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当下教育现状之反思与总结


  对中国来说,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的一百年,不只是政治与经济发生了极大变革,文化与教育也出现了颠覆性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时代大势所推动的,也是整体的社会意识所选择的,因而对当下的我们来说,没有去讨论其对错与是非的必要,需要的只是总结得失与查缺补漏。

  在文化与教育上,借助西方架构清晰的知识体系与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中国快速完成了文化普及与教育覆盖,并以此为国民素质的基础,在相当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腐朽落后的国度快速转变为一个富于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强国。

  在这一点上,学习西方文化与教育模式所带来的良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由于历史人文与社会制度环境的不同,有些在西方可以发挥良好作用的方式与方法,在中国却会有些水土不服,从而导致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些不那么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文化和教育,与经济、科技不同,是主要面向人的精神与心智层面的,而人的心智成长又很大程度上是被家庭与社会人文环境所影响的。

  没有与西方相一致的社会人文环境与价值思维模式,那些以此为基础得方法与措施,便落不到实处,达不到最佳效果。

  因而,在保留当下适合中国水土而行之有效的西方教育方法与措施的同时,从中华先祖五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与智慧结晶中,汲取适合中国历史人文基础与血脉特性的营养,以查漏补缺、形成既适合中国而又完善成熟的教育体系与方法,便是当务之急。

  当今的教育,更多地注重在知识和技能上,在德行与定力的培养上,生活自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上,这些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基本而重要的方面,其关注与重视有所缺失,而中华国学的擅长处,便在主要在这些方面,可以做很好的弥补。

  故不避浅陋,结合个人近二十年传统文化修学与数年国学教育之经验,上溯三皇五帝之心传,中秉先秦诸子之纲领,下承宋明儒学心理二宗之构架,结合历来圣贤之言教、依照儿童心智发展规律与学习主次先后,主要参照曾广传弟子之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之遗训,梳理国学教育实践纲领与次第十数条,一一细致探讨之,奉献给有心了解与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而无所依着的同仁们,作为借鉴与参照。

  如节其饮食,必使五谷蔬果匹配,适度有礼;美其服饰,必使衣服冠履严整,威仪洁净;约其言行,必使语言步趋端正,有礼有节;规其行止,必使生活作息自理,严谨有常;教其六书识字,必使音形意义清晰,本末贯串;导其诵读经典,必使心眼耳口专一,字字分明,学揖、学坐、学立、学行、学卧、学言,诸如此类,务求详密实用而次第合理分明。

  中国传统儿童启蒙教材中最广为流传的《三字经》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幼儿就像初出泉眼的深山清泉,在山泉水清,赤子之心,纯真无邪,一旦出山则泉水逐渐浑浊, 染上世俗的习气,天真纯善之本性渐渐丧失。

  如果父母与老师教导不得法、不严格,任由跳脱草率之习气增长,等到七八岁后天意识渐开、十来岁性格成型,再想扭转过来,就越来越不容易了。

  清朝著名宰相陈宏谋有言:幼儿养正之方,最小时为尤要。

  古人甚至在母亲怀孕时就开始极为重视起来,严谨地开始胎教,饮食有节,作息有常,严肃所见所闻之雅正,晚上让乐师朗诵诗歌、讲述合乎正道之事,诸如此类。

  任何事都小心谨慎,使得胎儿在母亲这里所感受到的都是善的、正的、美好的,从而种下善的、正的、美好的种子。

  幼儿一到三岁期间,大脑会快速发育,其中小脑到三岁时就基本达到成人水平,能维持身体平衡和动作准确性,可以去学武术、体操、游泳、滑冰之类的运动了。

  三到六岁之间,大脑皮层各区域之间,逐步增加暂时联系的可能性,六岁时条件反射的形成已经比较稳定和巩固,复杂些的动作技能就可以学习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文字与数字的启蒙,也都可以开始了。

  七到八岁,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分化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从快速发育状态转入运行使用状态,孩子后天思维真正开启,开始通过眼见、耳闻等感知,快速构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表现得特别敏感与易于吸收知识,所以可塑性最大。

  十三四岁时,大脑皮质抑制调节机制达到一定强度,分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学习能力最强。

  十五岁以后,大脑发育定型,性格与三观基本定型,能做的便主要是拓展与深化了。 

  所以,按照大脑发育的阶段性规律来讲,母亲怀孕之后到十三四岁之前,是教育的黄金时间。

  胎教要靠父母与家庭的重视,谁也帮不上忙。

  幼儿从出生到三岁,是哺育与大脑快速发育期,主要就是照顾好饮食冷暖,然后就是任其自然成长,避免过度溺爱与刻意诱导,影响其天然发育。

  三岁起,到六岁,主要应该进行的,就是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肢体运动能力的锻炼与基本的文字数字启蒙。

