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的宗旨
佛教经典,千般言说,万般指示,只为一件根本大事。这一件根本大事,就是“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1]佛之知见,即是自性见。契入自性,即是入佛之知见。
明心见性是佛教的根本大事,千经万论,皆围绕着明心见性而展开。净土宗也围绕着明心见性而展开。净土宗说的见佛,就是明心见性。莲池大师云:“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为一经大旨也。”[2]既然“自性弥陀,惟心净土”,那么,亲见弥陀,即是亲证自性,往生净土,即是回归自性。莲池大师云:“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炽然往生,寂然无往矣。”[3]何以故?“回向西方者,回向自性也。”[4]“阿弥陀佛全体是当人自性。”[5]
离开了明心见性(花开见佛)这一根本宗旨,说功夫,论境界,无论说得多么玄妙,皆非佛法。以明心见性(花开见佛)为宗旨,则一切方便,一切说教,皆是佛法,所谓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横拈竖捏,皆是接引众生的妙法。法无定法,随缘而施,只为众生觉悟自性。悟了自性,顺性起用,即是佛之妙用,亦名菩萨。昧却自性,背觉合尘,即是六道轮回,亦名凡夫。
诸人学佛,若能谛信,此心即是无量寿,无量寿即是此心,则不经遍学,多劫苦修,当下即得花开见佛。具此正信,执持名号,一心专注,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便能花开见佛,当下往生,更不待气断命绝,求他施功。可见,《无量寿经》的宗旨,即是明悟自心,当下往生。
诸佛经典,皆以一实相印为宗,即使小乘佛教的三法印,也不以三法印作为最后的落脚处,三法印的指归之处,依然是这个一实相印。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若不以一实相印为宗,则不名佛法。《无量寿经》,亦复如是。
佛教经典,因缘不同,名相各异,然而,千经万论,宗旨不二,皆是令人觉悟自心实相。《无量寿经》的宗旨,就是亲证自性弥陀,亲证自性无量寿。
这个无量寿,这个彼佛国土,不在别处,只在诸人六根门头上放大光明,他就是我们的本觉光明。这个本觉光明,不住任何一方,不住任何一位,故谓之大光明。这个本觉光明,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故谓之无量寿。这个本觉光明,超越彼此,绝待无对,故谓之彼佛国土。彼佛不在别处,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量寿经》的指归之处,以寿作喻,名曰无量寿。以光作喻,名曰无量光。以国作喻,亦名安乐国。或名无量寿,或名无量光,或名安乐国,名虽有异,实则相同。千般指示,万般譬喻,指归之处,皆是诸人当下的这段无始自然风光,亦名清净平等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