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先干起来再说


  三变改革:先干起来再说

  内容提要:中国有句俗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农业,社会就不稳定;如果没有工业,国家就不会富强;如果没有商业,经济就不能搞活;1894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主张,希望通过和平改革拯救祖国。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端于贵州六盘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简称农村“三变”改革),是我国农村历次改革的升华,体现了改革与制度建设同进,确保农民享受改革成果的目标。2019年2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也就是说,农村“三变”改革目前仍处在探索制度化、法制化阶段,需要总结推广。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巴山村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三变”改革的顶层设计,搭建平台,筑巢引凤,敢于担当,巴山村党委书记刘观良说:“巴山村‘三变改革’,先干起来再说……”

  在国家现有改革大政和制度框架下,三变改革是把农村集体组织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盘活的一种机制创新。三变改革是针对不发达地区,特别是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少的贫困村,因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本,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路径,盘活集体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壮大集体经济,把贫困户纳入集体经济保障范围,实现集体收益惠及全体农民群众的改革。三变改革是农村资源配置的政策性支持平台,目前处于探索试点创新总结阶段。

  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通过集体资源调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双轮驱动”,有效活化了要素资源,实现“产业连体”“股权连心”,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成为脱贫攻坚、产业革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通过整合农村土地、山林、劳动力等资源,进行集中开发或投资入股经营主体,挖掘各种资源要素的潜力,加速激活“沉睡”资源,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达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目的。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

  目前三变改革已陆续在甘肃、安徽、陕西、重庆等地启动实施。总结推广农村“三变”改革经验,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可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2017年发布指导三变改革的《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指导意见》(渝委办发〔2017〕53号)和《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农发〔2017〕294号)文件,重庆正式启动农村“三变”改革。

  重庆市在38个涉农区县(含万盛经开区)各选择1个村试点,在明晰规范产权、优选产业项目、培育经营主体、强化资本运作、注重权益保障、防范管控风险等方面展开全面探索。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巴山村就是重庆市38个“三变”改革试点村之一。

  “三变”改革三次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时指出,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政策问题。第九部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其中,提到“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2019年2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三农政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

  新世纪以来第16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明确: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三变”改革的核心要义是“股份合作”。农村“三变”改革则是通过入股形式,将农村资源要素全面纳入农业农村的发展轨道中来。无论是村集体的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还是财政投入到农村的扶持发展资金,抑或是农民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都可以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农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在贵州,“三变”改革被形象地形容为“四个无”:无物不股,能产生价值的资源资产都能入股;无奇不股,民俗资源、村落资源、古树资源等都能入股;无事不股,干事创业首先想到的是股份形式;无人不股,每个农民、贫困户都可以成为股东。

  巴山村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西北部,西倚明月山,北接木洞镇,南接月亮湾万亩渔村,东接二圣镇政府。幅员面积12.14平方公里,截止2016年户籍人口3997人,其中常住人口1397人,外出人员较多。巴山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养殖茶叶、柑橘、水稻、淡水鱼。年均集体总产值4397万元,村民平均年收入11000元/人,来源于务农和村外打工。

  从主城茶园到巴南二圣镇巴山村,只不过37分钟车程,这里外出、外迁人员达64.8%,土地荒芜,民房闲置较为严重,资源资产浪费,乡村环境亟待改善,由于务农收入较低和耕地细碎化问题,除定心茶园外,以传统农耕为主缺乏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单一,活力不足,文化衰落,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必须直面问题,借助“三变改革”,进行“为什么?有什么?怎么变?变什么?”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旅、康养、产业,资金、资源,平台、机制,统筹规划,法无禁止即可为,大胆探索创新,先干起来再说......

  巴山村“三变”改革以产业以依托,谋划在打造特色、延伸链条、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来的增值收益,才能获得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产业发展,不能带来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三变”改革成效就会打折扣,坚持市场导向,立足资源状况,选准产业方向,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子,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创立、孵化市场主体是巴山村“三变”改革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巴山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平台与重庆火凤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重庆龙蛇巴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服务乡村振兴、服务三农、服务“三变”改革、服务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设施建设、农房改造,招商引资、田园综合体开发运营、生态农业产业综合开发、土地托管与经营、村级企业孵化、农文旅综合体开发运营、农业产业园区开发运营,服务上市公司增发,影视动漫游戏作品制作宣发与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智库建设等。巴山村“三变”改革,产业是依托,主体是平台,各类资源要素要入股的对象就是经营主体,就是要通过经营主体,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如何让农民规范入股、放心入股,必须建立完善相应机制,以保障入股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明确合作方式、权利义务、分红方式、违约责任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机制。研究制定资源资金折股量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定分红比例,规范程序操作。引导经营主体按照合作制原则完善股权结构和治理方式,确保村集体和农民行使股东权利、参与重大决策。推动经营主体财务公开,跟农民算好明白账。

  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必须发挥好党委政府及村集体作用,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在产业发展上,政府应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扶持、融资平台搭建等工作,引导地方产业布局合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产权管理上,要抓好各类产权要素的确权登记、市场搭建、规则建立、合同鉴证等工作,确保产权边界清晰、产权交易规范。在风险防范上,要明确改革底线,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同时要探索设立风险补偿保障金,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更好保障农民权益。

  2019年3月29日,我和伙伴们又一次来到巴山村,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村庄宁静,梯田式池塘,村民背上青草,撒向池塘,喂食草鱼,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放养蜜蜂,村民用稻谷散养母鸡,纯天然,无污染的鸡蛋,这里民风淳朴,老大妈给我们送来新采摘的柑橘品尝,一群飞鸽在池塘边、大树上空飞翔,我希望,“三变改革”将会给巴山村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

  蔡律  2019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