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个坚持” 推动实现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高颜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党的十九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全国的发展战略布局,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黄河“九曲十八弯”,自古以来,就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2500多年间下游决口多达1590多次,生态空间是黄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功能在保障黄河安澜、群众安居中起到重要作用。陕西处于黄河中游,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省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4039万亩,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70万亩,成为全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陕西年均入黄泥沙量由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了“陕西力量”。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黄河流域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从生态空间来看,一方面,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仅为37%(含部分经济林和陕北的灌木林),不及全省43.06%的总体水平,在森林主要分布的关山、子午岭、黄龙山林区,以纯林居多、混交林较少,以阔叶林居多、针叶林较少,以中幼林居多、成林较少,林分质量不高,森林生态系统尚处在恢复当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全省退耕还林栽植的柠条、沙棘灌木林,刺槐纯林,山杏、山桃林和红枣林,出现不同程度退化,面积达470多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风沙区、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和渭北旱腰带等黄河流域。因此,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不仅是国家战略要求,也是实现我省林业工作高质量、生态空间高颜值的迫切需要。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陕西处于黄河中游,为黄河流域的心脏地带,亦为黄土高原之芯所在,按林业发展区划,由北至南依次为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黄桥林区、渭北丘陵、关中平原、秦岭北麓及关山林区。秦岭是父亲山,陕西顶级的生态空间,黄河是母亲河,与秦岭肝胆相照、安危与共,黄河流域是陕西最脆弱的生态空间,全省黄河流域64.2%的国土面积上承载了75%的人口和80%的城镇,覆盖陕北和关中全部区域,是生态空间受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挤压的“受灾区”,也是生态承载力的“敏感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要以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承载力为前提,划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在保护好现有林草资源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生态空间保护修复,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在重点区域实施生态重建;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努力构建近自然生态群落;加快构筑黄河绿色生态屏障,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样板区和先行区,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化,增强经济发展的绿色动能和包容韧性,构建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是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以黄河沿线等“两线两带”绿色断裂线和国家森林城市空白区(铜川、渭南、咸阳)为重点,尽快制定《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规划》,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明确生态功能定位和生态保护目标,注重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综合交通、文化旅游资源等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充分融入“多规合一”的大盘子,提高生态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强推进“四个”协同,在区域协同上,要充分考虑不同河段、干流支流的差异,分阶段、分地域稳步有序实施综合保护和修复治理。在产业协同上,要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精准定位林业产业发展,突出黄河流域特色,重点打好“绿色牌”,大力发展“林业三宝”核桃、枣、花椒,加快推进苗木花卉、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产品和绿色服务的供给水平。在治理协同上,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协同治理机制体制下,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发展改革等部门并肩作战、凝聚合力,围绕生态空间主责,把握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到“权责利”相统一,融入协同治理格局。在制度协同上,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重要抓手,建立林长制,与湖长制、河长制等协同推进,构建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主体的责任体系。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照“一带三屏三区”布局,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空间保护,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带”为黄河沿线生态安全重建带,加强原生林草资源管护力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大规模营造水土保持林,减少水土流失。“三屏”自北向南依次为毛乌素沙地防护屏障、黄龙山桥山防护屏障、秦岭北坡生态防护屏障。在北部毛乌素沙地,要保护现有灌草植被,加大林草科学修复力度,持续实施封山禁牧,加强沙化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在中部黄龙山桥山,要持续实施封山育林,充分发挥森林自我修复功能,组织实施森林抚育,不断提升林分质量和综合防护能力。在南部秦岭北坡,要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严守生态红线,在坡脚地带开展封山育林、补植补造,建设水源涵养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三区”为陕北黄土高原区、渭北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区和关中河谷阶地田园区。陕北黄土高原区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积极营造针阔混交水土保持林,因地制宜扩大山地苹果等经济林果种植面积。渭北黄土高原区要重点开展裸白山区治理,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固沟保塬,发展刺槐、杨树、油松用材林。关中河谷阶地田园区要以创森、创卫、创园等为抓手,实施身边增绿增色增美,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等生态富民产业,构建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区。

  四是坚持责任担当,积极行动。 新时代的林业队伍,是活跃在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队伍—生态绿军,也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空间的的先锋队、专业队和主力军,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要不断展现林业担当,作出林业贡献,统筹实施十大行动。一是生态保护行动,加强林草、湿地管理,完善动态监测,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古树名木保护力度,整合优化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建设,建立符合黄河流域生态特点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二是生态恢复行动,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实施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加速天然次生林自然演化进程,促进恢复形成完整生态系统。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对退化林草进行改造,不断优化结构,促进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三是生态重建行动,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三北等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国家储备林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国土绿化步伐,重建毛乌素沙地、白于山区、陕北黄土高原等生态破坏严重区域生态系统,促进人工林草植被向天然植被演化。四是生态富民行动,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等林业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核桃村、花椒村、红枣村等,建设一批精品林果示范园、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县,培植一批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及原产地品牌,推动经济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五是生态服务行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生态科普、森林体验、生态教育基地,立足生态空间,建设生态文化主题公园、林草博物馆,依托沿黄公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六是生态安全行动,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防控,构建严密的检疫封锁体系。加大林草防火巡查和检查力度,提高火灾现代化防控、规范管理和科学扑救水平。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保障林草资源安全。七是科技创新行动,加大科研带头人培养和项目储备力度,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坚持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并重,在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的精细化、微观化上立课题、苦攻关,力争在最关键、最需要的技术上创新突破;探索生物多样性系统研究体系,建立“黄河生态空间数据库”,实现流域生态数据信息的共享。八是村镇绿化行动,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持续实施“三化一片林”绿化美化行动,以黄土高原传统村落为重点,保留原始村貌,大力推进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重点绿化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建设绿色家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九是文化宣传行动,加快推进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强化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功能,融合独特的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发行辨识度高的生态文化宣传作品,多维度、多方位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根植黄河根脉,讲好黄河故事。十是组织保障行动,发布《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加强督查考核和联合防治、联合执法,积极争取中央基础建设资金、专项资金的支持,搭建和完善智库平台,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生态绿军。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我们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谋划长远,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定能实现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高颜值,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