰的昂。正殿的斗拱为五斗、八升、二拱、三昂,上层均为整齐划一的龙头昂。尤其是钟鼓楼二层转角处的斗拱,将象鼻昂、龙头昂和猪嘴昂结合在一起,形成错落有致的斗拱结构。相比之下,献亭的斗拱则朴素很多,有的是略施雕刻的云纹昂,有的则无雕饰。各个建筑采用形式不同的斗拱结构,为建筑平添了许多生气。三原县城隍庙的建筑斗拱又呈现出另一种风貌,大殿前方最大的木牌楼为三间歇山式,斗拱重叠,木雕满棱,在两侧楼的斗拱上昂头突雕着58个童子像,双手向前似抱住昂头,身体趴伏在昂头上。童子像均为圆润光滑的光头像,面部表情俊秀各异,有的面带憨笑,有的表情严肃,有的则微张小嘴。雕像有意突出表现童子的头部,使其从层层叠叠、繁复的昂头中突显出来。其余昂头则是卷云纹。明清时期是吉祥动物纹样最发达的时期,作为祥瑞动物代表的龙在城隍庙建筑中表现出异彩纷呈的龙文化。以三原城隍庙为例,建筑物上龙的雕绘之多、造型之美堪称一绝。从山门到寝宫,殿、阁、楼、廊、坊、亭、碑等建筑上都装饰着龙的形象,分布在斗拱、雀替、脊眉、正吻、瓦当、套兽、栏杆、石碑等部位,表现形式有琉璃和灰陶、木雕、砖雕、铸雕(铁器)、石雕和建筑彩画。以建筑各部位的木雕龙形象为例,山门挂落上有云龙图案;山门前木牌坊挂落上有“云龙戏蛇”和“云龙戏蝉”图,还有“二龙戏珠”浮雕;戏楼雀替上有“苍龙戏鳌”和夔龙造型;中院木牌坊上是龙首昂头,额枋上是龙浮雕;城隍殿前雀替上有“苍龙戏珠”和“云龙戏海”高浮雕;钟鼓楼一层、中院两廊檐上、寝宫垂花门、大殿两侧均装饰着龙首昂头。砖雕龙主要分布在山门和照壁上,如山门前的东西八字墙上分别雕刻着“苍龙训子”、“鱼龙变化”图,照壁上有“二龙戏珠”砖雕和中央的“鲤鱼跳龙门”砖雕以及四角透雕的龙凤纹饰。尤为称奇的是大殿墙体上的“福”、“禄”二字是以龙为基础进行变形、夸张写成的。

3.书法艺术

各地城隍庙的匾额、楹联,往往提点和渲染城隍庙特有的意境和主题,自成一格,蔚为大观。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牌匾上一般均有年代和书写者的姓名,既为研究建筑的修建年代提供了参考价值,同时又是研究明清书法的参考资料。如韩城城隍庙的庙门正门额书写“城隍庙”三个字,四个墙面分别刻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砖雕的“彰善瘅恶”四个大字,意为表彰为善者,憎恨为恶者,劝人弃恶扬善,多做善事,向世人告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庙巷东西两头各有一座木牌坊,上书“监察幽明”、“保安黎庶”,指明了城隍庙的功能。扶风城隍庙在献亭正门横板上有清代刻写的“你来的好”,威严的口吻中透着夸赞,似在夸赞每一位经得住城隍神审视良心的人。而西安都城隍庙牌楼碑面书写着“你来了么”,似在拷问每个走进城隍庙人的良心,质疑的口气威严中带着亲切。每座建筑上的牌匾或楹联均紧扣主题,含义简洁明快。陕西现存城隍庙中保留书法艺术最多的要算三原城隍庙,里面有“三绝碑”和不同时期书写的楹联。“三绝碑”是指东西两廊廊壁上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笔力雄浑豪放,因其石刻书法、文章、刻工均精美绝伦,称为“三绝碑”。山门上有清咸丰三年(1853)三原县知县余庚阳题写的“威灵昭应祠”,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修建的石牌坊上的对联上为“福善淫祸,万里高悬日月鉴”,下联为“锄强扶弱,千里永奠山河图”,额上有明代尚书温纯刻写的“明灵保障”,上竖“监观”二字匾。戏楼上也有楹联:“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新声传旧事,须认作暮鼓晨钟。”顶楼耸立着“明月楼”。

