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商银行看金融监管 箱体中找平衡点


   “包商银行”托管在金融政策的位置。“稳增长”仍是金融政策排序中最优先的目标;第二个目标: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两个方向:一是夯实去年的监管工作成果;二是存量风险要适时的暴露。“包商银行”就是存量风险的处置,考虑点:1、存量风险处置的时机的选择;2、处理存量,有利于控制增量;3、处理存量,才有助于调整结构。

 
  金融监管、货币政策未来在“箱体”运动。未来金融政策下有“底”,上有“顶”。1、金融政策有“底”,是因为要稳经济增长,所以货币总体宽裕,金融监管政策不会很严厉,不会重复18年上半年的故事。2、金融政策有“顶”,是因为政策要防范金融风险,货币就不能太泛滥,很难再次出现1季度情况;金融监管同时着力化解存量风险,以及调整融资结构。
 
  市场没必要担忧金融监管力度过大。金融监管力度会比较平稳,原因有两点:一、稳经济是最重要的。目前最大压力是来自于实体不是金融;金融监管还是得围绕着实体来展开,目前不具备严厉监管的外部条件。二、政策是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
 
  详细分析参见我们前期报告:包商银行,会是个案吗?政策意图在哪?
 
  投资建议:1、我们经济去杠杆还在路上,模式是“时间换空间”:下滑斜率缓慢,同时见底的时间就比较漫长。2、存量经济和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大背景,金融行业分化加剧,头部金融机构受益。3、5月以来,我们一直强调防御,银行股具有防御性。近期我们还是推荐偏防御的优质银行组合:工行、建行、农行、招行、宁波等。
 
  风险提示事件:经济下滑超预期。金融监管超预期。
 
  一
 
  “稳增长”仍是金融政策的最重要地位
 
  2018年-2019年金融政策回顾。2018年上半年基本处于非常紧的去杠杆的一个金融监管的状态;2018年下半年明显发生变化,转向支持实体经济为主,这个时候对银行本身的业务层面或者银行往外放钱的约束显著放松,银行行为变化也有个过程。2019年1季度银行行为全面放开,出现天量社融;金融监管在4月份进行了微调。
 
 
  “稳增长”仍是金融政策排序中,最优先的目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个讲就是“要稳增长前提防风险”。在政策的优先顺序上面,稳增长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从这个角度说,金融总量上的进一步的收紧,或者是金融监管力度很大,在2019年是看不到的。
 
  二
 
  金融政策在“保增长”前提下,防范系统性风险
 
  金融政策的第二个目标:防范金融风险。今年银保监会年初的工作会议提的非常明显,要把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的结合。基本反映了今年监管的两个任务,一个是支持实体经济,另外一个就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风险的工作主要在两方向:方向一,夯实去年的监管工作成果。例如原来的有些金融同业空转的部分,未来时不时还会强化一下。方向二,一些存量风险要适时的暴露。例如信用风险上面,要求银行的不良偏离度、不良的真实度要不断提升。最近出了新的资产分类的标准征求意见,这些都是在不断地强化资产的分类,让它更加的真实,充分的暴露出来。
 
 
 
  “包商银行”就是存量风险的处置。1、存量风险处置的时机的选择。存量风险是已经发生的,不是说刚刚发生的,也不是未来要发生的;所以,这些风险,不管实体怎么运行,迟早要化解,而且早化解比晚化解好,这是这个时间处理“包商银行”的重要考量。2、处理存量,有利于控制增量。制度完善,监管补短板,例如银行公司治理监管的强化、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这样把新的增量风险控制住,实现增量风险的控制。3、处理存量,才有助于调整结构。一些高危的机构,因为它如果长期存在,这些机构风险高,对资金定价就会高一点,如果这种机构不能退出的话,跟僵尸企业一样,它会外溢,因为它对资金的需求比较渴求的话,会把资金成本拉的非常高,这样会拉高其他机构的成本。这导致了金融系统定价的扭曲,和资源配置的扭曲。
 
 
  结构性引导银行资金到实体,是金融政策重点,也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今年央行和银保监工作重点就是要结构性的引导银行资金往实体去,这,考核非常多。大行有增速的考核:小行有两增两控的考核,未来的民营企业的考核等等;对中小行也有强行要求,例如对于农商行还有说法是贷款不出县、资金不出省的要求,强化对本地经济的要求,而且还有一系列的完整的考核指标。这些在监管实践当中,要求非常严格。4月份政策微调,也部分与1季度社会融资的结构不佳有关。
 
