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刚才听到前面几位专家专家和市场人士发言后很受启发,我用现在这个时间段简要谈一谈,怎么认识。咱们会议出的题目就是“推动供给侧改革,来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供给侧的改革全称,就是中央说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主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理解要在制度供给为龙头、形成有效制度供给的这种效应之下,充分发挥供给侧要素的潜力,来提高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支持中国继续超常规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要达到伟大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对这个供给侧实际的创新意义,我们在基础理论层面有很多探讨,形成的基本概念就是人生存、人类社会要发展,需求是原生动力,但是需求的变化是“有新而无新”。说到创新,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定是发生在回应、响应需求的供给侧的生产和经营方面。生产和经营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能够满足用户体验的升级,那么在市场上面就有它份额的实现与扩大,以及生产经营者投资回报的实现。这个供需之间的互动,在创新过程中间,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不断运行的循环过程,也是从经济到社会、到整个文明提升的过程。
所以对这个实际上创新的动力源,一定要完整地把握,最关键的是供给侧的这些要素,能不能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在我们现在考虑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间,中央已经接受了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全要素生产率”。这个全要素不是讲的供给侧的劳动力、土地和土地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以及技术和制度与管理这五大要素的等量齐观——强调的是在这个五个要素组合的过程中间,要特别地抓住科技第一生产力,以及制度创新、制度有效供给这个“最大红利”。
现实生活中,中国确实已经感受到了这个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性意义。我们改革开放这40年,终于有望在现代化道路上越走越宽。过程之中,开始我们比较多地感受到了前面三个要素的支撑力,但是这些年这些支撑力都在滑坡,劳动力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在迅速丧失,现在普遍感受到的是招工难、用工贵、民工荒;土地和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间,城乡结合部征地拆迁补偿一轮一轮的博弈,是不断提高它的综合成本,而且动不动就矛盾凸显,甚至要出现极端事件,群体事件;资本是雄厚了,但是运营过程中间普遍说金主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一边三农、小微、分散的科技创新活动主体说苦苦得不到应有的融资支持,另外那一边呢,人家轻易不敢出手去支持这些急于得到融资的种种主体,那么就是说经济学上所说的常规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在中国已经普遍发生。前三个因素的支撑力的下滑,必须得到后面两个因素的潜力发挥的对冲,中国才有希望继续在中高速的这个尽可能时间拉长的一个平台上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去对接十九大提出的“新的两步走”目标。这个框架之下,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们今天所说到的数字经济或者说数字化的经济形态,它是怎样形成了全要素生产力里边最关键的后面两个要素的潜力发挥的。
直观的来看,首先是科技创新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人类走到了信息时代,是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又上一个大台阶的进步。美国硅谷引领潮流的原创科技,在中国本土这些年应用的过程中间,加上中国人特定的一些创造,比如一般人说我们现在BAT用的一些原创技术,是最开始出现在美国,但是像阿里公司把这此原创在中国运用的过程中间,就是解决了最基本的信任问题,比如第三方支付是吧?使大家感觉可以交易了,没想到一下子调动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迅速成为“风口上的猪”,一飞冲天。而且它形成的这样的BAT式电商的所谓寡头垄断,和过去的垄断不一样,它能迅速带出一大批中小微企业跟着走,形成产业集群,带来的结果一直到穷乡避壤可以发展出淘宝村。我们去调研中体会了这种情况。直观的看是这种技术创新作为全要素生产力中的第一生产力,它产生的是乘数放大效应,支持中国的超常规发展。跟着必须特别强调:相关的制度有效供给是不可缺少的。
试想我们这几十年来,在BAT这种民营企业或者非公有企业发展过程中,谁能想到他们可以这样一飞冲天?他们怎么能够这样冲上来的?让我说比较直观的感受:像这种电商,要开创、走出这样一个一飞冲天的道路,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风险极大的烧钱过程。最开始互联网在中国应用,不是BAT走到最前面的,那时候公主坟附近我去看过,比如一家名为瀛海威的当时行业的头部公司,那时候已经租了很大的场地,拉开架势在创业,但没有最后能够一飞冲天,然而行业里面仍然非常尊重这家公司和那时候领头的那位张姓的女企业家。在这种承担风险的过程中间,只有民营企业敢在自负盈亏情况下,来闯这个关。他们是在风投、创投、天使投资的支持之下,有这么几家冲上去了,其他的则是更多的失败者(不是说失败了就流落街头,也有自己的止损,有在这个整个过程中间再重新找自己位置的空间)。这个制度环境可是过去从来没有的,那么现在你就可以体会到,为什么在这种最前沿的创新领域,国有企业他就是不行。国有企业的那种决策机制不允许他这么烧钱,那么就烧不起来,冲不过来。