4.琉璃艺术

古代留存的祠庙等建筑屋顶一般均以琉璃来装饰。各地城隍庙建筑上的琉璃各有特色,或黄或绿,形成一道亮丽的建筑风景线。如三原城隍庙、扶风城隍庙等,其中琉璃艺术最为精美的当属被称为“建筑艺术宝库”的韩城城隍庙,庙内几乎所有的建筑屋顶都覆盖了黄、绿、蓝、褐等各色琉璃瓦和脊饰,堪称“琉璃大全”。据记载,庙内所用的琉璃绝大部分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制造的。④所用的琉璃种类主要包括板瓦、筒瓦、屋脊、垂兽、走兽、吻兽、照壁等,装饰部位主要用于屋顶和墙壁。装饰形式有圆雕、透雕和浮雕几种类型,装饰题材包括动物纹(狮子、虎、龙、凤、马等)、植物花卉纹、几何纹(连珠纹、八卦纹、圆环纹、水波纹等)、亭台楼阁、山水树木、人物等纹样。屋顶琉璃装饰是韩城城隍庙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屋脊部分的琉璃圆雕装饰令人叹为观止,不论是正脊、垂脊,还是斜脊,均装饰各种花卉,间饰行龙、凤凰、奔马等。一般在正脊的中央置有仿木构的琉璃亭台楼阁脊刹,正脊两端设龙形吻兽,造型大多为张口吞脊,身上呈鱼鳞状,龙头盘旋而上,张开大嘴,双目圆突紧盯前方,尾巴向上卷曲,体态比较大,高度一般为1.5~2米。正脊和垂脊通体均为花脊,饰有飞禽、动物及花草,特别是正脊上的凤凰,头部向上,躯体呈飞行状。例如德馨殿、广荐殿和含光殿的屋顶装饰。值得指出的是,在垂脊下方还置有走兽,如行龙或狮子等动物。例如,在德馨殿四条垂脊的下方各置一狮子,头部毛发向上微卷,张口咆哮,体态呈奔跑状,具有强烈的动感。⑤韩城城隍庙的琉璃数量最多、布置最集中,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构件强度都代表了明、清时期山陕地区琉璃制造的最高水平。

5.西安都城隍庙道派鼓乐的音乐艺术

城隍庙属于道教文化体系,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仪式和完整的音乐体系。西安都城隍庙珍藏有流传下来的乐器和各种古典调乐谱抄本,并形成了以安来旭为代表的城隍庙等道派乐社,是西安鼓乐僧、道、俗三大流派之一。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地区的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脱胎于隋唐宴乐,历经宋、元,兴盛于明、清,一直保持着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因其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曲调优美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西安古代的交响乐”。以城隍庙为代表的道派乐社,其鼓乐以其乐曲音调低平,平和幽雅,讲究“磨工加花”,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体系,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乐种。⑥城隍鼓乐是都城隍庙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1961年安来旭道长率领乐社赴京演出,不仅受到社会各界和音乐界的高度赞赏,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二)城隍庙的民俗价值

城隍庙的形制布局本是庄严肃穆的宗教场所,然而环绕城隍庙的周边地区,却是市民心中最有趣的游憩场所,是城市中最有凝聚力的商贸和娱乐空间。城隍庙会是娱神名义下的世俗庆典。⑦明、清以后,各地逐渐出现了集城隍信仰、商品交流与民间技艺汇演于一体的城隍庙会,成为城镇中最重要的一种集市贸易。⑧每逢庙会时,以城隍庙为中心形成的商业圈,牵动全城百姓及各地商贾手工业者云集于此,或入庙烧香,祈福禳灾,或进行商业交流,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庙会形式。城隍信仰中的无形力量,使民众凝聚在一起。可以说城隍庙会是娱神名义下的世俗庆典。如果说城隍庙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存,那么庙会则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城隍庙会是集祭神、娱乐和贸易于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不同地域形成的庙会在时间和形式功能上各有侧重。陕西各地城隍庙庙会具有不同的民俗性质。有的根据当地习俗形成了固定的日期,如三原城隍庙的庙会是农历八月初十至十四,韩城城隍庙的庙会是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和八月十八日,西安都城隍庙的庙会是农历正月初一、十五,四月初八,八月中秋逢会。扶风城隍庙是以进香敬神(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为主的庙会,庙会是一年两次,分别在农历正月二十和八月初二。正月二十的庙会也称为烧纸会和老婆会,赶会的多是老年人,逢会期间会会朋友拉家常,之后在城隍庙一是布施,消灾求安;二是为亡故亲人烧纸祈福。此外,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和腊月初一是民众给城隍神的添油庙会,七月十二是娘娘婆会,通常是已婚未生育的妇女前来求子。其庙会历史久远、群众基础深厚,影响范围大,并波及毗邻县区。⑨西安都城隍庙是以商贸活动为主的庙会,都城隍庙以丰富的小商品而著称。说起西安都城隍庙,在老西安人的脑海里自然就想起一首歌谣:“城隍庙,九里三,各样买卖在里边;上自绫罗和绸缎,下至牛笼与马鞭……”这首古老的歌谣是老西安人的记忆,它记载了西安都城隍庙昔日的繁荣和热闹,那时的城隍庙成为小商品经济繁荣的代名词。城隍庙周围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在西北五省区都远近闻名,曾是西部最繁华的城隍庙市场。

二、城隍庙的开发利用

城隍庙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民俗价值,其中的雕塑、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这些都是开发利用的物质条件。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城隍庙进行开发利用:

