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深夜到达齐齐哈尔。十年前也是深夜到达,那是赶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十年后的今天和同学约定来看老师,再一次表达谢意。当我们把一束束鲜花奉于老师面前的时候,也把思念和心一起呈上。
望着老师熟悉的笑容,泪不断地涌出,但是内心里,我并没有感到悲哀。我依然能感觉到和老师的交流,这十年依然感受到老师所带给我的力量,依然可以伴着泪水望着老师清晰的面容,依然相信老师时刻陪着我。
十年了,相信我有了很多改变,但是和老师交流的习惯却依然保留下来。记得当年独自一个人从黑龙江到广州上大学,每个星期安静地坐在课室里给老师写信,每次写信都有「万籁俱寂」的感觉,就这样想着老师,都觉得幸福得要流眼泪。
总是想到《共同度过》的歌词:「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阕歌,谢谢你风雨内,都不退愿陪着我......分开也像同度过。」
是的,我们在分开后,也有同度过的感觉。日子会流去,身体也会流去,但是每一次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仍然是那份永恒的感觉,不曾褪色。
要回东北的前几晚,一直无法入睡。老师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偶像, 代表的是从前的某段日子,如今不可追寻,心中感触岂能言说?生命里有些东西是不可能被忘记的,在不经意触碰时,会和当年的心情一起涌到眼前。和我同样热爱着宁老师的还有40多位同学,我们从祖国各地赶来,生怕错过了看她的那一眼。
真正的感情只在心里,经过岁月的锤炼更有了一份亲情在内。老师,我想我怎样也说不出对你的热爱,敬你如师,爱你如友,更亲你如家人。我找不出可以形容的词汇来,因为怎样表达都显得笨拙。
离开公墓,宝华安排我们一起去扎龙看丹顶鹤,进入浩淼的芦苇荡,远望碧水,思绪却依然停留在自己的内心中。到了下午我还是请同学带我回到昂昂溪,到当年读书的中学去看看,驱车前往的途中,我依然不断地反问自己:是否理解了老师所做的努力?
走了一个小时的路,我们终于回到了母校,没有变化的校门,一样铺着沙土的跑道,一样高大的杨树围绕着校园的四周。我们读书时候的一小栋教室依然保留着,但是斑驳的墙体、生锈的门窗刻记着岁月的痕迹。陪我来的朋友说,想不到我的学校是这个样子。母校经历了快 30 年的改变,我也没有想到再看到的时候,也会惊讶于它的古朴和简陋。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大部分人都很难保持一份好心情,承诺一份对学生尽心尽力的爱,但是宁老师做到了。
眼前简陋的课室一瞬间化作当年的场景——洁净的玻璃、富有诗情的墙画、欢快的小乐队......在我所有关于中学的记忆里,都是歌声、书画、竞赛以及朗朗的读书声,我所有的生活情趣都源于这个简陋而又丰富的课室。在冰冷的深冬,暖暖的火炉释放出来的,竟然是江南的三月;铮铮咚咚的古筝声中,流出来的是云鬓宫妆的西子的浅笑轻颦。冬的坚毅和老师所带来的柔美结合在一起,让幼小的我们知道了天地之美。
人是可以超越环境去创造的。站在陈旧的课室面前,我再一次在内心敬仰老师。
离开老师这么多年的日子里,我依然会在偶然间想起从前的种种快乐,依然会在别人用「老师」这个词称呼自己的时候,有微微的疑问和顾虑。在我内心里「老师」已经是一个专属的称呼,一个可以为学生创造丰富秉性、情感和价值判断的称呼,我深恐自己无法做到。
站在依旧如昨日般的沙土跑道旁,远远地欣赏,仿佛是在看一幅画般,回想曾经那么美丽的心情,我突然意识到我更愿意和这些连在一起,这样才觉得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不再迷失。在这样的氛围中,心底最深处的东西慢慢涌现到眼前,我想象自己仿佛迎着清风在跑道上奔跑,无拘无束,耳边传来的是声声的欢呼,我只需要不断向前奔跑就可以了,终点一定就是胜利!
工作之后,迷惘、孤独与失落的情绪时隐时现,为此我自己检讨了又检讨:为什么我就不能随遇而安?为什么我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向往的环境才能情绪高昂?为什么我要向往生活中有一点点情调、一点点随心所欲呢?我始终想不通是我太不切合实际,还是我不能懂得生活本身?
想到老师,我找到了答案。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单纯的快乐,因为人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给的,只要我们超越环境回归本心,人生就一定是多姿多彩、丰满无比的。
像老师一样好好做回自己,做好现在,尽力充实自身,然后顺其自然,等待机缘到来的一天。毕竟人有很多东西是要受到限制的。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中。」所以人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丰富自己,内心的充实才是真正广阔的天地。
记得一段话:「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理解那每天太阳升起来的意义,活着,要让生命获得独立的意义。人,应该和四季过,和大自然过,让我们每天都领略大自然的赐予,让春夏秋冬在你的窗前报到。」 老师教给我的这一切,我需要用一生来体会。
有时会觉得在这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的日子中,找不到多大的意义,甚至对自己的存在发生怀疑,许多梦想也渐次远去,有时候想起来,就会傻傻地发一阵子呆,眼光也变得蒙眬而迷离,心中颇有湿意。
有时候会有激昂的情绪,自由自在的心情,一派云淡风轻,胸萌大志,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最深刻的幸福来,这种时候便会步履轻快,深信自己已经看到了生命中的真谛, 而这一切就源于和老师的交流。
日常的生活的确平淡,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找到释放心灵的空间, 如果能够珍惜此刻拥有,以快乐的心情去接受,一切都是美好。就如老师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个偏远的小镇中学,沉下心来去接受,但也从不放弃梦想,因为她知道,在前行的路上,一份美丽在等待着她,而这份美丽就是学生们丰富的人生。正是老师这份安然,使得她在这个小镇里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品质标准,从而也成就了我的价值追求。
拥有一个可以真正和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的良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生命的幸福不在于环境、地位、财富,而在于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老师和我都是极其幸福的人,老师能够让心灵和生活对应,而我因为可以和老师进行内心的交流,也拥有了和生活对应的心灵。
1992 年的时候,我回到昂昂溪看老师,一个晚上只想不断和老师聊天。当时我就想,如果可以和老师一直在一起有多好,可是我知道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又禁不住有些伤感。所以我就对老师说,我一定要努力赚钱,接老师到广州住,这样就可以一直在一起了。1998 年的时候,我几乎要实现这个愿望了,但是老师却再也不能和我聊天了,不管我多努力,这已是我终生的遗憾。
白居易的一首《问刘十九》说出了我想到老师时的心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老师在我生命里,永远都会是最重要的人,是我在霜雪欲下的时候,在夜寂人稀的小屋中,在小小的红泥火炉旁,想要与她喝一杯,且只想与她喝一杯的那个人。别的人,不能走进这样的感动里:生命中因最简单的情境而产生的感动。
钱钟书说他的处世态度是:「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乐观,以求振作。」
我颇以为然。远看人渺小如芥子,生死无从把握,自然可悲,但看一日一日,踏踏实实地生活,自是应该快快乐乐,这是钱钟书的处世态度,也是老师的生活状态,我亦该如此。
以前心里也有不能清明的时候,但是在这一天之后,会清明起来,老师不必再真正说什么,那种潜移默化已自然而然地教会了这一切。十年后的这一天,我知道我可以此生都做一个心灵和生活相对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