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称性管理的区域科技协同发展战略思考


 基于对称性管理的区域科技协同发展战略思考

袁兆亿

随着新一轮高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和持续推进,使得新技术条件下的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分工与依赖日益深化,发展进程中的跨区域协同合作日趋深化,各种要素流动不断加快,要求消除阻碍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深刻认识到,区域协同合作是加快发展、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长期处于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僵局尚未彻底改变,区域协同作为打破发展困境的积极途径,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先发地区对后发地区的扶帮带,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基础上,加快协同发展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一、区域协作浪潮下的发展抉择

现代竞争环境下,区域协作浪潮所带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不但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各种关系协调及资源配置产生深远影响。无论区域协作的形式如何,从地缘学的角度,区域协作的深刻背景及发展优势,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必然选择的模式。区域协作不仅为国家和地区构筑起新的安全边界,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而且对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种要素更为便捷地流动产生重要推动,成为增强区域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并对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曾实行差别化发展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域先行先试,有效推动了先进地区的快速发展。但是时至今日,原有的发展模式已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诸多问题,对现代化进程造成明显阻碍。为了尽快提高我国区域均衡发展水平,构筑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有必要强化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协同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在此过程中提升区域科技协作的重要地位十分必要。

科技兴则事业兴,科技强则地区强。在区域发展战略中,要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具象目标,就必须把科技协作摆在区域协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深入推进区域科技协同建设,确保区域科技协作战略落到实处。

二、区域协作中的对称性管理思维

众所周知,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体两面特征,即任何地区都必然存在着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按照对称性管理理论,区域协同发展的意义在于,通过区域协作而使合作双方在协同互动中所形成的一体边界得以改变,即形成新的一体关系,由此调整和改善两个协作区域原有的优劣势,促使事物向着优势最大化的方向变化,最终实现不同区域的协作互赢。这种在哲学层面上所体现的辩证法和平衡观相统一的思维范式,正是区域协作过程中必须思考的发展哲学,其中蕴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指导区域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协同发展中,前者虽然具有多种优势,但同时也往往受制于土地空间有限、自然资源禀赋不足等劣势约束,尤其是在高成本和高房价背景下,企业发展压力明显增大;而后者虽然具有土地和资源禀赋优势,但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技术、人才和资本不足等劣势约束。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协同发展形成新的一体两面关系,即通过协同发展来改变一体边界,实现对各自原有优劣势的杨长避短,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促使事物向着有利于互补互利的方向转化。一方面,发达地区可发挥其技术先进、人才密集和管理经验等优势;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可释放其资源要素、环境容量和经济腹地等优势。通过两地之所需与所能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促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优势要素产生积极的相融扩散效应。

三、拓展区域科技协作发展新空间

区域协同发展是一项带全局性的重要战略,而区域科技协作则是重中之重,是推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协作共赢的有效举措,我国不少地区的成功做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不少地区积极配合国家战略,大力引导科技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努力探索以区域科技协作提升新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通过区域协作强化科技创新带动,用先进的科技发展思维和管理理念促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动区域科技协作和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局面。

长期的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的振兴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产业脱贫力度,但是提升产业水平的关键在于科技,这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差异的背后,隐含着巨大的科技实力差距,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做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协作,多措并举促进科技智力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性流动和合理聚集,已经成为当前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推进区域科技协作,首先要有的放矢地缩小这些差距,破除不利于区域协作的障碍,努力降低科技协作门槛,以促使区域科技协作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为了拓展区域科技协作发展新空间,有必要围绕科技体制机制的政策创新,设计相应的配套政策,进一步促进区域科技的融合互补,努力协调和提升区域科技协作以形成区域科技发展新格局,促使一批欠发达地区形成新的科技产业增长极。

四、区域科技协作面临的若干问题

科技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科技协作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推手,两者存在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但是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中包含了不可忽视的科技因素,其中不但各种硬件资源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如何有效推动区域科技协同发展仍然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科技体制的区域协同不足

相对于发达地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快速推进,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相对滞后,如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区域科技协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区际间的科技体制机制协同问题解决不好,区域科技协作的推进将面临很大难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做好工作,关键是要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出体制机制症结,拿出解决办法。从当前区域科技协同发展的现状来看,区域科技协作创新不足仍然是重要症结,明显影响着区域科技协作的健康发展。

(二)科技管理工作的区域落差明显

区域科技协作的实质是通过科技要素聚合,构建新的集成优势,实现合作共赢目标。但是现实中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落差,如科技保障(科技及家属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科技安居、购车购房、居留和出入境证件申请)、经济优惠(如创业扶持、税率优惠、金融支持、财政补贴)、工作指导(如科技规划、科技引进、科技培养、科技使用)、行政服务(如工商、商检、海关、卫生检疫、科技自用物品入境免税)等方面差距,使得科技管理工作的协同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事实上,区域协作的任务是相当复杂的,如果各个参与方缺乏良好的团结协作诚意和决心,那么不管付出怎样的努力,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三)产业能力的区域差距巨大

区域协作表面看是协作问题,但本质上是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带动问题,这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所要求的。客观上,两者之间的差距所形成的各种难题往往使得协作双方不易对接,尤其是地区之间的产业差距更成为直接影响协作的硬伤。经济互补性是协作的根基,产业差距越大则区域科技协作就越困难,这是一种必然的内在逻辑。科技发展离不开良好平台,科技产业是集聚科技资源的最重要平台,缺乏平台将难以吸引和聚集科技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相对粗放,规模普遍较小,质量总体不高,市场容量有限,竞争深度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水平不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逐步加以解决,那么区域科技协作建设将很难落到实处。

