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里提出的,大国崛起最好的路径是跟随当前国际秩序主导者,而不是直接挑战。事实上米果人于1895年-1945年的政策已经证实了这一路径是对的。既然已经有了一条成本最低的路线为何偏不走,而非得走成本高的那条路呢——看看1890年-1938年直接对抗英吉利的德意志的命运就知道了。
作者:政经天一楼主韩和元
说明:这是一篇2015年的老文章,且文章为纯微信群聊天记录整理。https://weibo.com/p/23041861ac9e6d0102vuhj
这几日经常有人提及,目前某大国最大的危机在于“修昔底德陷阱”危机,而我却固执的认为,目前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中等收入陷阱。因为于我看来“修昔底德陷阱”是可避免的。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故名之。
既然你想做超级大国就必须为此支付成本。你不能搞自己必须利己,而人家就必须利你。人都是利己的,你挑战人家,想像苏联一样跟他分庭抗礼,你还不想别人反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当然,不是说不应有这一想法,而是说目前不适合,在某大国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这一过渡期尤其不合适。何况,直接挑战成本太高,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里提出的,大国崛起最好的路径是跟随当前国际秩序主导者,而不是直接挑战。事实上米果人于1895年-1945年的政策已经证实了这一路径是对的。既然已经有了一条成本最低的路线为何偏不走,而非得走成本高的那条路呢——看看1890年-1938年直接对抗英吉利的德意志的命运就知道了。
1895年正式确立马汉路线后,米果对英吉利一直坚持不盲目跟从更不直接对抗原则,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1812年第二次米英战争是由米果意图吞食英吉利殖民地加拿大而挑起。但1890年米果崛起后,特别是一战后,米果从未对加拿大动手动脚。眼皮底下一块肥肉,这需要怎样的定力啊。这真正的践行了《大学》里的“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观点;
二、最初米果并没有加入英吉利英国、法国的协约国体系,跟着英吉利去跟德意志对抗。他的原则很简单,示弱,你们英吉利和德意志打吧,我能力不足,玩不起;(这点说明,米果并不是简单跟随,而是有原则的做到不直接挑战。)
三、一战结束,英、米、法兰西国搞国联,但英吉利人说我要主导,米果人说你搞吧,自己退出。总之,不跟你直接对抗;
四、1920年代英吉利要恢复金本位,为防止黄金流入美国,英吉利人要求米果降息,米果人就老老实实的这样做了。为此,罗斯巴德就认为大萧条是米果维护英吉利体系而支付的成本。事实上就是二战结束后搞的布雷顿森林协议也是英吉利人提议搞的。也就是说,米果在1895年至1945年,一直坚持的一个国策就是不与当时的国际秩序主导者英吉利直接对抗。
更重要的是,目前某大国国内问题一大堆,其麻烦绝对比米果严重:名实不符肯定不如美、君臣(政府与人民)不隔肯定不如美、地无遗利肯定不如美、人无弃才肯定不如美.....在这样的环境下,营造好的国际环境、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如1895年后全力修复镀金年代的创伤的米果一样,全力修内政是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