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历来就象征君子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符号。
王徽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酷爱竹子,有一次在朋友家借住,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参见《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纷,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洛人爱种花,唯我好种竹。
苏轼在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出任杭州通判,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苏东坡下塌在镇东南的金鹅山巅“绿筠轩”中。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苏东坡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
“门前种竹,决非点缀而已,此乃高雅心神之所寄。我这儿有一首好诗赠你。”
于是,他即兴挥毫,写下了《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
世间那有扬州鹤?
世间那有扬州鹤?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明代,冯起震的墨竹图亦称名一时,时人称其为“冯竹”。一生隐居教授,无意仕途,善画竹。崇祯二年(1629),他与儿子冯可宾合作画了《竹石图》十幅,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邢侗、李君实都为之题记。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笔下的竹都是从自然实景而来,又经过自己的艺术创造而成。他自己也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郑板桥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
两枝修竹分浓淡,
一块山根见凸凹。
髣髴读书窗子外,
偶然栽植足清标。
长笺白白墨焦焦,
倒扫青蛇挂一梢。
自是断崖藏半幅,
苍藤翠舞倚天高。
时予匆匆将往上谷,征车在门,缣素盈案,工乎拙也,遑计乎哉!两峰罗聘。
嚼咬残毫写丽枝,
海云飞尽夕阳时。
四头笑问人何似,
姑射仙人玉玄姿。
癸亥仲秋过寉亭,
戏为樵岚作云峭。
芗亭老先生清赏,乾隆庚子重阳前一日,秀水弟钱载写于江南试院,时年七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