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西部血性汤


       曾经无数次,我把目光投向这片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沿着地图上那条蜿蜒曲折的绿线,黄河把甘、陕腹地以“几”字型包围起来。明朝末年,这里酿成了中国北方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一度攻占了北京城;清朝中叶,回族的支脉——哲合忍耶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反抗宗教压迫的历史。他们,和我在这里所写到的共产党人白坚,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归根结底一点,他们都是与那个不合理社会抗争的英雄;无论如何,这里都是雄性的土地。
       在文学作品中,中国的血性、西部的血性,近代以来被少数民族占尽了风头;在回民里,有哲合忍耶壮烈的殉教史;在蒙古族,则有嘎达梅林保卫家园的颂歌。这一次,终于轮到了汉人,从白文焕到白坚,父子两代人尽显了陕北汉子的英雄本色——风吹宁夏,星照青海,血性则瘀满陕北。白坚,正是一个这样的陕北人。
       这本书装潢极其朴素,黄白相间的底色,给人一种花岗岩般地质感,更给人一种黄土地般地厚实;“战争岁月”四个字用隶书写成,笔力古拙遒劲,而封面正中央是一张白坚青年时代的照片:半旧的军装和镶嵌着一颗红星的军帽,映衬着一张单纯而坚定的脸庞。而照片下面的两行字,似乎是对白坚一生的写照:“共产党人的生命只有建立在实现伟大理想的基石上才具有存在的意义。”
       这部纪实文学,把我带回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翻阅这本四十万字的作品,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这样一个章节:一九三三年,白坚受党组织委派参加冯玉祥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与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并肩作战。这一章节让人们了解到,以吉鸿昌、白坚为首的共产党人无疑是抗日战争的先驱;而长城抗战的失败、抗日同盟军的全军覆灭,以及史学界以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开始,更是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极大讽刺。
       当然,作为一个地道的陕北汉子,白坚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血骨不止于此。大西北所造就的性格和胸襟,时时处处体现在他的一粥一饭、日常生活中。而在缺少英雄的时代,《战争岁月:白坚革命往事》无疑是缅怀英雄的一曲颂歌,是对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一种有力的反驳。
       靖边,西部血性汤。龟裂的黄土饮下刻满刀痕的腊酒,它胸口就孵化出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的汉子。所以,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传说,也从来就冷峻凄厉,渴饮豪言。写到这里,我禁不住有一种执笔于窗外的忧愤。这种心情,与李逵喝下毒酒后所说的一句话竟如此相似:“哥哥,反了吧!”
 
       (首发2005年11月14日5版《中国国土资源报》,责编、作者冯昭,署名:语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