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社会化法治化国际化之社会化
深圳先行示范区专家库成立大会后一个多月来,紧锣密鼓召开十二个专家组的启动会。三百名专家几乎覆盖全市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听了参会的两百多名专家的发言后,感想不少。总体脉络梳理之后,有一个理念逐渐清晰,那就是下一步改革开放的路径方向应该坚定走向市场化、社会化、法治化、国际化,并最终在四者之间实现科学平衡。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巨大成功,走过最艰难的市场化起步转轨,但是实际上也只是完成一大半的进程。如果说整个过程要完成经济、社会、行政、开放几方面的整体制度架构的完善,经济市场化方向和进程大致到位,但是社会事业、行政架构的制度完善,还在摸索推动之中。法治化因为市场经济最终完善必须走向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完善最本质的就是法治环境的完善。所以在之前就提出过,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说行政体制改革,主体内涵就是实行法治,治理体系走向法治化。政治体制改革没有玄而又玄的东西,就是踏踏实实推动法治,而这也并不是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
当前社会事业之所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焦点热点也很集中,因为社会事业改革发展至今没有理顺,应该说缺乏明确的方向性抉择,一直处于试点摸索过程中。专家组启动会二百多位专家绝大部分聚焦的也是社会事业问题,或是由此衍生的问题。科创、教育、文化、卫生、国际,包括其内含的基础研究、社会科学、智库发展、高校办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文艺团体、社团协会、医疗管办,健康养老,生物医药、会展博览、合作衔接,法定机构等等。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很多时候在去编制问题上产生争议。这集中体现了原有管理架构和新的试点模式之间的新旧体制之争。这本质上就是要不要社会化之争。大部分专家都支持社会化安排,认为是大势所趋,但是又很挣扎,摆脱编制没了铁放碗没底。新旧体制同时存在,目前社会化安排并没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推进困难。比如没编制在引进人才方面处于严重弱势,在还没有全面社会化安排的情况下,编制的吸引力可以想象。
实际上作为专家大家都清楚,有编制的老模式,人员流动不起来队伍优化困难,旱涝保收缺乏工作动力,就像人们动不动就提社科院、文联等视同养老部门。这两年社会办智库很活跃,相比较,原来的社科院、党校等机构,明显的让人都感觉不像智库机构,甚至它们本身就很想能有机会创新体制,改变形象。但是没有社会化统一的改革定向,他们自身也动弹不得。这让人想起中国市场化成功的做市场增量最后迫使诸多企业不得不市场化,智库机构的发展演变也有这样的韵味,就是鼓励新办社会化机构,最后促使诸多社会机构推动社会化改革。深圳在这方面的探索推动也正在走向这条路径,目前引进和新办的社会机构,如医疗方面有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及民办医疗机构的社会化冲击,如教育方面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社会办学模式的冲击。教育医疗是最后的两个堡垒了,深圳其他社会事业包括科创、文化,因为有市场化推动,实际上社会化演变比较早,但是社会事业很多时候只能社会化兴办,过于市场化并不利于社会事业本身基础性、公益性的安排,扭曲了公共事业正确发展导向,比如之前的医疗改革的市场化弊病,教训很深刻。
一系列启动会中间,碰巧承担高等教育自主权研究课题的北大课题组由老校长林建华带队到深圳实地调研,张罗并陪了两场座谈会,一场是深圳几所高校的座谈会,一场是教育主管和研究部门的座谈会。教育部门号称是中国计划体制的最后一块堡垒。在座谈中还真唤起了不少老旧的计划安排记忆,比如全国高校招研究生、博士生的指标名额还牢牢掌握在教育部手中,能不能设博士点,能招几个,要向市里打报告,向省里打报告,向教育部打报告,最关键是跑部公关。看多了境外社会化办学模式,还一直以为这不是要看导师的意愿吗,够资格的导师能带多少愿意带多少能够招到多少,学校愿意投入多少资源不就搞掂了。难怪中国现在的教育犹如一座要喷发的火山,广东疫情后复课第一天跳没了十几个青春少年,难道教育部就没责任?!一方面是高考指挥棒唯一的竞争安排,升学率成为办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是社会培训机构完全市场化的火上浇油,培训全宇宙第一流的考试机器的体制机制,不逼死孩子誓不罢休啊!
说起教育有点激动。可见,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明确社会化安排导向,及早实现全面破局推动,已经到时候了。
社会事业,在境外基本都是地方事权。中央管理靠的是统一的指导标准。要办好社会事业这是很重要的制度安排。明确地方事权,做好央地事权划分,是发展好社会事业必须做的第一件事。社会在基层,管理社会事业必须依靠地方政府,中央统一管控是完全不合理的。
社会事业社会化兴办,完全靠国家投入也是难以想象的,要充分挖掘社会的力量,甚至市场的力量。社会事业不能完全市场化,但是关系民生福祉,有大量的愿意积累功德的社会多余财力会投入。现今中国走向发达,更有多余资本力量要寻求出路,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打开门路不失为一个好的走向渠道。资本的社会化分散,要允许有法定不可逆规范的社会支持基金,通过协议支持、捐赠等去扶持发展诸多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社会化兴办,要明确去编制化导向,通过协议用人,用人单位和人才双向选择以及“旋转门”机制,以确保机构的活力和发展动力。要明确全领域社会事业机构的去编制化,以创造公平的用人环境和整体发展环境优化。
社会事业社会化兴办,要明确章程法定化安排,采取社会化管理,如采用理事会架构,职业经理人运作的模式。管理模式是最后确保社会化运作的根本,也是社会化运作的表征。没有整体社会化安排,相应的管理模式是运作不起来的。
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