(一)利用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展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目前,一些城隍庙被开辟为当地博物馆,即将城隍庙和博物馆合二为一,保护与陈列并举,把城隍庙的建筑开辟为博物馆的展室,布置和陈列当地出土的文物资源。例如,扶风城隍庙、三原城隍庙和韩城城隍庙就是当地博物馆的所在地。扶风城隍庙展出的文物主要有扶风出土(包括周原地区)的西周时期青铜器、历代铜镜、以及当地出土的碑石和拴马桩等石刻艺术。三原城隍庙开辟的展室有明清时期的十殿阎君水陆画、“古代雕刻艺术展”、“唐代出土文物展”和“于右任书法墨迹展”、岳飞手书《出师表》等文物精品展览。韩城城隍庙作为韩城市博物馆的一部分,右厢房展出的当地牌匾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地域特征。这些牌匾主要有庆寿匾、谢师匾、家训匾、门额匾等,而且匾额上都有制匾的年代。其中祝寿匾的制作非常讲究,匾上的题字不仅书法精湛,而且雕刻精美,字体的四周一般雕刻有“寿”字、桃子、蝙蝠、寿星、万字拐等,寓意吉祥长寿、大富大贵。内容有“德隆并寿”、“仪型堪仰”等。门额匾“文魁”炫耀家庭的官衔和地位;“耕读”匾彰显生活和治家理念。这些牌匾字体或隶或楷或行或草,形式多种多样;书法风格或平正醇和,或峻严方正,多姿多彩、意趣迥异,反映出韩城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古代房屋被无情拆除,牌匾的命运也可想而知。因此,博物馆的整理、保护和抢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

(二)以城隍庙的文化资源为载体,利用节假日开发民俗文化活动,将民俗活动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

城隍庙是古代文化遗存,如何使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生命活力,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现在各地城隍庙的庙会改变过去纯宗教的倾向,被赋予新的内容,成为当地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大节日。庙会期间的物资交流会成为当地经济的新亮点,也是宣传当地旅游和民间艺术的新契机。例如,三原城隍庙的庙会是农历的八月初十至十四日,庙会期间有戏剧和社火表演以及物资交流大会,“庙里唱大戏,庙外赶大集”。其中文娱节目保留着鲜明的本土特色,如当地的社火表演,中老年演出队的秧歌、太极拳或时装秀表演,民间艺人的剪纸表演及展出,聘请秦腔剧团演出秦腔戏,甚至还举行了“汉礼祭城隍仪式”。当地文化部门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有关城隍庙的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如今的城隍庙会已成为宣传和推介三原县民间艺术、旅游和饮食文化的大型文化活动。西安都城隍庙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行新春祈福庙会,聚集了许多民间传统艺术的表演,如送春联、祭灶拜火神、挂祈福牌、竞猜灯谜、新年头炉香、祭城隍、迎财神、民间绝活、秦腔、高跷、社火、茶道表演、鼓乐表演等。祈福庙会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拉开序幕,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民间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该习俗在西安都城隍庙再次重现,百名道人诵经祝福百姓安宁祥和,锣鼓和社火伴着舞狮、舞龙、鼓乐等喜庆活动,带给古城人民新春的祥和之气。每年的祈福庙会都会吸引几十万人前来观看,过年逛庙会成了西安人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除了三原和西安都城隍庙会外,陕西各地的城隍庙会活动也都是异彩纷呈。如长安区王曲镇每年二月初八规模盛大的城隍庙会活动、户县“迎送城隍爷”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与西安空前的都城隍庙会活动交相辉应,形成了一个城乡结合、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近年来,古老的庙会已经给西安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西安的集市庙会经济已初具规模,不仅拉动了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快速发展,也使集市庙会经济成为拉动西安城乡居民消费的强大动力,成为西安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相信随着春节城隍庙庙会和其他庙会的不断发展,古城西安的庙会也会像上海的城隍庙庙会一样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将以城隍信仰为主的文化活动发展成一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传承西安都城隍庙的鼓乐文化

西安都城隍庙道派乐社的发展和传承意义非凡,对于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来龙去脉,研究各民族音乐的融合和发展,研究其音乐特色和发展规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城隍庙鼓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其传承和保护上,可借鉴僧派系统的东仓乐社。东仓鼓乐社现隶属于大唐芙蓉园。大唐芙蓉园对鼓乐社进行了全面整体宣传和重新包装,如印制宣传册,拍摄宣传片、重新制作服装等。这种公司和乐社结合的模式为东仓鼓乐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东仓鼓乐社已参加过多次大型演出活动,2008年4月东仓鼓乐社赴香港参加“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丝路漫漫音乐会”演出。东仓鼓乐社的保护就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西安鼓乐现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城隍庙鼓乐社作为中国隋唐音乐和道教音乐的传承场所之一,更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传统的鼓乐艺术,将它发扬下去,保留下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都城隍庙道派乐社已迈出可喜的发展之路。1991年应邀赴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国出访演奏,各国观众为之倾倒。都城隍庙的鼓乐不仅走进了大学校园,而且多次与瑞士等国外专家就“西安鼓乐”进行学术交流。城隍庙作为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如今对城隍庙的开发利用,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之路。城隍信仰所形成的庙会和年节祈福活动,不仅丰富和活跃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也是物资交流与信息交流的有效平台,对传承和研究中华民俗文化具有较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