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中遭受诸多责难的《中国制造2025》,事实上此类的国家工业发展战略并不少见,这源于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的观念,早已被众多国家所认可。To live well, a nation must produce well,这句英语谚语,说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体现,是西方世界的共识。
尤其在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经济危机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制造业的重要性,将自身竞争力的优劣势重新与制造业进行了挂钩。各国围绕制造业,都提出了相应的制造业振兴战略——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工业价值链”,当然还有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
美国NNMI计划
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的愿景是美国在全球先进制造领域处于领导地位。在这个愿景下,一个由制造创新机构组成的网络集合美国工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力量,解决跨行业的制造挑战,这些挑战无法由单个行业独自解决。美国国会在2014年12月16日做出响应,《振兴美国制造与创新法案》成为法律,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正式成为法定计划。该法案给予商务部建立和协调NNMI制造创新机构的权利,以及与其使命受先进制造影响的联邦部门协同的权利,比如国防部和能源部,以指导NNMI计划的工作。
NNMI计划有4个重大目标:
目标一:提升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目标二:促进创新技术向规模化、经济和高绩效的本土制造能力转移。
目标三:加速先进制造劳动力的发展。
目标四:支持帮助制造创新机构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NNMI计划设计成:
——为先进制造提供肥沃的创新环境;
——实现具变革性制造技术的大规模本土开发;
——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竞争前基础设施的公私协同投资;
——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规模化和市场化;
——提供领导力和创造性解决方案,通过先进制造实体发展驱动创新所需的才能。
在美国人看来,制造业的“创新”一定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即开发出的技术必须形成商业化应用或进入规模化生产,才能完成一次创新过程,才算是“创新”了,技术转化与技术开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正是基于这样认识理念,美国大力推进各项创新组织协作,注重打造完整创新链条。如截止2016年,有9家制造创新机构处于不同阶段:7家已经建立,一家即将宣布获胜团队,一家还处于建议书提交阶段。
这9家按建立顺序是:
——“美国造”,即国家增材制造创新机构,位于俄亥俄州杨斯顿,关注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术。(2012年8月)
——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位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关注数字设计与制造的集成。(2014年2月)。
——“明日轻质创新”,即美国轻质材料制造创新机构,位于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关注轻金属制造技术。(2014年2月)。
——“电力美国”,即下一代电力电子制造创新机构,位于北卡罗来纳罗利,关注基于宽能带隙半导体的电子器件。(2014年2月)。
——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创新机构,位于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关注先进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2015年6月)。
——“AIM光子”,即美国集成光子制造创新机构,位于纽约州罗彻斯特,关注集成光子电路制造。(2015年7月)。
——“下一代柔性”,即柔性混合电子制造创新机构,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关注半导体与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和集成。(2015年8月)。
——革命性纤维与织物制造创新机构。(预计2016财年)
——智能制造创新机构,关注面向清洁能源制造的先进传感器、控制、平台和建模。(2016年开始招标)。
总体来看,美国该计划在2016财年取得了巨大成功,计划的主要创新活动和成果有助于确保该计划战略目标的实现。美国制造创新网络在2016年的亮点包括:制造创新网络达到830家工业界成员单位(包括361家小企业),其中2/3是制造业企业,非联邦资金比例超过1:1的目标,实现了2:1的资金匹配,表明创新网络对于工业界、学术界和各州的价值。除了制造企业外,合作伙伴还包括各种学术机构和联邦、州、地方机构、实验室和非盈利组织。
从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我们看出,注重创新协同性、战略的落地性,使得国家制造业战略不仅仅是一纸空文,更注重从实操层面激发各级组织机构、企业、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从而真正为美国的制造业强大,使美国的创新精神及创新成果继续独占鳌头才是美国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深刻意义之所在,也正是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值得我们敬畏和学习的地方。