  这些做好之后,才是从象形、会意字逐步开始文字启蒙,从河图、洛书逐步开始数字启蒙。

  总之,八岁之前,因材而教,以习惯养成为重,兼顾文化熏陶与浸染,尽量不使放逸,也不干扰到其大脑自然的发育,不去刻意诱导、强迫其用脑与记忆,放在良好的环境里,提供最好的阳光、雨露、养分,而任其自行汲取,只是其在言行举止与真伪是非上出现偏差时,及时严谨地予以矫正。

  基本的习惯养成与文字数字启蒙完成之后,观察其后天思维的开启状况,当大脑发育基本完成而后天思维开启、脱离懵懂不记事的状态,便要开始教之以事的古之小学教育阶段,以启蒙开智、识物明理为核心,衣服鞋袜、言语行止、生活技能、读书写字、饮食作息、礼乐射御等各方面严格教导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认为: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列天地人三才而分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五行应乎天,显化为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究其源,则着落于古天文学中五大行星与二十八星宿所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其具体的应用理论便是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简称为“干支”。

  天干共有十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相对地球位置在不断变动的五大行星所产生的太阳系内行星影响周期。

  地支共有十二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相对地球位置基本恒定的周天二十八星宿,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而产生相对位置变化所形成的太阳系外宇宙环境影响周期。

  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属于阳,它们都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

  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属于阴,说明它们都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在明确地告诉人们,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内,在天上存在着一个以十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在地上存在着一个以十二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它们都是出自于大自然的创作,是不可人为更改的自然规律。

  因而,把握、顺应与遵照这种周期性规律,按照古人顺天时、察地利而处人和的思维,顺时顺势而为当为之事,与天地之势相合而不相违,身心灵体验与成长会更高效、更谐和。

  中华国学之修学基础,是本性的纯真与心神的清明,观物理、长智识、习技艺而体道德等一切修学,皆以此为根基。

  要保持与复归本性纯真与心神清明,着眼点便在于一心一念之真与伪、一言一行之正与偏。

  因而其基础的基础,便是发乎天性的真纯之善,惟真纯之善日积,成熟人格、圣贤之基方可渐筑。

  初始时,先从大而显处下手,如爱护生命,乃至对一切动植物都不相伤害而救护之,常存恻隐怜爱之心,以增长仁慈之性;如珍惜物用,见识各种日常物用之创制不易及其功用价值,改变浪费习惯。

  等到充满爱心而心神安宁清静,再开始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便可势如破竹、如有神助,不至于有浮华不实的弊病。

  学习的初始,基本的饮食、衣服、行止坐卧之外,最重要的是文字启蒙,最佳的方式是依照象形、会意等六书造字法从甲骨文源头学起,体会圣人观天法地之微妙,辨别事物本末终始之差异。

  文字之微奥略识,心意中之天地分判而人物列别,混蒙开辟而智识渐开,则诵读圣贤之书以明道德、吟咏真纯之诗歌以畅心意、习礼乐射御书数以为六经经纶之基础。

  道德稍明而心意舒畅,圣贤之言盈于心胸,圣贤之行充于耳目,则体圣贤之意、效圣贤之行,内而以性命道德之至善圆成为志,外而以天下生民之兴亡福祉为虑。

  古人云: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深扎此根,而后博观于经史子集、审问于道理德性、慎思于正邪是非、明辨本末始终,时时警醒以渐得笃行于中正平和之地,久久自然理事贯通而道德入心,圣学则入门矣!

  其大致次第是:

  男子八岁、女子七岁之前,心气渐充而肾气未实,先天神魂主事而后天思维未开,神魂乃清阳之气,宜养之清静,则浸染以道德礼乐而任其自然,神乃强、魂乃安。

  男子八岁至二八、女子七岁至二七之间,肾气渐充而至于阴阳调和,后天精魄渐实而情志未开,前半断魂强魄弱,记性强而思维弱,先教以切要之事,孝顺友爱、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生活自理、应对恭谨、言而有信、爱护生命、亲近师长之类,同时教之识字知数,而后使之依次诵《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与六经;后半段思维渐强,始为讲解义理,使学书计、六书,逐渐使之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男子二八至三八、女子二七至三七之间,阴阳和而魂魄定,筋骨渐充,记性减而情感萌,先教以常情,使咏《诗》以思无邪,使读《书》以明法度,使观《礼》以发乎情而止乎礼,次教以常理,使玩《易》以明天地造化之理,使观《春秋》与诸史,使明人世兴衰之理。

  男子三八至四八、女子三七至四七之间,筋骨已充而肌肉渐强,可从读万卷书过渡到行万里路,增长见闻、验证所学以融汇贯通。

  之后,于立业与事功上恒持前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日明其德、日日自新,则终将入于内圣外王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