(四)科技服务体系的区域共享程度较差

科技服务体系是区域科技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协作的许多工作必须通过服务体系来落实,但是目前各地科技公共服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不容忽视,其中包括跨区域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不健全,衔接不畅,难以做到互通有无,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同时,科技服务机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公共服务资源较为分散、部门职能重叠,科技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不完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不高,科技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足,科技服务产品质量和品位偏低,服务内容不丰富,个性化、特色化和专业化服务匮乏等等,这些都显示出市场经济规律在科技服务体系中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相距于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科技服务体系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四、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协同发展的思路

区域协作的本质在于通过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增强协作方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实现互惠互利及协作共赢,使得强者更强的同时,弱者也能变强。有别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由市场主体出于趋利动机的自发推动,目前我国的区域科技协作体现了较强的政府意志,更多地属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作为一种替代过程,制度变迁强调以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制度,即以区域协作的新模式替代及改善原有的区域发展旧模式,以求获得更有效率和更科学的发展。

(一)加强区域科技规划的衔接

区域协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创新,其直接结果应能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对创新具有内生动力的科技积极性的发挥尤为关键。因此应围绕区域协作发展目标,在合作双方科技规划的基础上,强化区际科技规划的有机衔接,把区域科技协作当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形成路径清晰的综合发展思路并深入推进。各地的区域科技协作发展规划应以地区差异和互补优势为依据,重点优化区域内城市群的科技协作发展布局,建立和完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重点城市在区域科技协作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积极推进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区域科技战略协作,深入探索区域科技协作开发新模式,完善创新成果互惠协作制度,突出做好重点科技项目的对接,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区域科技规划为推动区域科技协作发挥作用。

(二)破除区域科技协作的行政壁垒

区域科技协作应坚持合作共享的开放观,摈弃各自为政的传统思维和落后模式,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和区域科技优势互补特点推进区域科技协作。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做好区域科技政策的有效衔接,努力破除不利于区域科技协作的行政壁垒,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协作绿色通道,重点强化跨区域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将区域科技交流协作不断推向深入。由于我国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区域科技协作应结合实情,依据区域科技特色和分工协作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科技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满足不同地区的科技发展诉求和关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有所突破,努力实现区际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布局,形成有利于错位分工和互补发展的科技协作格局,最大限度挖掘和释放区域科技发展潜能。

(三)推动科技协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区际科技协作应从简单的对口支援转变为互惠互利的区域协作,形成对口支援为辅和互惠协作为主的协同发展态势,全面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促使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发展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对于社会发展和公益领域的科技协作,要兼顾输血和造血两者的相辅相成作用。对于经济领域的产业协作则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办事。高度重视市场经济规律的激励作用,鼓励和促进发达地区的优势科技要素外溢,在思想观念、管理理念、科学技术、资金投入等方面,带动和盘活欠发达地区的闲置科技资产,加快潜在优势资源的开发步伐。

(四)深化科技产业链的融合

区域科技协作必须与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要在区域产业分工和提高地区生产力的前提下,引导和推进欠发达地区融入发达地区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互补共赢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按照协作区域的产业整体部署,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向产业共建转变,以搭建区域产业大平台、推进区域产业大项目、加快产业科技大融合为三大抓手,持续加大区域产业融合力度,夯实区域科技协作根基。积极看待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创”为主线,依据差异化特点从产业对接寻找突破口,把实现区域科技结构优化调整作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以打造协作区的科技产业链条为切入点,重点推动科技产业的深度互补和梯度协作,实现跨区域的科技产业融合,并以此作为缩小区域差距和推进区域科技协作的重要基础条件。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合理有效的科技产业对接融合,形成以科技产业促进科技资源集聚良性发展模式。

(五)优化科技公共服务,减少科技资源配置约束

破除妨碍技术、人才、资本、产权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市场壁垒,把强化公共服务协作作为区域科技协作的重要支撑,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公共服务环境。加强跨区域的科技服务统筹协调,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公共服务的综合承载力。推进科技公共服务的规则体系、服务监管、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使科技信用体系、知识产权交易、社保关系转接、异地就医结算、流动人口管理、治安综合治理等各方面形成联动,为科技要素跨区域自由、自主、合理流动和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为区域科技协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六)健全基础设施,缩短科技协作时空距离

针对区域发展经历的再平衡过程,根据区域科技协作要求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便利化,破除区域科技协作的软硬件瓶颈,集中力量优先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实现科技资源跨区域高效和高性价比流动,二是破除因基础设施影响而导致的区域科技协作不畅。协作区可设立支持区域科技协作的专项基金,扶持协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合力打造普惠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不同地区缩小发展差距创造条件。改善和提升科技信息、公共交通、产品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共享水平,提升协作区域内科技要素的流动效率和水平,让科技资源的流动更为迅捷且没有障碍,努力降低科技资源的流动交易成本。

(七)强化互动协调,优化区域科技协同发展

积极探索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措施融合互动的协调模式,按照区域协作目标和科技工作链条,完善区际科技融合的配套措施并实现有效对接。引导更多对策措施进入科技协作范畴,并逐项分解,细化协调和全程跟踪落实,使之更加具体和便于操作,防止出现硬措施软落实的不良现象。正确把握区域科技协作的结合点,合理解决区际科技需求的错位问题,通过合理的互动平衡机制,避免协作方在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冲突,更好地激发协作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将区域科技协作推进到更高层次,并保持稳定发展的良性态势,确保区域科技协作工作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