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瑜说人文保险: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越高一定越好吗?不一定!


最近梓瑜姐的社群里,有两位客户,分别是来自深圳的张先生和来自无锡的于先生,他们今年同是50岁,再过15年左右就要退休了。一天大家在群里对养老保险的事情展开了讨论,正好他们俩都参加了养老保险,就在群里晒了晒自己缴费的基数。

在一线城市深圳的张先生的工资比较高,每月10000元,在无锡的于先生工资为6000元,两个人所在的城市平均工资和缴费基数也不一样,所以张先生的缴费基数高,每个月缴纳的养老金数量也较高,最终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也比较多,而在无锡的于先生相比之下就有点少了。

于是于先生和群友们都炸开了锅,纷纷在群里讨论,原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高,平日里多交一点,多好啊,哎,可惜大家都不在一线城市,要是在一线城市工资高一点,那多交一点该有多好?

梓瑜姐看大家讨论的画风有点偏,就在群里解释了一下:其实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并不是越高越好啊,而是要综合考虑个人和家庭的承担能力。

养老保险作为我们晚年生活的重要财务来源,大家都很重视,那么对于养老保险,我们需要重点了解哪些要点呢?今天梓瑜姐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养老保险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法律法规为老年人退休后的经济来源提供保障的保险。养老保险的缴纳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被保险人单位,缴纳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6%,另一个是被保险人,缴纳比例为个人缴费基数的8%。

什么是养老保险基数?

养老保险基数是指参保人员缴纳养老金的基数。我国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一般是根据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的,被保险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平均工资60%,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缴费,处于中间部分就按当地平均工资计算。

养老保险基数一定是越高越好吗?

如果了解了养老保险的基本知识,那我们就知道了养老保险基数主要需要考虑几个因素:个人月工资总额、当地平均月工资。

道理很简单,个人月工资高,缴费基数就高,反之亦然;当地平均月工资高,缴费基数就高,反之亦然;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多多益善”的想法影响,会觉得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越高越好,实际上并不尽然,我们需要对缴费基数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判断。

从缴费基数与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的金额来看,养老金拿到多少取决于缴费时间的长短和缴费金额,假设缴费时间相同,缴费基数越大,拿到的养老金越多。

但是缴费基数高,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因为这里的弊端就在于,缴纳过程中要付更多的现金,产生机会成本,同时也会给缴费人带来经济负担,所以实际生活中,梓瑜姐建议消费者结合自己家庭的正常情况来定一个合理的缴费基数,既不影响平日里的生活质量,还能保证退休后有一部分稳定的生活支持。

人文保险,致力于为保险消费者和代理人,搭建基于社群的良好生态,为客户提供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保险服务。保险,让生活更美好,欢迎持续关注“梓瑜说人文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