德国工业战略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更是在全球引起了热浪。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工业4.0的金字塔司令部。德国成立的工业4.0平台,是“工业数字化”数字生态系统的中心枢纽,来自150多个组织的350多名利益相关者,参与平台的工作。而它的核心是各个工作组,通过各领域专家的协同、中小企业的支持,以及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从而将各种专业知识汇聚在一起。它采用了一种扁平的决策机制:从顶层的工业4.0平台,到中间的标准化委员会(Standardization Council Industrie4.0, SCI4.0)和面向企业的实验室网络(Lab Networks Industrie4.0, LNI4.0)。这是一个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三元治理结构。
图1:德国工业4.0的金字塔型决策机制
目前工业4.0共有六个工作组,包括第一工作组WG1,主要是参考架构、标准和规范,主席来自ABB;第二工作组则是技术与应用场景,主席来自菲尼克斯;第三工作组是互联系统的安全性,主席来自博世公司;第四工作组是法律框架,主席来自蒂森克虏伯;第五工作组是就业、教育与培训,主席来自德国金属工业协会;第六工作组是工业4.0的数字化商业模型,主席来自埃森哲咨询公司。
2016年4月,在柏林成立了德国工业4.0标准化委员会(SCI4.0),目标就是协调国际标准组织。SCI负责跟这些密密麻麻的国际组织,进行对标和连接,从而最终建立德国自己的工业4.0的技术路线图和标准架构。这个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跨领域,它很好地结合了机械、电气和IT领域,因此,受到广泛的欢迎。
图2:标准环生的工业4.0
而对待不同的国家战略,SCI有条不紊地跟中国智能制造、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日本IVI协会、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都建立了合作机制。
最下面是工业4.0实验室网络(LNI4.0),负责具体落实标准的测试、实验和反馈。这是一个面向企业、面向落地的应用型组织。它最大限度地把德国工业4.0所有能达成的共识,用实践和落地的方式,传递给了德国中小企业。
图3:三元治理的循环
有了这三者的分工,工业4.0可以在各个层面上,轻松对接。既推动德国企业的相互联系,又大大促进国际交流。目前德国工业4.0已经跟中国、美国IIC、日本工业价值链IVI、澳大利亚、法国和意大利等,都建立了双边对接关系。中德两国于2015年5月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目前已在参考模型互认、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工业网络与边缘计算、案例、预测性维护、人工智能应用,以及工业4.0组件/管理壳/数字双胞胎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这样,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深耕细挖。整个工业体系,都围绕工业4.0进行构建。如此抽象的一个概念,硬是被德国人一笔一划地描绘出来。
德国工业思维,看得见,却未必学得会。
可以说,德国精确地构建了一个面向工业4.0的顶层治理结构。
如德国战车一样的精准。
在向工业互联网拓展:基于价值的服务VBS(Value-based scenario),德国工业4.0更聚焦于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聚焦于两个点上:一个是行动机制,一个是数字商业模式的架构。政府、科学家、商业协会和社会合作伙伴都在讨论围绕着德国工业可带来的附加值,以及如何提高德国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的问题。
为了这一战略更加清晰、聚焦和富有实操价值,德国经济和能源部2月5日正式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旨在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工业领域,提高工业产值,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力。根据该战略,德国计划到2030年将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至25%。该战略将钢铁铜铝、化工、机械、汽车、光学、医疗器械、绿色科技、国防、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十个工业领域列为“关键工业部门”。政府将持续扶持这些部门,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廉价的能源和更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并放宽垄断法,允许形成“全国冠军”甚至“欧洲冠军”企业,以提高德国工业全球竞争力。以明确的国家战略支持德国企业形成更加富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竞争力。
然而,事实上,德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之强,远非具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企业可比拟,从全球隐形冠军企业数据来看。在全球范围内统计的隐形冠军企业总量有2700多家,而德国企业竟然超过1000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数量高达1307家,一国占据全球30%以上的比例。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某一细分领域的冠军,这些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专注一个行业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作为隐形冠军企业,他们大都有独一无二的产品,他们可能只生产一种产品,但是却致力于让整个行业,让全球市场都使用他们的产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隐形冠军企业数量仅有68家,中国企业长期以来赖以致胜的以低成本和低价格取胜的价格致胜的道路,除了因为中国自身劳动力成本在上升,同时又面临着来自那些更低成本国家的竞争,比如孟加拉、越南等的低价竞争,低价战略优势不再且不断失灵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以独一无二的技术和工艺优势、全球化服务、强有力的品牌,来获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显然还面临很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