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管理 重塑企业文化 为新时期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力铸魂


 

着力提升管理 重塑企业文化

为新时期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力铸魂

 

/山西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  任志侬

 

新时期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开始,大约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新时期党的奋斗目标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新时期管理升级需要新的发展战略和文化引领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四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繁荣,国家实力增强,人民生活美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迈入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

8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对于新发展阶段,怎么看,怎么办?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这六方面的要求,全部贯穿着一个“新”字,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企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而且是我们党赢得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企业兴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迈步新阶段,企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充分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要把握新机遇,也要直面新发展,迎接新挑战。要从“催生新发展动能”到“激发新发展活力”,从“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到“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应时而变,顺势而为,着力管理升级,重塑企业文化,有效推进管理升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和提升管理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管理起源于人类劳动,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和提升。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人际交往和联系的过程,必然会产生组织协调等管理问题。在人类活动中,小到家庭班组团体,大至政党国家社会,任何组织与组织开展的活动都离不开管理。

管理作为经营的一部分,是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活动。管理的职能源于管理的性质,即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由此,管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行政管理、党务管理、军事管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管理等,而企业管理根据产业行业和业务分工不同,又可分为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成本管理、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很多分支和项目。企业每一分支和项目的管理都可以以目标为导向、人本为中心、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都取得最佳绩效。

管理根植于一种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以文化为基础,并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十八世纪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传统的小手工业被大机器的工业生产所取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随之诞生了社会分工理论。十九世纪中叶,以石油、电力等能源化工技术为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从而诞生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法约尔的管理职能理论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使传统管理不断打破了原有的权力界面和组织结构,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理念等智力要素逐渐成为了现代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注重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的近代管理理论也就应运而生。进入二十一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超级计算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实践,改变着生产和消费,改变着社会和组织,推动着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的创新。

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管理科学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历程,理论日渐成熟,体系日臻完善,内涵不断丰富,实质从物的管理转向了人的管理。尤其在当今,世界进入动荡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不断调整,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行业分割、组织变革、现代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员工的信仰追求、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对人的管理亦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

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经济细胞、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执行者和完善生产关系的主要体现者,在现代社会不只是赢利性的经济组织和企业职工养家糊口、解决温饱的地方,还是职工体现自我价值、寻求精神寄托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机构”与人性组织。在企业人、财、物等各项资源要素中,人是最活跃且最具能动作用的决定性要素,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企业离开了人,一切管理无从谈起。所以,新时期创新和提升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创新发展能够有效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构建人本和谐、凝心聚力、融智创新、引领发展的企业文化。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塑新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思想的本质体现。企业以人为本,不仅回答了为谁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问题,而且回答了依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新时代,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宣言,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所在。管理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内在统一,而且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一致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根本方法和根本宗旨。

文化的本质在以文化人。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纵观人类历史,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社会的繁荣、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文化的兴盛、繁衍、传承和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文化是名族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用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运行规律,发挥文化覆盖人心理、生理和历史与现实的作用,旨在改变人的观念,规范企业行为,进而改善企业管理、增长经营业绩、凝聚企业力量、引领企业发展。

新时期,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更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主要依靠力量。在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工人阶级整体素质、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必要保障,更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撑。

企业之道在管理,管理之道即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新时期企业党建、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创新、融入管理的有效途径重塑适应时代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教育启迪员工,凝聚智慧力量,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全面发展。

一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在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重塑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力变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优势转化为企业文化的竞争发展优势。

二要描绘清晰的企业愿景。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瞄准世界一流企业重新描绘新时代企业发展蓝图,立足企业实际,实事求是的制定企业愿景和“十四五规划,并以此构建企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为企业实现从地区一流、行业一流到全国一流、国际一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撑和发展航向。

三要重新定位企业使命。围绕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从自身企业的性质、规模、行业和所处地域、环境及具有的竞争优势等实际出发,以紧迫的时代感、强烈的责任感、光荣的使命感,从目的性、全局性、专业性、重点性和长远性考虑谋划,重新定位企业使命宗旨和核心价值观,创新战略思维,履行社会责任,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员工、客户、股东、社会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构建符合企业特点、具有时代特色、富有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企业价值理念和经营哲学。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按照“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求,大力发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职工培训,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有效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着力培育和造就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精通专业技术、吃苦耐劳、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有效提高企业和职工的整体素质与科学发展水平。

五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企业经营的主体是职工,管理必须依靠职工。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原则,把职工当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安排在最能发挥作用、工作最富活力的地方,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凝聚他们的智慧力量,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创造精神和主人翁积极性,不断增强其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着力营造“人人为企业、企业为人人”、同心同德、共享共建的经营氛围。

六要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以文化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实现文化自觉。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精神营养和管理智慧,在重塑新时代企业文化中培元固本、激力铸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构建植根民族土壤、面向全球发展、富有中国精神、彰显企业特色、人本和谐、充满活力、富于效率、勇于创新的新时代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