原来说,这个微信的原创技术,就是中移动想搞的那个飞信。但是他就没能成气候,他一动就得审批,就得走签报,它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机制支持他走到底,所以我说的全要素生产率中这后两个要素缺一不可,而且在中国的经济社会转轨过程中,制度创新打开的空间是最关键的:制度创新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空间,才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我们的数字经济,中国已经在美国身后,成为在全球第二这样的地位。在这方面我有一个体会,有些很实际的东西,在数字化的这个过程中间,它的创新确实使人们感觉耳目一新。我应该是一两年前就在阿里公司的大楼里看到他那个小贷发放的大显示屏。据介绍说这是”零人工干预”,就是编好软件,设计好这套系统以后,没有人去操作、去干涉,屏幕显示不断滚动着,两秒钟就批出一笔小贷,我看了那么一段时间,有三笔是20万元,最低的一笔,只有3000块钱。就是靠这个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一种算法规定好的可以控制风险的程序,比一般的利率也就稍微高一点,原来金融阳光照不到的那么大的群体,那些草根群体的主体,就可以得到这种及时的小贷,像刚才刘女士介绍,可能已有进一步更丰富的金融产品说是路边摊位上都可以给贷款,是吧?这都是过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我们从研究角度来说这是什么呢?这是科技创新把商业性融资的边界扩展了。商业性融资它过去认为就注定是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边远地方那些淘宝村的小个体,门都没有,现在靠这个技术,能够控制风险,就把这个供给覆盖到那里了。那么怎么引领后面呢?一方面它要继续发展,像刚才刘女士介绍那么多生动的东西,我们还要好好领会,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当然同时,是不是还有一个局限和另一方面:我那时候也琢磨过,我说这个依据“零人工干预”的基本依据,一定是数据库里能找到这个主体相关的电子痕迹。如果是一个穷乡僻壤山区里边的三农的主体,他没有电子痕迹,那照样还是得不到这种认可,网上还是申请不到贷款支持,那靠什么?一方面这个科技潜力要继续发挥,另外一方面这个潜力发挥过程中间,我认为民营企业现在这700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很多仍然需要在商业金融后边配上政策性融资这个制度创新,这是一个它引领出来的更好一个升级版的协调:雪中送炭的机制,要加上财政贴息、政策性信用担保、产业引导基金,还有加上银行金融系统里边一系列的按照现在所说相关的事业部、有相关特定的考核体系的调整,等等这些去配套,那么这就是引领过程中间,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的创新了。
另外一个观察我也想谈一下,比如说这个过去说的零售业,发展中有了超市,现在发展电商平台,但电商现在说,我们其实严格来讲,并不是电商了,线上线下结合是吧?阿里的盒马鲜生在亦庄那里,我去看过,跟他唱对台戏的是京东的7-fresh,这两家店很有意思,都说各自的半径是三公里,他们两家离得不太远,但是可能避开了那个三公里的集合部,这两家的模式反正我看起来呢差不多,进去以后非常有吸引力,可提供现在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以后,中高档的东西甚至非常高档的东西——什么波士顿的龙虾,什么挪威的三文鱼,在那看呦这价钱还这么低平是吧?而且你可以现场体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他给你介绍,你都尝一尝,然后承诺,你在三公里半径之内(这就是它的辐射面了)你任何时候在手机上下单——这叫移动状态之下可以跟他形成交易,他保证30分钟之内把你要的这个供应品送到你那里,一般就是家庭或办公室、聚会场所。这个用户体验前所未有,我就说,我希望赶快让他们这种竞争能够扩大市场份额,我住的地方什么时候能有这么一家店,我就将感觉生活质量又大大提高了是吧?当然这也是一个烧钱过程,我觉得一开始这个竞争一定还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它首先要树立市场形象、要扩大市场份额,要在这过程中间,走到相对稳定的可持续状态。我还是那句话,只有这种民营企业,才能这样让人感觉异想天开。开通用户体验提升的这样一个现在探索中、开拓中的新的平台,线上线下结合,那它引领出来的是什么?如果他能够度过这个最关键的瓶颈期,最后都能站住脚,消费者便会持续受益,增加“美好生活需要”所能得到的有效供给,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经济学理论视角来说,我不赞成最后谁吃掉谁,把谁挤掉,像咱们大家知道,滴滴在出租行业把那个优步给挤跑了以后,滴滴其实日子并不好过,现在独家垄断并不好,如果有那么两家、三家唱对台戏,可能是最好的局面。蒙牛跟伊利唱对台戏,反而是个好事,这种寡头垄断带出来的就是很大的一群中小微企业跟着形成的集群,而且仍有竞争逼着他们继续创新进取。我们希望能够引领到这样一个状态。但是这里边很多具体的东西,我是没有发言权的,是企业家他们敢承担风险,他们来捕捉机遇,在这方面他们怎么样决策,怎么度过比较痛苦的前面这个瓶颈期,我们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我们觉得对这些可以认定,已有现在说的数字经济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间非常值得肯定的创新案例,我们希望这个潮流,在中国能够按照可能的升级前景,继续越来越成气候,带出中国我们所说必定是超常规的这个现代化发展过程。
这些看法,借这个机会,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