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章 科学创新中如何展开联想翅膀?
人脑综合知觉积累与自觉概念积累的相互链接响应,是可确认的高级创新思维进入佳境的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两种生化物质记忆积累被激活状态而促成的互动关系可推动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和直觉自发逻辑规则三种思维运动交互展开。
人脑创新思维除了单一形式逻辑方法外,但凡由辩证逻辑所启动的联想思维运动或综合知觉所促成的高级直觉响应,均可能启动两种以上思维方式响应。
关于形式逻辑思维运动 它强调的是同一概念体系内部大概念和小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含有三种概念形式推导和研判的思维路径。三种思维路径分别表现为演绎与判断,分析与归纳,具体与抽象。其思维推动意识延伸过程如前所述不再重复。
关于辩证逻辑思维运动 它强调的是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事物或不同概念体系之间含两个以上多向响应的对等概念所涵盖的可对应、可综合、可平衡、可互动、有主有次的对应关系。辩证逻辑是推动人脑产生丰富联想判断的科学途径。
辩证逻辑的“双重性关联”主要指:既定概念与未定概念的对等对应关系、已知概念与未知概念的对等对应关系、已知概念与已知概念的对等对应关系。其中又包含对等、对立、对应、互动、主次等关系。辩证逻辑的“双关”又解释为:确定性概念面对不确定概念(即已知事物与变化的未知的事物)互为依存的逻辑关系,因此,这是一个永不停止地构成新的对等对应关系的开放体系。辩证逻辑运用规则寓含的思维路径包括:对立统一联想、生活逻辑联想、事物相同属性联想等三类。此一分类也表述为:基于事物普遍存在的同一“对等关系”或同一“分立关系”而具体演示为“对称关系”、“对应关系”、“对比关系”这三种与自然法则有着密切联系的联想式推理判断所推动产生的创新思维。
上述对称、对应、对比等三种体现自然法则的辩证逻辑思维所含共同规律是:一种事物的另一面一定有一种可与之存在相互“对等”条件的事物,或叫已知概念的另一面一定可以联想式找到或发现一个未知的可与之有“对等条件”关系的概念。因此,辩证逻辑思维的侧重点不在于依靠既定概念形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垂直式推理,而在于寻求两个“对等概念”或“对等事物”之间的某种确切的纵向或横向互联互动关系。
辩证逻辑思维之神奇功效主要表现是什么?它可以横跨学科产生联想、可横跨生活空间产生联想、可横跨不同事物种类产生联想;还可纵越历史进程产生联想、纵越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产生联想,即可从现实向未来延续时间的无限性实现纵越式联想思维。它与形式逻辑思维路径相比较,其科学思维的“特效”常常就表现在通过既有概念的真理性,使人的认知动机直接指向知觉以外去寻找并把握另一个“看不见”的客观存在。比如“黑箱理论”,通过信息输入看其输出何种概念,再运用形式逻辑判断黑箱内部原因。
上述使脑科学研究者有充分理由把辩证逻辑思维运动方式,形象而生动地形容为展开了“联想的翅膀”。这种形象比喻描述了依赖辩证逻辑产生联想思维运动可令人心驰神往、可令思维伸展创新之翼直接抵达遥远的认知目标和神秘的认知盲区。
“展开联想的翅膀”让人脑思维运动突破既有概念体系,这就是“联想之翼”自由翱翔的突出功能。其思维运动可纵横驰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于辩证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和真理性、在于生活逻辑和物质属性拥有相互联系的普遍性,还在于人脑多根系记忆板块拥有自动链接并相互响应的自然机制。
以上四种支撑联想思维的理论根据,是否是支撑人脑展开“联想之翼”让思维振翅腾飞的科学根据?“四种根据”涉及哲学课题深广,本书不予展开阐述,仅当作一种哲学命题提出。相信哲学家、脑科学家或有支持上述判断的更翔实理论解说。
此外,辩证逻辑促成的思维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可挣脱形式逻辑“同一律”的束缚,它让人脑思维运动立足已知概念又跳出已知概念,获得“自由”空间,赢得伸展空间,占有更广阔的激活创新意识的认知指向,它是人脑开启思维奔放的“闸门”。
一直以来,笔者从未忽略展开“联想之翼”的辩证思维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关系,但也囿于以往哲学概念体系而不能做到有目的把“对立统一联想”主要引导到创新思维上来。所以恰好与同仁过去所掌握的对立统一规律的主要认知目的一样,是为了改造世界观。其实,改造世界观应在智慧锤炼中改造,不必限于与现成哲学概念相对照。
毋庸讳言,过往的中国哲学教科书只重视辩证唯物论的政治内涵。从上世纪至今100多年以来,马克思哲学所孕育的辩证逻辑范例,它原本能够起到的作用——包括“对立统一”方法论智慧,也足以担当起启动和激发创新思维重任——积极培育联想思维习惯,增强人脑创新思维兴趣和能力。但目前,它没有回到它的思想原点发挥应有作用。在此以前,多数同仁所掌握的哲学观点均构造了大脑中的“政治概念积累中心”。因此,用于创新思维记忆唤醒功效中的“对立统一”概念,虽有概念形式却没有联想思维用途。
实验课题(NO:80)多少人知道对立统一规律与创新思维有关?
