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研究以扶贫为方向的三位美国经济学者,在国内引发各种层面与角度的热烈反响,声势远超于往年,并且扩展至经济学领域之外。理论照进现实,带来的启发是多元的。
与以往相比,经济学诺奖近年被认为较多地授予与传统“主流经济学”相比更为边缘的方向,这种趋势一方面折射出传统经济学理论领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创新被发现与挖掘(诺奖只授予经过实践检验的重大理论创新),更多地反映出诺奖评审更注重解决现实问题价值取向。除今年的扶贫主题,2018年诺奖授予保罗-罗默和威廉-诺德豪斯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2017年授予理查德-塞勒的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心理学研究,2016年奥利弗-合特关于契约理论用于企业治理及金融危机期间流动性问题的研究,2015年安格斯-迪顿对消费、贫困和福利分配的研究等,都反映出理论在解释与解决实际问题方向的这一特征。
今年诺奖授予的三位经济学家,其在世界多地真实环境中对真实对象进行的“田野研究”及“政策对照实验”,从贫困者的日常生活中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在治理与摆脱贫困方面,无论对于政府决策还是个体努力,都提出了认识与方法论上的深刻启示。
纾困是一个全球性的、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议题。从绝对贫困角度,广大的非洲与拉美等地区国家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也大量存在。从相对贫困角度,资源的有限性、个体禀赋差异与收入分配不均等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贫困这一问题不仅具有全球性,同时还具有长久性甚至是恒久性——可以设想,即便到了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可以按需分配,但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欲望)的无限性这一基本的矛盾依旧会存在,劳动者个体禀赋差异等原因带来的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异,使得脱贫(更多程度上表现为预防贫困、避免贫困,使某类人不致于掉到划定的某一生存线之下)仍将具有社会治理层面的重大意义。
穷人为什么会穷?这里有社会条件等外部客观原因,也有贫困者个体自身的原因。外部条件是外部强加于个体的、客观给定的约束条件,个人能够改变的空间较小;而贫困者个体能够改变的,是自已的行为和认识。
对于获奖者理论揭示的贫困者个体存在的思维、观念与认识局限问题,也并不只局限于贫困人口自身,人们普遍在自已身上对照意识到同样的问题,这是今年诺奖尤其引发人们更多关注与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穷人(贫困者)的所有问题,都是我们常犯的毛病”,这是人们对照“理论”而反观自身的一个看法,比如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享受,不顾及长远,没有计划,缺乏自控力,缺乏理性,虚荣,等等。这些所谓的“穷人思维”和心理思维缺陷,令许多人,甚至是中产、精英等都觉得警醒和汗颜。所有这些缺陷的根结是人类“好逸恶劳”的通性,贫穷是一个现象,而由于贫困者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接受的信息,才把这些人类共通的一些缺陷,汇集到贫穷这一个点上。这是两位获奖者合著的《Poor Economics》(贫困经济学,中文版亦有译为“贫穷的本质”)中提出的观点;而对抗它,就不只是贫困者的问题,同时还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这使得作者对贫困的研究,扩大到了可以启迪每一个人,具备了普遍人文关怀的特质。
穷人为什么会穷?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反常的穷人现象:为什么穷人越努力越无法走出贫穷的怪圈?为什么穷人不喜欢教育,反而喜欢生孩子?为什么穷人喜欢昂贵低效的私立医院?为什么穷人沉溺于垃圾食品、赌博和游戏机?
这些问题都超越国界。
对这些问题,作都给出的深刻的、给人以丰富启迪的回答,也都引起了中国读者的遍普共鸣。
比如公立医院与私人医院的问题,作者给出的原因是:私人医院注重营销,医生与医院常常会迎合患者希望得到安慰与关怀的心理,而收割利益,反观公立医院,普遍存在作风官僚,甚至是腐败问题,医生只会把病人看成“带病的人”,较少从病人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但公立医院珍疗较为规范,通常会从科学角度对病人谨慎施治,不会用“猛药”和滥用抗生素,这使得治疗难以达成立见见影的效果,对另一个层面影响病人的体验和感受。而上述的印象、体验和感受,客观与主观的原因是贫困者的教育、知识、认识和信息的有限与匮乏,使得他们缺乏理性、脱离科学,更多选择私立医院。这些观察都深刻切中问题本质,也折射出人的物质需求与社会心理关怀需求并存的事实,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深刻的启发。
理解穷人为什么穷,也等于从另一个角度发现我们为什么平庸。
而治理与摆脱贫穷,需要从外部环境方面着手阻断贫困循环,同时从心理层面进行干预,打破“穷人思维”的惯性。这里涉及到外部力量的发挥,也涉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前者涉及到政治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社会治理问题与收入分配问题,这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40年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城市化进程、教育、产业与就业、要素流动等政策疏导,使得中国整体摆脱了绝对脱贫状态,为全球贫治理提供了一个伟大样板。从个体角度,诺奖脱贫研究对普通人的启示是,打破“穷人思维”,才能追求卓越。
“诺奖”扶贫议题的社会心理学价值
评论
2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