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今日头条新闻主要推送了北京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我个人觉得,这是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特别是中国经济整体转型的需要,产业经济界急需通过权威声音来了解全国各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模式、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目的是总结经验,指导创新型经济建设和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说了就一定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市场主体从观念上、制度上、组织行为上、战略上、技术上、品牌上、人才上、营销上等多个环节多个方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而实现弯道超车和凤凰涅槃的目标。
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经验证明了减量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同时还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之粗放型摊大饼模式进行对比后,北京在人口减少16.5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约34平方公里,建设面积减少1200多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创造了2018年的两个第一,即人均GDP达2.13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万元/人左右,创下两个“全国第一”。这种前后对比出的差异说明了去掉无效的GDP,可以收获高质量的新增效益。
从产业的基层实践来看,高质量增长的确不好做。主要受制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产生的长期习惯让产业从业者出现了很难适应变化的特征。犹如20世纪90年代向市场经济转轨一样。目前产业习惯了低水平粗放型增长,想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实现迭代发展,从情感上、动力上、意志上、投入上、条件满足上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因而,在常规产能的新旧动能转换上,表现出的是抵触情绪。国家只能通过提高环保要求、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条件、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方法来促进和推动企业转型、调整结构、升级和创新发展,这种被动式的创新,很多企业都是在应付,并没有主动驾驭创新,所以,此过程一点都不快乐。
例如,当北京在疏解服装市场的时候,常规的认识是北京赶我走了。当几年下来之后,有些服装经营者开始享受了这种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红利。原来主攻北京市场,现在辐射了京津冀三地和周边区域市场,生意比以前感觉还要好。这种变化带来的动因会使得产业经营者主动去适应新市场变化的规律。当然,生意总有赚的也有会赔的,这其中的关键主要在于趋吉避害,主动找到新红利的切入点,主动融入市场调整周期带来的各种机遇。这其中有机遇。也会有危机,福祸总相依。
北京经验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减法同样可以实现增量发展的目标。专注城市定位,专注城市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呈现出来的动力也是爆表的。因此,企业在创新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减法思维,做强主业,做强精品,做好爆款,让制度、技术、市场呈现相得益彰的效果。
把握高质量发展规律,其实需要我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出发,静下心来研究自己的长处,使用长板理论来发展自己。长尾理论在减量发展的过程中是不适用的。因而,在规模呈现较大时,产值回报率低时,我们需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寻找自己最强的方向发展,这种来自创新的驱动能量会将企业带入迭代发展的新周期。
当我们完全了解创新的法则之后,我们需要重新找出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到产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实现完美布局。抢占机遇其实就是抢占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环节,这种布局会让你受益永恒。
中国已处于创新迭代周期,曾经的风光会离你远去,今后的风光会不会有,谁都不知道!唯有不断的创新和远离守旧的自我,才会看见产业未来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