  三
 
  金融政策在“保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寻找平衡点
 
  金融监管力度会比较平稳。包商事件后,市场担心风险快速蔓延,我们判断金融监管政策会保持平稳。原因有两点:一、稳经济是最重要的。目前最大压力是来自于实体不是金融;金融监管还是得围绕着实体来展开,目前不具备严厉监管的外部条件。二、政策是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18年的金融去杠杆,对实体经济是有负面影响的;刚刚过去一年,大家记忆还是比较深刻,监管层的学习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金融监管、货币政策未来在“箱体”运动。未来金融政策下有“底”,上有“顶”。1、金融政策有“底”,是因为要稳经济增长,所以货币总体宽裕,金融监管政策不会很严厉,不会重复18年上半年的故事。2、金融政策有“顶”,是因为政策要防范金融风险,货币就不能太泛滥,很难再次出现1季度情况;金融监管同时着力化解存量风险,以及调整融资结构。
 
  四
 
  投资建议
 
  经济去杠杆的模式是“时间换空间”。在金融监管、货币政策未来在“箱体”运动的背景下,包括宏观经济下降是缓慢的,斜率会比较平缓;但政策不强刺激,下滑的趋势的不会改变。我们经济去杠杆还在路上,模式是“时间换空间”:下滑斜率缓慢,同时见底的时间就比较漫长。
 
 
  金融行业分化加剧,头部金融机构受益。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未来的行业分化明显。所有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致的结果差不多:头部机构比较受益。原则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去产能,相对于实体我们金融是比较庞大的,金融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未来金融政策要把低端的、剩余的、与实体无关的排除出去的。与此同时,头部的机构、做实体的、有稳健经营模式的机构会明显受益。
 
  存量经济和金融供给侧改革是银行运营的大背景。这种背景下,银行业竞争格局是哑铃型。哑铃的一头是头部银行成为金融综合性服务平台,对标国际金融大型集团;哑铃的一头是众多中小银行,聚焦当地,特色化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所有金融机构都面临转型,头部金融机构最有能力转型成功,一部分金融机构面临淘汰。包商银行被接管是金融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的信号,预计未来银行接管、并购和重组活动会加速进行。
 
 
  5月以来,我们一直强调防御,银行股具有防御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给经济带来不确定性;银行的核心投资逻辑是宏观经济,尤其是中长期的宏观经济。银行板块具有防御性,近期我们还是推荐偏防御的优质银行组合:工行、建行、农行、招行、宁波等。
 
  附:刚兑打破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跟踪
 
  包商银行打破刚兑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流动性恐慌,从银行的负债端开始传导:中小银行的同业负债面临规模吸取与资金成本上行的压力,传导链条由同业存单=》同业负债=》发债、包括永续债、二级资本等,二者受偿顺序在普通债券之后,从而影响银行的资本补充能力。为解决流动性风险,银行或选择抛售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包括同业资产、交易型债券,若流动性风险扩大为信用风险,对银行的信贷等资产质量或造成一定压力。
 
 
  对同业存单影响的跟踪:1、同业存单单周发行规模大幅减少。5月最后一周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仅为1491亿元,较前3周的单周5000多亿规模下降较多,但存单在月初、月末间一般发行量不大,因此我们进一步观察计划发行/实际发行指标情况。
 
 
  2、同业存单单周实际发行比上计划发行量骤减,信用评级较低的银行面临同业资金募集困难。降幅最大的是评级在AA与AA-间的存单,其次为A评级的存单,5月最后一周发行率较上周降幅达86%、78%、63%。
 
 
  3、信用利差拉大,中小银行发行存单资金成本上升。3A与2A评级的6M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利差走阔将近40bp,信用风险分化,而上一轮的走阔正是金融严监管的时候,二者利差在18年中达到最高值,随着监管转向,二者利差缩小。
 
 
  4、存单市场当前风险尚可,高评级机构是市场主要融资方。3A评级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余额占比79%,2A及以下评级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余额仅占比6.4%,高评级机构是市场的主要融资方,存单市场当前的风险预计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