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背景
2019-5-14
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个公理:
其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其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二),两个级数:
其一,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
其二,生存资料(食物)按算术级数增长。
以25年为一代的话,10代之后人口增长为512倍而生存资料仅增长10倍。
(三),两种抑制:
其一,预防的抑制:克制结婚,晚婚晚育,以降低出生率;
其二,积极的抑制:各种不卫生的职业、剧烈运动、严寒酷暑、极度贫困、儿童恶劣的保育条件、疾病传染、战争、饥荒,等等。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初版的时候,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只有“积极的抑制”,也就是“不道德的抑制”,因为这些“措施”显得冷酷而“不道德”,马尔萨斯的这部著作一开始是匿名出版的。
(四),低水平循环陷阱(马尔萨斯陷阱):
预防的抑制和积极的抑制都不能最终解决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增长的冲突,人类的前景是悲观的,终究要在低水平循环陷阱中蒙受煎熬。如霍布斯所预测的,人类的命运是“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的。马尔萨斯这样说:
“在人口的增长已经达到食物的最大限度时,一切预防的抑制和积极的抑制自然而然会以加强的力量发生其作用。……直到人口降低到食物水平以下。这时比较丰足的状态又回来了,于是再度导致人口的增加。不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的进一步的发展又会由同样的原因而受到抑制。”(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P13)似乎这就是人类的宿命,终究要在这泥潭中打滚。
马尔萨斯是在如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下提出他的人口原理的。
第一,小冰河时期与多余人口
据研究,地球在1350年到1850年期间进入小冰河期,气温下降,粮食减产。其巅峰时期在十七世纪,那是世界上饥荒最频繁的时期,欧洲很多国家都在灾荒中挣扎过。在北欧的挪威和瑞典,有一半人口因为饥荒而丧生。粮食的减产,饥荒的压力,使某些人口成为多余。在粮食供给不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情况下,有些人口的生存权将被剥夺。成为多余的首先是那些处在生产能力末端的“劣质人口”,老人和病人,妇女和儿童,流浪汉和乞丐,等等。
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斯伯格在其《夜间的战斗》中讲过这样一个关于人口控制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故事。在16-17世纪的意大利南部山区,流行一种叫做“夜间的战斗”的迷信传说。因为粮食供应的紧张,人们萌生了魔鬼与人类争抢粮食的臆念。有一些人被想象成承担着某种使命,在夜间到田头与魔鬼战斗,保护粮食。这些叫做“本南丹蒂”的奇人,以身上的某种胎记来辨识。本南丹蒂被赋予某种神奇的才能,他们既能与魔鬼展开夜间的战斗,也有预测吉凶,医治百病的异能。于是,本南丹蒂成为巫师或巫医。本南丹蒂的活跃可能对教会造成某种威胁。在意识形态领域,教会本来是唯一的垄断者;本南丹蒂的出现,他们所搞的迷信活动,他们作为巫师或者巫医获取收入,显然是在侵占教会的地盘,争抢教会的收入。于是,宗教裁判所策动了对本南丹蒂的调查、起诉和迫害。在这场宗教迫害中,数万人被消灭。教会或宗教裁判所以意识形态的名义起诉和迫害本南丹蒂,其实是一个社会的优势阶级消灭弱势阶级或者“劣质人口”或“多余人口”的一种手段而已。在这场运动中被杀害的,很少是真正的“本南丹蒂”。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劳动能力低下边缘人口,是老人和病人,穷人和女人,乞丐和流浪汉。
马尔萨斯写《人口原理》,可以理解为是对小冰河时期人口过剩现象提供一种解释,当然也是为他所主张控制人口的政策服务。
第二,共产主义与人口控制
马尔萨斯大学毕业之后,成为一名牧师。当时的欧洲思想界很热烈地在讨论共产主义的可行性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与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有关。当初资产阶级鼓动人们起来革命,承诺一个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美好世界;但是,现实的资本主义却不如承诺那般美好,到处充斥着剥削和压迫,不自由和不公正。于是人们开始设想一个替代的社会制度,开始讨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可行性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人口问题引起较大争论。共产主义的怀疑者们认为,如果真的实行共产主义,实施按需分配,人们可能失去对生育的约束,人口过剩足以毁灭人类的存在。
马尔萨斯的父亲老马尔萨斯是一位有激进思想的乡间绅士,他跟很多进步思想家(如休谟和卢梭)都有着交往,理解和同情共产主义。马尔萨斯的思想倾向与他父亲相反,他不认同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无法有效控制人口。马尔萨斯与父亲就共产主义的可行性进行争论,焦点在于共产主义是否能够有效控制人口。老马尔萨斯的观点得到葛德文(1756-1836)的《政治正义论》和孔多塞(1743-1794)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的支持。葛德文是英国政治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葛德文认为,资本主义的一切问题,发端于私有财产制度;消灭私有财产制度,消灭基于私有财产制度的婚姻制度,人口自然可以得到控制。因此,共产主义的可行性不受人口膨胀的影响。孔多塞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在被追捕期间写作完成了他的这部著作。孔多塞认为,人类是具有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的;通过教化,人性是可以完善的,人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育本能的。而且,随着未来的科技进步,人的寿命会无限延长,人们对生育的兴趣会慢慢消失,人口增长将会停止。
马尔萨斯相信人的本能不会改变,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马尔萨斯的口才不如他父亲,在争论中总处于下风。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思想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1798年,马尔萨斯匿名出版了《论影响于社会将来进步的人口原理,反对葛德文、孔多塞和其他作家思想的评论》,这就是《人口原理》的第一版。
第三,城市贫民与新济贫法
在马尔萨斯的时代,随着圈地运动的深入,工业革命的扩展,城市在扩张,农村在衰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打零工者,拾荒者,流浪汉,乞丐,小偷。城市的边缘角落,聚集着大量贫民。财富的快速增长和贫困的快速增长同时出现,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现象。大量城市贫民的存在,恶化城市环境,破坏城市形象,加剧安全隐患。贫民被认为是城市肌体上的一块毒疮。
英国一直实施的是伊丽莎白一世以来的旧济贫法,向土地所有者征收救济税,交由地区教堂为贫民提供救济,包括住宿,饮食,医疗等等。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村的衰落,进入城市的贫民越来越多,教堂的救济负担越来越重,地主的救济税压力也越来越大。马尔萨斯总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他提倡对旧的救济制度进行改革,将地主从沉重的救济税负担中解脱出来。马尔萨斯所支持的新的济贫法方案来自边沁(1748-1832),即“贫民习艺所”计划。在新的济贫制度下,济贫活动不是由政府负担,而是由私人组织的。鼓励私人建立贫民习艺所,将城市贫民驱赶进去,学习技术,进行生产,实现自食其力。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解释。马尔萨斯认为,社会过剩人口主要来自穷人,因为穷人最缺乏节制的能力。穷人受穷是咎由自取,政府没有对其救助的义务。取消以往由政府负担的救济制度,以私人经营的“贫民习艺所”代替之,合乎自然的伦理。
1834年,英国政府根据马尔萨斯的主张,撤消了从1601年以来实施的旧济贫法,实施新济贫法,取消对穷人一切金钱和食物的救济,将他们收容到贫民习艺所。该法案通过后4个月马尔萨斯去世。
思想总是现实的反应,思想也总是服务于现实的需要。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既不艰深,也不复杂,只是它能够解释现实,又适应了现实的需要,才成为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