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听到朋友讲了一个关于态度影响“前程”的故事,觉得有必要及时分享给大家。
说的是某女上高铁发现自己的座位被一男子“雀占鸠巢”,交涉过程中,男子出言不逊,态度蛮横,最后男子高傲地亮出了自己的车票,某女看后便不再言语,站在附近悠闲地看手机,待高铁进入匀速运动后,某女建议男子再看看自己的车票。原来,男子的车厢座次都没错,错的是高铁行驶的车次和方向,终点本该是哈尔滨的男子,坐上了开往重庆的车。这下,男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尴尬了、懊恼了,怪某女没有及时提醒他上错了车。某女说,不是我不提醒你,而是你自己不让我提醒......原来,该女是认为他态度的那个“度”过了,你不仁在先嘛。
说到人的态度,可能有千种。但人们认可的只有一个“度”,就是不要像这男子那样太过份就行了。达不到人们的“满意度”,求其次达到“理解度”也可,达不到“理解度”,再求其次达到“容忍度”也行。如果超过了对方的“容忍度”,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结果。上述男子接受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被打的,被杀的等恶果 人们在交流中同样是一句话,有的能被“容忍”,有的不能;有时同是一样的语言,声调的不同,给人印象就不同,有的能被“容忍”,有的不行。再加上你的肢体语言甚至眼神,都能“度量”出你被不被“容忍”。如果本案的男主角换一种方式,调整一下态度的那个“度”,使之符合大众的接受“度”,他的这趟旅程就省事多了。
令人感叹是,这件事发生在旅途中,男子“影响”的只是“前程”,损失的只是时间、金钱和面子。如果发生在求职应聘或相亲时,错过的可能是良机,改变的的可能是命运,影响的将是去掉引号的前程。如果它发生其祖辈乘坐的汽车上,其损失可能就小很多。但它却偏偏发生在高度文明的高铁上,发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假如被国外的不良媒体拿了去当笑柄,损失的可能是中国形象。
我们的先辈早有“同船过渡,500年难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人为善,成功一半”的祖训。国外也有句“礼貌无须花费一文而赢得一切”的谚语。看来,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面对生活中如此过“度”的态度,光靠大力倡导“友善”、“和谐”的价值观,似乎还不够。似乎还需要本案女主角这样的方式来促其改变不友善的态度。
但,我又不相信,难道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和谐社会还要靠如此“以牙还牙”的下策来制约吗?
从态度的“度”说起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