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正式出版(2019年7月),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就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书》的前言部分指出:习近平同志围绕“三农”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切实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我们编辑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
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二月至二〇一九年三月期间的讲话、报告、指示、贺信等七十多篇重要文献,分十一个专题,共计二百八十六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收录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19年3月关于“三农”工作的讲话、报告、指示、贺信等70多篇重要文献中的286段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涉及“三农”方方面面,贯通历史、现实、未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直接体现,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来理解把握。
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三农”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创新,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创新性、指导性。
一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达到新高度。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2018年9月22日,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话语: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21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19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全文共分8个部分,包括: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对工农城乡关系进行新定位,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势。习近平同志强调,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改变了长期存在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势。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三农” 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了1城乡一体化战略、2“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3“山海协作”4“欠发达乡镇奔小康5”“百亿帮扶致富”工程6“三位一体”农业服务体系改革等6项重大决策部署,开辟了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为形成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思想来源。
坚持立足国内保证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三农”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重农、爱农、为农、兴农的深厚情怀,是我们党坚持人民立场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人民立场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1982年3月—1985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
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是习近平来到正定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改变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社员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低下的现状,习近平力推农村改革。在他的倡导下,正定在河北率先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试点村子当年农业产值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省内外参观者不断。
“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搞农工商、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1984年2月,习近平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经济。他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模式和旅游业的重大“转型”战略,让在场干部耳目一新。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习近平还非常关注生态问题:“农业经济早已超出自为一体的范围,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稳定而迅速的发展。”他在两河滩以林还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果树,使荒滩变宝滩;他在塔元庄村设计生态立体农业,既取得经济效益又获得生态效益,造福至今。
听说习书记来宁德,闽东人确实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家听说习书记的父亲是中央领导,只要从上面要些大项目,就可以把闽东的经济发展起来。闽东那时候真穷啊,交通又闭塞,干部群众有快速致富的美好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本身缺乏志气,老觉得闽东在省里什么都是落后的,经济上体量小,发展又比较慢,滋生出比较强的等、靠、要心理。
他讲:“我不是来当’采购员’,不是背着项目来的,而且贫困问题也不是靠项目就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大项目是要发展,但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就不能急。现在公路等级低,铁路也没有,港口码头开发也不具备条件。我们闽东不可能一夜就富起来,不能寄希望于一下子抱个’金娃娃’。事物的发展,外因永远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关键还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最终摆脱贫困。”这些是他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与此同时,他响亮地提出了“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思想。
习书记提出“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站位高,也很有新意,大家听了感到很新奇,但不太理解,甚至心里觉得不太舒服。宁德人穷怕了,恨不得一夜致富,可习书记却提出“滴水穿石”,需要有个适应和接受过程。习书记做思想工作很有一套,润物无声,不用行政命令来强制大家,而是花些时间慢慢跟大家解释,推心置腹地交流,解开人们心里的疙瘩。慢慢地,大家都觉得还是习书记讲得有道理。一方面,“滴水穿石”的概念很符合宁德实际,虽然有人发牢骚说“滴水穿石”滴到什么时间还不知道,但经过习书记一番耐心工作,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就被打消掉,干部群众的头脑也清醒起来了。另一方面,“弱鸟先飞”的概念确实鼓舞人心,给人长志气。虽然以前大家有一些自卑心理在作怪,但咱们人穷志不能穷。“弱”是现实,但要从自己身上找落后原因,要奋勇“先飞”。只要有志气,就能后来居上。
