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旅游目的地:“始”于颜值,“终”于内涵


 

网红旅游目的地“始”于颜值。在现代的旅游消费行为中,大众的消费关注点由商品的使用价值逐渐转变为“颜值”,消费目的也从“使用”变成了“拍照”。因此,商家利用这一特点纷纷开设各种网红餐厅、网红水吧、网红民宿、网红景点,其共同特征表现为“不论是否好吃、好喝、好住、好玩,但一定都很好看”。以微博数据为例,涉及“网红打卡地”博文的相关词条与“视觉文化”密切相关:“高颜值”、“ins风”、“最美”、“设计感”等视觉形容词都有很高概率的提及,“拍照”、“约拍”、“秒拍”等视觉消费行为也十分密集。据此可看出,大众前往“网红打卡地”的行为,都是对“美丽”这一符号价值的消费。

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新兴景点、新兴消费方式的出现便会刺激一大批同类旅游产品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同质化”,似乎现如今同质化产品是难以避免的。同类产品过多,便会削弱游客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欲望,就旅游产品而言,其生命周期便会缩短。正如网红打卡地之一的“失恋博物馆”,有媒体报道,由于其独特的吸引力,自世界首座位于克罗地亚的失恋博物馆去年6月登陆上海办展以来,短短不到一百天,南京、成都、西安、重庆等多座城市都建起了自己的失恋博物馆,但据了解,“失恋博物馆”去过一次之后不会再想去第二次,且“失恋博物馆”的场地租期一般在3——6个月。这一类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就很短。

网红旅游目的地“终”于内涵。很多网红打卡地“来了买票,进门拍照”的模式让观众沉浸于影像谎言之中,忽略了行为本身的内容价值与社会意义,成为了欲望诉求的镜像,沦为了巴赫金所预言的“广场式狂欢”的文化标本。这种易于复制的网红之路固化着旅游者的套路式思维。过度的宣传所营造出的“媒体奇观”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人们只想通过打卡来表达“这个地方我来了、我拍了、我走了”,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消费、为什么传播乃至为什么笑、为什么不再思考。仅仅只是从众消费,“他去过,我也要去”的心理其实并没有给旅游者在游玩旅游地时留下深刻的印象,旅游者最初的旅游动机由“我想去”变成“我要去”,很多时候旅游者在游玩过后甚至不知道自己当初为何要去,这便是因为旅游地缺乏文化内涵。“好看,不好玩”是游客吐槽时最常说的话,而如何做到“既好看,又好玩”便是旅游从业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张高洁,骆蓓娟.消费社会视域下“网红打卡地”的媒体奇观及其批判[J].东南传播,2019(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