中国多数高等院校考生在政治理论意义上的应试答卷中绝无可能丝毫不懂、甚至忽略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政治思想含义。假如仍然是面对同一个概念,换一种提问方式,比如“在重大科学发现的联想思维方法运用上,( )是唯物辩证法中最能促进科学思维产生创新突破的有效思维方法之一。”如果你不是“瞎蒙”而以填空方式回答此项提问的精准概念,可能绝大多数学士、硕士、博士答错,或无以凭答。
实验课题:(NO:81)怎样用对立统一联想中的“对称关系”取得创新突破?
对立统一中的“对称关系”,其自然包含了对立、互动、对等、多向对应等科学含义。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创立“控制论”的维纳、创立“黑洞理论”的霍金,这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匠均是依靠之前掌握并积累的既定概念,然后在自己“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知觉以外的遥远领域或构成“黑箱”范围的神秘领域,通过自发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并自发寻找自然现象中的对称关系而使创新理论基石被牢固奠定。
学界可继续验证上述观点是否正确?不论再复杂再庞大的理论构想,其核心概念就一两个。如果核心概念存在理论漏洞,整个理论体系将出现颠覆性破绽。西方学者期望颠覆辩证唯物论的手段,即是利用并攻击“物质与意识”两个基本概念在理论界定上存在的某些暂时不清晰不严密不完善的缺陷。维纳的“控制论”其两个核心概念是“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也叫“输入”和“反馈”。维纳认为:只要有输入就会有反馈。如果没有这两个体现对立统一联想思维的新概念垫底,“控制论”思想体系无法建立起来。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概念是“时间与空间”。没有这两个概念,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物质运动规律就无法科学延伸到看不见的微观和宏观之神秘领域。正是凭借了时空变化的对称关系,爱因斯坦才能想象并且推导出两者在物质运动变化中的变化将出现难以置信的时空奇迹。广义相对论在揭示时空关系上达到了人类认知指向的高峰。爱因斯坦曾经说:“如果没有我发现狭义相对论,别人也会发现。但是我认为,广义相对论的情况不一样。”他在暗示广义相对论作为理论猜想,不可能被他人发现。广义相对论包含数学思维能力,更需要纯熟的联想思维能力,且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兼容了直觉判断力。
人们称广义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注:汤姆逊语)。它运用两个概念相互对应的联想思维,猜到了宇宙空间的三大效应和一种客观存在。一是“水星轨道近日点的移动”,二是“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移”,三是“太空领域光谱红移现象”。还有“一个客观存在”即预言了“引力场和黑洞的存在”。广义相对论发表之初,没有像狭义相对论那样反响热烈。过了十多年之后,逐渐有人对上述数种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了相吻合的观测结果才产生巨大反响。可见联想思维的超前性能创造科学奇迹。
霍金的“黑洞理论”是20世纪继爱因斯坦之后,现代人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再一次取得重大进展的科学理论猜想。“黑洞理论”所阐释的自然对称现象是“引力”和“释放”,也可表述为“收缩”和“爆炸”。就是靠那两组字词,使霍金才有稳固理论基石赖以精彩描述137亿年天体演变的过程,把“黑洞”效应揭示得淋漓尽致。后来升级换代的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那些天体自然奇观,基本上都被“黑洞理论”超前解释。
早在霍金之前,曾经有大量观测图像和数据显示了宇宙中的“衰弱星体”有收缩运动表现,与“黑洞”相关的表现有引力场现象。“引力场”是在霍金之前既已存在的概念定则,那时对黑洞应力的认识唯有“引力”现象。假设没有黑洞理论的“收缩”和“爆炸”的对称式联想思维运动,我们只好遗憾地宣布:现代人对宇宙的认知未知何时才能迈出一大步!因为,谁也没有办法漫游到宇宙空间去看个究竟,更不能穿越百亿年的时空去亲身实践天体演变。而联想式思维方法的精妙之处是,它能通过已知概念去寻求对立统一的和相互依赖的另一个未知概念,立足于坚实的客观世界此岸,去把握“离开知觉的那个外在世界”的彼岸。爱因斯坦早就在动员自然科学家们“亲自尝试运用哲学推理方法”。
