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对国家农业公园立法规范及促进的建议
一、国家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政策力度空前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模式,目的是将其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农业科技园区,通常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经历了试点建设(2001年至2005年)、全面推进(2006年至2011年)、创新发展(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进一步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科技部决定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经地方推荐和专家评审,科技部研究决定,批准各省市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期为三年。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肯定,于2012-2016年先后5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另外国家层面还制定了专门针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如科技部分别于2007年印发《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2011年发布《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2年制定《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等。
2018年01月22日,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旨在进一步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
2018年01月2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要求,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后印发实施。由此可见,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空前。
截至2018年底,已批准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61个,截止2017年蒂,核心区面积579万亩,示范区2.0万亩;引进培育的农业企业87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55家;累计引进培育新品种4.09万个,推广新品种1.46万个,引进推广各类农业技术2.2万项,审定省级及以上植物和畜禽水产新品种642项,取得专利授权超过4000项。
二、中央到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力度加强
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批准创建62个、认定20个国家级产业园,各地共创建1000多个省级产业园和一大批市县级产业园。据介绍,62个国家级产业园目前形成95个主导产业,吸引了近1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近500家省级龙头企业入驻,吸引返乡下乡就业人员14.2万,撬动金融社会资金近1800亿元,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比所在县平均水平高34%。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产业园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初步建立了梯次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渠道、探索了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基本实现当初提出的‘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
2018年5月8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7月推出继2017年第一批、第二批之后的第三批国家现代产业园名单。2017年以来,各省响应国家政策,也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出了规划并推出扶持政策。
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不断拓宽园区建设的范围,打破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把围绕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能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以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
2017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决策部署,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和“先创后认、边创边认、以创为主”的工作要求,启动并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年多来,各地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建园宗旨,加强创建指导,加大政策支持,推进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有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了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乡村产业兴旺的新样板。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要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要以获得认定为新起点,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全产业链开发,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新农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示范带动省、市、县梯次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以产业园为主要抓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工作局面。各地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要载体,学习借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经验,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集中连片建设生产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向产业园集中集聚,不断提升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水平,让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监督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2019年3月8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 农办规〔2019〕3号),各地要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机制等因素,统筹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2019年重点支持创建优质粮油、现代种业、健康养殖(牛羊、水产)、中药材等产业园,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申请创建。产业园应布局在县以下。
2017至2019年连续三年,国家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成效显著。
2019年4月19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推进会上表示,要切实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把握好“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建园宗旨,坚持集聚建园、融合强园、绿色兴园、创新活园,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韩长赋表示,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全局,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产业园建设,以规模种养为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挣,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是产业园,也是示范园,促进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践证明,抓住了产业园,就牵住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据初步统计,全国62个国家级产业园已形成95个主导产业,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比所在县平均水平高34%。
三、建议加强对国家农业公园的立法规范及促进
农业公园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和绿色村庄,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它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等内容。
国家农业公园是一种将城市元素与农业元素有机结合的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的集生态、绿色、人文、产业等特征于一体的以农业为主题的都市公园。城市农业公园是在城市空间范围的宜农区,通过将农业生物及其生长环境、农业产品及生产过程、农业技术及其支撑设施、农业文化及其物化形态等塑造成生物景观、生态景观、生产景观、生活景观和文化景观,在进行农业产品和农业景观生产的同时供人们休闲游憩的城市农业园林。
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是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与休闲、度假、游憩、康养、研学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作为“农业+旅游”的创新模式,国家农业公园的建立,需在在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景观的基础上,融合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建设标志性的展示传统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与乡村旅游品牌,建立健全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国家农业公园在展示乡村风貌、凸显乡村文化特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有学者及有关单位提出,国家农业公园打造六要素
一是具有吸引力较强的田园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等资源禀赋与基本质素。
二是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如: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生产习俗、特色的生活习惯、特色的节令节庆、特色的民间工艺、特色的村规民约、特色的建筑人居等。
三是具有标志性的展示传统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
四是具有组织形式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管理模式健全的建设与运营主体。
五是具有健全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管理与导游设施、出行运载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设施。
六是具有特色鲜明、传播力广、美誉度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有报道称,农业部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生态环境优化、规划设计协调等十一大评价指数,共计100分。经申报评审等程序,计分达到有关条件的,批准其为“中国农业公园”。 通过“农业”与“公园”牵手,打造“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实现农业与旅游的双升级。国家农业公园是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等十一大评价指数。
(一)乡村风景美丽。有吸引力较强的田园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
(二)农耕文化浓郁。有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
(三)民俗风情独特。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生产习俗、特色的生活习惯、特色的节令节庆、特色的民间工艺、特色的村规民约、特色的建筑人居,外界口碑评价良好。
(四)历史遗产有效传承。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健全,保护传承措施完善,保护传承效果良好,有相应的乡村遗产保护传承荣誉。
(五)产业结构发展合理。耕地与农林用地保护状况良好,农业产业(农林牧渔)及内部产业结构和谐发展。
(六)生态环境优化。社区生态环境、产业区生态环境、旅游服务提供区生态环境良好。
(七)区内经济主体实力较强。经济组织形式先进、经济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管理模式健全、经济发展总量在同级区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八)区内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较高。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居民就业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子女入学率在同级区域中居于领先水平。
(九)服务设施配置完善。区内有较为完善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管理与导游设施、出行运载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设施。
(十)品牌形象塑造良好。有鲜明、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力广、美誉度强。
(十一)规划设计协调。现有规划设计符合国家农业公园各项标准要求。
国家农业公园于2008年提出,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和绿色村庄,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至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简称村促会,成立于1994年8月,是由农业部主管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是由民政部批准的中国社团法人,其宗旨为加快农村小康建设,促进中国农村社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国家农业公园是集农业生产、观光、乡村休闲及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旅游综合区,是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与城乡一体化的新的实践行为及实体形式。国家农业公园目前处于理论探讨及实践探索阶段,它创建内容涉及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等等,为建设美丽、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有关要求,单靠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等社团组织力度不够,“国家农业公园”的创建还没有上升到政府部委政策和立法层面,建议在加强“国家农业公园”理论研究的同时,建议有关部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国家农业公园的立法规范及促进也是当务之急。
蔡律 2019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