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讲过一个故事:
你开车违规了,闯红灯了,被警察拦住,一看那警察是个熟人,他对你说:“大哥,你怎么在这儿!”你说:“对不起,刚才没看见红灯,打了一个盹儿。”对方说:“没事儿,过去吧。”这时候你会觉得有面子。然后你说:“兄弟,改天一块儿吃个饭。”第二次路过这儿,你拐错弯了,一看又是这哥们儿,这回不道歉了,你说:“又是您当班啊?”对方说:“没事儿,过去吧。”你说:“行啊,改日喝酒!”又省了50块钱,面子大了去了。但2次都拦住又放了,你过意不去,就会找理由请他吃饭,还这个人情。
跟对方一吃一喝一高兴,花费肯定超过100块钱。
吃完了以后,你多问了一句:“最近弟妹忙什么呢?”
对方说:“你这弟妹不争气,一天在家没啥事儿,找工作特别难。要不上你那儿找个活儿干,能开点钱开点钱,别让她在家待着?”
你说:“没问题,哥们儿的事儿嘛。”过两天对方媳妇儿来上班了,怎么开工资呢?按照当下的标准,工资不可能太低。每月还要买保险,加上其他杂支,差不多2000块钱,每个月都得给。上班3个月之后,对方打电话来了,说:“媳妇回来天天跟我说,您好好管管您手下,不能老欺负我媳妇,她不就是没上大学嘛,没上大学也是人。”第二天你上班,被迫变法儿让人都知道她老公跟你是哥们儿。而这时你可能已经不开车,也不可能违章了。
同时你也对这位媳妇不耐烦了,跟对方说:“弟妹在这儿不舒服,干脆让她回家。这样吧,她不用上班,我每月给她开2000,一年给她发24000。”
你花了钱,一年搭进24000,还不好意思停这工资;
如果当初罚款50块的时候,你就简简单单给50块,后续的麻烦都会消失。
闯红灯的罚款当然涨价了,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冯仑在说熟人社会很可能会带来成本上的过度支出——短时的显性成本是降低了,但长期的隐性成本却严重升高了,结果就是总成本超高,规则被瓦解,潜规则代替规则,整个社会都在钻营与无奈中负重前行。熟人社会当热是个宏大的课题,有弊有利,但总体看来,弊大于利,老张没招儿给出什么整体上的解决办法,只能在局部做些探讨和思考,以症探病,至少能提醒各位看官别掉坑里,或者别在坑里呆得太久!东北是个好样本!
上面的故事在东北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甚至环节更多,成本更大,最要命的是他们还抗着“假装”这个大杀器,不断对早已脆弱不堪的信任体系和商业规则发起冲锋,大义凛然,奋勇争先,拦都拦不住!
老张常说,算账是个大学问,中国很多企业是营销的账没算明白,管理的账根本不会算,这两个要放在一起算,能算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如果再有社会环境的加持,那这个比例会更惊人。熟人社会的账更不好算,里边有若干人情,若干关系,若干面子,若干大家习以为常的潜规则和灰色地带,即使放在商业的框架下,也能把绝大多数人的脑袋算成一团乱麻,但折射到企业现实中,哪怕我们不会算和不敢算,这些高成本的巨大黑洞也是真实存在并在不停发挥作用的。
成本高了,最终要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市场不接受,就要想办法降,从哪降?那些导致高成本的东西有些不能碰,有些不敢碰或者不好意思碰,在人身上,在产品品质上,在研发创新上,在契约的履行上打主意下功夫就成了常规选择——人尽其财而不是人尽其才,才不才的不重要,少花钱最重要,你要始终相信,画饼是激励人的不二法门,不管员工信不信,自己先信,反正除了画饼其他的也不会;产品品质是生命?不,能卖出去才有命,怎么卖?两条路,要么走高端,能蒙一个算一个,要么做低价,超低价,偷工减料没关系,出了问题找人摆平呗;研发?那不是咱玩儿的事儿,费钱费力费时间,模仿才是正道,除了商标,啥都照着来,来不了?差不多就行,名声臭了怎么办?好办,换个牌子,换家公司接着办!没钱的事不好办,在东北完全不是问题,先欠着,只要把事情吹得足够大,总有傻子上钩,员工的工资先欠着,供应商的货款先拖着,服务商的服务费先赊着,大家是在合伙干一件伟大的事业,过程困难点儿不怕,结果好就好,结果会好吗?鬼知道,反正不好我的损失也没多少!看,高成本就这么被转移了,牛逼不?牛逼个鸟!信任成本被无限推高,内外部交易靠各种水分勉强撑着,漏是一定的,什么时候漏看运气,运气不好?要有屡败屡战的勇气么,创业精神懂么?归零心态懂么?我们始终在路上!
把不合理的变成合理的,在东北,这叫本事,诀窍就一个字,装!什么是装?假的说成真的,小的说成大的,办不了的说成能办的,不认识的说成认识的,没有的说成有的,反向同样成立,你可以理解成吹牛,但吹牛档次太低,有真有假真假难辨的忽悠才是装的精髓。
装的结果是高人遍地,出去买瓶水都能碰到十个大师、九个领导和八个大哥,你幸运不?由此衍生出来的“机会”大把,前两年有自媒体文章说,北京每天有500万人在假装合作,那东北每天至少有1000万甚至更多人在假装合作,在商业领域,除了国有企业,这可能是东北唯一可以傲视北京甚至全国的项目了,当然,擦亮眼睛是必要的,分辨机会还是坑也是个技术活,辨别个三五年你就会发现,靠谱的基本没有,忽悠的车载斗量。
假合作如火如荼,没人太拿合作本身当回事儿,签合同?签,做承诺?做!五五分账?没问题,只要说的是未来的钱,谁比谁都大方,真成了怎么办?八字没一撇的事能成?万一天上掉馅饼或傻子聚会呢,各种互害算计瞬间启动,那就看谁下手狠一点儿,谁无耻多一点儿了,大不了掀桌子,我吃的少大家就都别吃了!
