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本质


  路过经过时代广场,进去看了一眼,发现冷清得紧,目测眼前的人数总是在个位数。

  屈臣式新开,海底捞、永辉和食街都在装修,主力店中只有adidas neo、周大生、星巴客还在正常经营,倒是老张牛肉面还顽强地存在着。

  回顾

  时代广场,其前身是华堂和本意商场,那都是当年商业的膜拜场所,其作为城市更新的样本曾经引起业内轰动。

  罗列一下开业时的品牌清单:全民K歌、书店、烘焙、两家小超市和若干家的餐饮品牌,地下一层就弄了24个品牌,一层也有13个品牌。

  当时的“巨型“书店感觉就是用来填铺的,侧面证明了招商之困难。

  回归

  一年前开放时,二层以上办公的租金面价是12元/天/平方米,租金之高足够吓人。而地下一层划成若干小铺,相信可以获得更要的租金,,虽然开业时基本满铺,但当时就判断有“捏合“的感觉,未来经营会有难度——如果只服务楼上的办公人员,配置的面积有点儿多了;如果要服务周围百姓,其价格、业态与周围的小饭馆、小超市相比着实没有优势,落败是迟早的事情。

  如今一层的主力店弄来了海底捞,地下一层招来了永辉,相信租金会大幅下滑,当然客流有了一定保证,只是永辉的生存仍然面临不小的压力——周围的便利店实在有点儿多。

  一年多时间,万科时代广场的商业实践证明了租金并非是商业唯一需要追逐和可以追求的,没有正确的定位,就是您招来了,也运营不起来。

  商业的繁荣不是定位出来的,也不是招商来的,而是不断调整出来的,正所谓三分建、七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