宁德的工作经历,也是习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的源头之一。
下党:下党乡位于闽东大山深处,是宁德地区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这里曾经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素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由于山路难走,小贩们都不敢进液体货物,以至于当地不少人连酱油都没有见过。
了解到下党乡的情况,习近平对乡干部表示,一定要去下党一趟。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带领地直和寿宁县相关部门负责人30多人乘中巴车从县城出发,到达平溪乡上屏峰村公路就不通了,大家下车步行。
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开路,习近平和其他干部每个人拿根竹竿,沿着河边走,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
由于过于偏僻难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一路上,习近平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他们箪食壶浆,挑来一桶桶土草药做的清凉饮料,还有绿豆汤,说你们喝吧,路上辛苦了。
艰苦的不只是通往下党乡的路途,办公环境也是如此。
下党乡党委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也没有休息的地方,乡党委就设在一个改造过的牛圈里。
福建有一种桥叫廊桥,很多活动都在桥上进行,祖宗牌位也放在那里。习近平去之前,乡亲们把从家家户户借来的躺椅、凳子、桌子摆在那里,中间立一个简易的屏风,一边是开会区,一边是休息区。开会、吃饭、休息、洗澡都在桥上。
“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很少能见到这么大的官,大家以为他会很讲究,没想到他一点架子都没有。穿一件白衬衫,很朴素,午饭配的是乡下人吃的青菜、小笋、田螺,他也吃得津津有味。”乡干部回忆。
1989年7月26日(第一次是7月16日)、1996年8月7日,习近平又两次来到下党,协调解决下党建设发展难题。
“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习近平要求,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才能实打实上一个新台阶。
下党乡之行,“异常艰苦、异常难忘”。习近平说,那样一个地方,你去了一次,人家记你几代。
的确,直到现在,老百姓还常说,当年习书记到过下党乡。
三进下党,体现的正是习近平对于脱贫工作始终如一的关注重视,对于百姓生活的深深挂念。
30年接续奋斗,下党乡如今已经摆脱贫困,实现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华丽蜕变。下党乡的今昔变化表明,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只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更加美好的日子就一定会到来。
习近平初到浙江工作时,浙江已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城乡居民收入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习近平后来回忆:“2002年我从福建到浙江工作的时候,脑子里装的就是这个问题:当时浙江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我这个接力棒怎么跑,来了干一些什么?”
“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余村人靠山吃山,凭借优质石灰岩资源,先后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等。上世纪90年代,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达到300多万元。
但凭借“靠山吃山”富起来的余村,很快尝到了苦头。“矿区烟尘漫天,常年一片灰蒙蒙,许多村民都不敢开窗户”成为当地人的痛苦记忆。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来到余村调研民主法治村建设。根据行程安排,他将在村里停留20分钟,只听汇报,不作讲话。
在村里的小会议室,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鲍新民汇报说,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现在开始搞生态旅游,打算让村民借景生财。
“听到这里,习书记很高兴,表扬我们,一说就是20分钟。”时任天荒坪镇党委书记的韩树根录下了这段后来成为珍贵史料的重要讲话。
2007年10月习近平调职中央,习近平说,我从今年3月23日到上海工作,到10月27日为止,总共是7个月零4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同志从农民群众的期盼出发,为农民群众谋求实实在在的福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重农、爱农、为农、兴农的价值取向,贯穿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浸润着浓浓的党群之情、鱼水之情,体现了鲜明坚定的人民立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其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情结的生动写照。从当年在延安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直到将对百姓的深厚情感升华为乡村振兴战略,堪称是“一懂两爱”最典型的榜样。
基层干部,只有懂农业,开展农业工作才能熟门熟路、得心应手,农业生产的措施和技术才能实在、管用;只有爱农村,才能扎根乡村大地,全心全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建好建美农村;只有爱农民,才能时刻把农民需求放在心上,以农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尽心尽力为农民解决产前、产中
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蕴含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光芒。我们要用心体会,努力掌握运用,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战略思维谋全局;二是辩证思维解难题;三是历史思维把方向,四是创新思维增动力;五是底线思维划界限;六是坚持实事求是定方针
习近平在领导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六大思维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说,
”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
老办法不管用,
硬办法不敢用,
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
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每一种思维的背后,总有特定的精神品格发挥着支撑作用,并外化为独特的气质表达。就底线思维而言,其价值情怀的核心指向便是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在本质上规定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就是工人阶级的立场、大多数人的立场,也就是全人类的立场。这一本质规定性的价值约束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便初心不改、始终不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共产党人的忧患不在于“私”而在于“公”。这份饱含着对大众苍生、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患之情,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习近平同志坚持底线思维,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强调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在农村改革上,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为农村改革划定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