在一个假装的商业社会里,利益驱动、优胜劣汰和诚信契约的基本游戏规则通通接近失灵。利益驱动驱的是自己(有时甚至连自己都驱不动),在员工、合作伙伴那要绕着走,他们要用什么驱动?假象,假想,假话,假情怀,假仗义啊,这些套路信手拈来、如臂使指。
优胜劣汰在东北的畸形商业背景下,仍然需要一个缓慢和长期的进化过程,短期的情况恰恰相反,是劣胜优汰,那些非市场化、非公平化的市场参与者们是既得利益最坚定的卫士,事情搞不定不要紧,搞定搞垮搞走那些想凭真本事做事情并可能对他们产生威胁的人还是比较容易的,这时候那些付出的超高成本就能大显身手了,锅里有没有管不着,先把碗里的护住最重要,于是,有了投资不过山海关,有了几百万人用脚投票的人口流失,这也没啥,反正“风险”没了,剩下的人活得安逸,大家一起守着碗里的几粒米,一起穷讲究、一起穷装,嗨啊!
诚信是对别人的要求,标榜自己那是说给别人听的,诚信的标准自己定,比如欠钱这事儿在东北都能欠出一堆道理来——别人不给,我打算给,我还努力呢,不过我现在没钱啊,等着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我没失联,我诚信吧?我认账,我讲究吧?我偶尔会给你一点点,我伟大吧?诚信来自于自己低下的行为标准与更低标准比较发现的自己的“闪光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颇具“哲学家”的风范,这特么哪跟哪啊?!
什么是契约?东北广泛理解的契约是吐口唾沫砸个坑,唾沫比白纸黑字盖章摁手印有价值,因为说和做相差甚远,全凭唾沫横飞往回找补以维护自己仗义慷慨的形象呢,砸不砸得出坑不重要,只要别让自己掉到利益和面子受损的坑里就行,万一不是坑是真正的机会呢?放心,那干不了,也不想干,不是只动嘴不动手、只拼缝画饼不出钱费力的事情统称为“坑”,就这么任性!
环境的力量强大无比,失灵的当然不仅仅是游戏规则,还有逻辑、常识、能力、专业等等,成本畸高、假装横行,价值判断就不可能清晰明确,甚至认识价值这件事儿本身都成了问题,所有的东西失灵也就在所难免,也因此,给各路“高人”的出现以填补空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胡说八道的,误人之弟的、大言不惭的,卖人品的,卖人格的,卖冷饭的,一个只干过传销的家庭妇女会跟你自信满满地说自己是做品牌的,一个学了点儿九十年代初促销套路的家伙敢跟你大谈互联网思维和私域流量,并打算以此蒙钱,某个脑袋很可能被门挤过的伪劣富二代,会拿着刚在家烀烤了两个小时的地瓜干跟你说做连锁加盟前景广阔,放高利贷的会告诉你他要用一张卡改变世界,然后随时准备卷钱跑路......你有没有上去掐死他们或者感觉自己的专业受到了严重侮辱而一头撞死的冲动?!然并卵,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高人”们做不到的,成果如何?自戕了一批,害死了一批,祸害了一批,搞蒙了一批,鸡毛遍地,黄鼠狼很满意!
与外部相比,企业内部的情况更严重些,单纯的事不存在,背景、关系、自我保护几乎成了决定性要素,管理的难度成十倍成百倍增加,制度形同虚设,责权利没有边界也毫不存在对等关系,目标的统一和信任的达成更是需要无数次的试探和博弈,稍有差池就会出现砸锅倒灶的烂事,产出大多有赖于那些刚出校门踏入社会的“傻子”或新人,质量怎么样另说,主要还得靠老板的英明决策不是,培养人?没有的事儿,防还不一定能防住呢,留人?那得能共患难啊,能吃苦,能听话,最好不要钱,这样的留下,一定要留下!效率?嗯,效率很重要,赚钱要快,干活要快,要多加班,多开会,给钱可以慢点儿,如此,挣扎、放弃、听话、离开、同化,几乎成了企业员工和管理者们的必经变化过程和归宿!企业发展呢?不不不,不用想那么多,把钱赚了就行,英雄不问出处么!结果,可想而知!
社会一条缝,企业一个坑,社会很多缝,企业全是坑,缝和坑总是互为因果,没有谁是无辜的,坑多了或者在坑里呆习惯了,就可能以为坑里边就是最美好的世界。公地悲剧的黑色幽默就是大家都在为眼前利益沾沾自喜,没人关心未来面对的会不会是一片死地。
超高成本和假装的威力正在东北不断显现、壮大,那些离开的,玩够了、玩惨了、不玩儿了的占绝大多数,活力和动力正在消失,封闭正加速形成,发展停滞,倒退刚刚开始。
评书云,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但对于很多沉浸其中者,别说良言,雷劈都不管用,至于真正有追求的东北企业和企业家,确确实实是需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说来容易,做起来一定千难万难,谁变谁死也是大概率情况,奈何?先回到常识,回到常态,然后干点儿正事,干点儿正事,干点儿正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