由于爱因斯坦自发或自觉运用了对立统一联想,他成功了;由于维纳自发或自觉运用了对立统一联想,他成功了;由于霍金或是自发或是自觉运用了对立统一联想,他同样成功了。对立统一联想是激发人脑想象力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过去的自然科学史教材中,史家们并非懂得联想思维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他们在研究人类科研成果产生过程时只看到了探索发现末端,促成最终或最后认知指向的形式逻辑演算及实证的功劳,而对联想思维功劳只字不提。也难怪以往脑科学和思维科学尚未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何必怪哉?
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为人类认识宇宙天体运动规律填充了“第二个或第三个馒头”的人。但是该领域从严格意义上讲,“第六个幸运馒头”尚未出笼。
美国科学家测量宇宙背景辐射的科研成果,作为诺奖成果只能算宇宙中某一局部、某一阶段时间史的确证,那不可能是“时间起源”的主要真相。各国投巨资建造的“欧洲强子对撞机”能否最终证实霍金的理论猜想?到目前谜底尚未真正揭开。
联想思维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一种规律之表现,是伟大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哲学方法论核心思想的延伸,它完全区别于黑格尔无相互作用力主线贯穿的概念辩证法。但在今天,马克思所阐述的“对立统一”互动作用力正遭遇“新”思潮的挑战。
20世纪中叶,著名建筑“大师”贝律铭在罗浮宫前创建“玻璃金字塔”,此项设计受到西方舆论的热情追捧和渲染,纷纷赞誉它“是不对称建筑艺术的永恒典范”,这在无形中也熏陶了人的世界观。从某种意义上看,数学领域获得科学大奖的“不对称式”及其算法手段,似乎也同样撼动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适用价值。而眼前,学术界热衷于用时髦的“第三种状态”开掘新学问,其思维方式渗透到许多学科领域。那些被舆论渲染的“时髦”,给对立统一规律带来的表面冲击也产生了背离自然法则的逻辑误导作用。
比如有人发现“临界思维状态”是介于常态思维和梦境之间的思维运动;有人发现“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病患之间的第三种状态等等。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感觉新奇,纷纷突出强调物质运动过程中的“第三种状态”和“中间环节”。其中,许多学者权威是想借此来说明对立统一规律和两点论不科学。香港一位著名学者曾公开批评:“马克思哲学不是已经过时的问题而是从来就没有对过。”笔者真切感受到作为体现自然法则的辩证逻辑思维的理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在当前学术界遭遇严峻挑战的现实。
对此,如何看?首先,没有必要对学界研究“不对称关系”、研究“第三种状态”不以为然,且执意用传统的僵化的哲学观点反击上述肆意的或盲目的挑战,称:“有病就是有病,健康就是健康,根本不存在什么‘亚健康’!”其实,研究物质运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有条件的“不对称”或普遍存在的“第三种状态”与“中间环节”确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不过,要提醒知识界的有识之士们:你要研究就研究透,研究透了你才会知道有条件的或有阶段性的“不对称关系”与“第三种状态”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必然产物。
不信?本书就是专注于研究“第三种状态”的著作。然得到的结论是如果离开了对立统一规律,科学领域中所有“第三种状态”与“中间环节”均会消失,包括本书阐述的“信息与响应”这种最基本的“中间环节”也会消失。反过来说,一切“第三种状态”与“中间环节”均是物质间通过信息与响应的对应链接过程而出现的必然状态;所有物质,均可能在时空多维方向的对应链接环节中成为其他物对立统一的“中间状态”。
为了您“研究就研究透”,请读者别放过下章的实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