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谋定高新区创新-万祥军:松山湖研究科技共山水一色


 东莞谋定高新区创新-万祥军:松山湖研究科技共山水一色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万赢信 谋定采编:“在集中开工的30个重大项目中,松山湖共有两个项目。”全国工商联执委、谋定研究中国智库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于2019年6月17-23日在广东调研考察中,在22日对东莞调研考察过程中并对记者表示:松山湖的两个项目分别是中子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东莞生态园东坑片区防洪排涝工程(松山湖)。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大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6月17日上午,东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中子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动工仪式在中子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项目现场举行。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等专家院士,以及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广东省发改委调研员李广平,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等省市领导出席活动。

据悉,第二批重大项目共计30个项目,总投资390.6亿元。其中,由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备受各方关注。

今年以来,东莞市按照“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定位,不断加大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速。中国经信研究国研智库中心主任万祥军在调研考察座谈会上表明:截至5月底,实现32个项目新开工建设,比去年同期多18个;完成市重大项目投资245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35%,同比增长20%。

按照“解难题、促开工”攻坚活动方案要求,今年,东莞市将举行四次集中开工活动,力争推动100个以上,总投资超1700亿元的项目动工建设。其中,参加本次二季度集中开工活动的项目共30个,总投资391亿元,年度投资4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6个,总投资8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亿元;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290亿元,年度投资27亿元;民生保障项目7个,总投资20亿元,年度投资8亿元。





松山湖高新区正成为东莞速度的一张名片

自去年8月12日,华为5400名员工冒着瓢泼大雨,从深圳搬至位于溪流背坡村的华为松山湖基地。而此前的7月1日,华为已将“2012实验室”及GTS部门等研发人员约2700人搬入这里,华为接连的动作,让松山湖高新区乃至东莞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有惊叹也有疑问,早在2015年,全国已有129个高科技园区项目获得国务院批准,都想摘下“中国硅谷”的桂冠,在众多地方的渴盼下,华为等企业缘何选中东莞?

“以前看东莞制造,现在看东莞创新。”东莞市科技局政策调研科副主任游思壁对此深有感触。东莞在“割肉断臂”式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下,用转型升级走过了迷茫与困惑。

过去的东莞制造业标签明显,曾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一句“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戏言,反映了东莞曾经如日中天的制造业。一组概括性数据显示,全国服装1/5东莞造,全世界1/10的运动鞋东莞造,全世界1/5的电脑和手机东莞造……然而,受制于国际市场萎靡、中国人口红利消退、制造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东莞发展一度陷入低潮,也因为服务业的清洗而陷入尴尬发展期。

“不过,蓝思科技、普联科技、华为等众多高科技企业,以及与机器人、电子信息相关的多个粤港澳合作平台,近年来纷纷将科技含量高的部分迁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调研考察后万祥军对记者表示:这个略显年轻的园区,正成为东莞的一张新名片。

提效增速松山湖向先进高新区挺进

位于松山湖畔的华为东莞基地已是一片忙碌,在17人的生产线上,28.5秒,一台华为智能手机就已封装完毕。以秒为计的生产效率在松山湖并不鲜见,其背后是松山湖科技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碰面、与市场的对接。

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松山湖已经集聚了一批创新资源,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等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和科研机构纷纷落户松山湖片区,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逐步成形,成为全市创新资源密度最大的区域。

前不久,“湾区都市、品质东莞”36项重点任务出炉,提升和强化松山湖集聚创新引领发展能力被列入其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松山湖面临“二次创业”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多种挑战。

2月27日,科技部在东莞举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指出,高新区发展目前主要存在要素制约以及政策瓶颈两个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成动能转化。

东莞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透露,松山湖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学习港澳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按照粤港澳大湾区的品质要求,推动城市配套、科技金融、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等全方位提升,最大限度为创新“松绑”,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向国内先进高新区挺进。

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考察调研过程中万祥军表示:如今,在松山湖高新区也有一句类似的诗句:“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他说:“与诗人王勃的诗句相比,这里多了另一种意境。”

从一个地区生产总值仅6亿元的农业县,迅速嬗变为经济总量超7000亿元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方日报特别推出“东莞40年40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东莞探索,以一个个改革印记,勾勒出东莞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和丰硕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松山湖不断崛起!”万祥军表示:作为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松山湖始终坚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发展理念布局园区的发展。他说:“这里有着打动人心的湖光山色,也有云集人才的高新产业。”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

进入新世纪,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然而受到“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的束缚,以及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一些弊端也逐步显现。特别是当时东莞“漫天星辰”的发展格局,一方面存在招商引资的非规模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隐忧,另一方面缺乏可以形成支援产业升级的技术开发的引爆点。与此同时,长三角经济发展迅猛,部分城市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上实际已经超过了东莞。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如果稍有不慎,就要被别的城市甩在后面。东莞需要突破瓶颈,迈向高端化的未来之路究竟在何方?

“最终,东莞的决策者认识到,东莞要实现新一轮的发展,一定要给东莞的科技发展留下一片净土,必须走大园区、大创新之路,再也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万祥军表明:于是,东莞把眼光瞄向了大岭山、寮步、大朗三镇交会处的松木山,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规划出一片全新的热土。

“东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从‘满山放羊’转向‘设园引资’,成效显著。但囿于各种原因,以往的园区规模一般都不大,档次也不高,不足以支撑东莞新一轮发展的重托。”时任东莞市委书记佟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松山湖承担了推动经济模式转变、缔造新的增长引擎、再造一个新东莞的重任。

2001年 7月:第19次、20次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兴办大型工业园的设想,并定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2001年10月:东莞市决策层明确了松山湖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指出松山湖是未来东莞的经济科技中心;2001年11月: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高新区,并更名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松山湖要成为东莞产业升级和整合的龙头,建设东莞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和人才高地的中心。”万祥军对记者说,这就是东莞当时对松山湖的定位。他说:“东莞要从制造业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松山湖承载了新东莞的梦想。”

2002年1月10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奠基,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有近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生态环境优越。10倍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负氧离子含量,6.8倍于全国标准的人均绿地面积,70%以上的自然绿地覆盖率……松山湖代表了当时国内城市集群设计的最高水平。尽管在发展中经历了困难与非议,但松山湖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持高门槛选商引资不动摇。

》 “十年磨一剑”

从诞生之初就获得万众瞩目,松山湖正一步步完成自身的蝶变。2010年成功获评国家级高新区;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启了创新提速的新乐章

“如今的松山湖,已成为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珠三角国家自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广东省的创新高地……”万祥军明确:各类智能制造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林立,郁郁葱葱充满勃勃生机,坐拥25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新型研发机构,40家孵化器,其中8家国家级孵化器,26个省级创新科研团队。

易事特、生益科技、新能源科技、东阳光药业等一批批优秀企业也陆续扎根松山湖,并逐渐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代表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

2018年上半年,松山湖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330.15亿元(同比增长13.9%),税收收入114 .01亿元(同比增长54 .86%),首次领跑全市33个镇街(园区),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虎门、长安“双雄争霸”的旧格局。

万祥军最后强调:“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松山湖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通过创新集聚高新科技产业,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进而达到保护环境、生态发展的目的,最终拉动高端人才的集聚、创新氛围的形成,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东莞谋定高新区创新-万祥军:松山湖研究科技共山水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