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AI,掉队了吗?
现如今,当我们谈论前沿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进展,言必称中美,仿佛忘了太平洋两岸之外的那个欧罗巴。
而且欧洲的AI并非也全无亮点和进展。
除了引爆这波AI浪潮的AlphaGo,源自英国伦敦公司DeepMind,法德也先后宣布过AI战略,法国甚至声称投入18.5亿美元用来研发和人才引进,以抗衡中美。
最近,斯坦福发布的全球AI报告中,欧洲还以AI论文最多引来侧目。
但如果你问李开复——
他会摇头,会表达不看好,甚至认为“欧洲争夺第三也悬乎”。
而且欧洲今年出台的GDPR数据政策,还会严重限制欧洲AI的发展。
更好像是一场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理想主义”。
欧洲缺乏AI成功要素在最近接受欧洲媒体Sifted采访中,李开复坦承,与中美相比,欧洲缺乏AI成功的基础。
他说欧洲确实有强大的科研传统,但进入应用落地阶段,如果分别列出中美发展AI的前5大优势,欧洲可能只有硅谷领先的一半原因。
而且欧洲也缺乏VC-创业生态。
中美科技创新创业的大条件,均是先有一批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然后转身成为下一波创新创业的投资人,但欧洲既没有硅谷一样的创新能力,也没有中国创业者式的勤奋。
欧洲有成功的硬件和电信公司,但在互联网浪潮中算不上成功,没有成功的消费产品互联网公司,没有社交媒体项目,也没有啥移动应用产品。
对于AI发展来说,欧洲在大数据挖掘和治理方面,先天不足。
李开复说,欧洲唯一的特例是DeepMind,但被谷歌收购后也不能以欧洲公司视之了。
2018年,李开复出版了又一本AI新著作《AI·未来》,英文版同时在海外登上各大畅销书榜。
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毫无疑问,英文名将格局展现得更直白。
硅谷的优势显而易见,产学研一体化带来的技术积淀,全球独步的风险投资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及亚马逊、Google和Facebook等一个个成长起来的巨头。
而中国科技崛起背后,则是人口规模和庞大市场奠定的沃土,在此基础上的大数据,让更多商业模式成为可能。
加之中国没有信用卡等“历史包袱”,在移动支付上的飞跃,加速了更多经济行为的数据在线化。
在新书中,李开复一次次强调当前已经形成并不断被巩固的中美平行宇宙。
一种是硅谷先发性、原创性的创新,追求轻快模式。
另一种则是中国在商业模式上的再创新,中国创业者不怕重运营,吃苦耐劳,反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壁垒。
典型如美团点评,当美国对应模型Yelp依然是点评业务时,美团涉足的已是从商家到用户的完整产业链,并且有规模巨大的配送团队,这在硅谷是难以想象的。
但这也成为美团点评的壁垒,不仅对手难以复制,而且在此基础上的数据优势,在AI时代的想象空间不可限量。
最后,李开复也强调,中国还拥有政策红利,中国更务实的经济发展态度,在建设基础设施、提供投资,以及整体战略制定和施行方面,都促进了中国科技崛起。
在AI时代,上述优势的作用,还会增强。
但与中美相比,欧洲优势和潜力就相形见绌,而且对比中美,欧洲科技发展现状更像硅谷后花园。
Google、Facebook,亚马逊等巨头在欧洲的地位与在美国别无二致,他们已经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权,而不断累积的数据,又只能源源不断强化他们的优势。
所以按照地缘地域划分,当我们谈论欧洲AI潜力的时候,无法与中美相提并论,甚至无法将其视作“第三名”。
数据新规太理想主义今年,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还正式生效。
李开复评论说,欧洲的数据和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努力令人钦佩,深具理想主义气质。
但可能也太过理想主义。
就当前现实而言,通过匿名化数据创造强大的AI模型,还没有得到验证。
而借助类似方案监管限制美国科技巨头也太天真。一方面是用户习惯已然形成,二是即便Google和Facebook被踢出,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替代它们。
但李开复强调,这样的努力是伟大的。
他的观点是可以试,不过可以开发一个完全符合要求的应用,然后先在试点地区验证,有可行范式再大规模推广。
李开复认为更务实的态度是先让新事物试水,然后有问题时及时纠错。
他认为中国科技之所以能快速崛起,跟这样的务实态度密不可分。
但欧洲的GDPR新规,并没有建立在“技术机遇”的基础上,这样的“理想主义”更像是政治家、道德学家和律师为主设立的,在可行性和可能性方向,对AI技术发展并不利好。
数据治理是不是重要问题?李开复认为不用赘言。
但欧洲GDPR这样的做法,就像堂吉诃德的精神一样,在不理解技术、尊重技术的基础上,硬做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除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能发挥的效力有限。
也有人在Twitter上反驳李开复,说GDPR新规更能展现欧洲发展AI的思路,追求质而不是胡乱追求量。
李开复不认同。
他觉得这不是质与量的问题,因为如果数据标注做得好,质量不佳的数据就会被自动忽略,但提前对数据硬性划分,显然不是符合AI技术规律的做法——理想主义很好,但根植于技术才有机会,即得脚踏实地。
欧洲公司竞争?换道超车最后,李开复也被问及欧洲创业公司与中美竞争的策略。
这位微软和Google的前高管认为,历史的经验是另起炉灶。
Google不是因为打造了更好的操作系统而击败微软,Facebook也不是因为更好的搜索引擎与Google竞争。
最好的方式是围绕基础设施,在新赛道上换道超车。
而且近几年微软“刷新”的故事也值得参考。在于Google竞争多年后,微软刚刚用Chromium取代了自己的Edge浏览器的核心。
但在市值上,微软又超过了Google——靠的是云计算——一个新赛道。
所以欧洲公司的竞争策略,正面挑战中美巨头企业并不现实。
然而也不意味着“垄断者”永远不可被挑战,如果欧洲创业公司想实验,最好能在基础设施相对有限的地方开始试水,建立起一套自冾的闭环生态。
此外,李开复也觉得可以“对症下药”,参照目前硅谷和中国经验。
比如创投环境培植,而且本身就有很多优秀的欧洲VC在硅谷,要不惜代价鼓励他们回归欧洲或投资欧洲,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而不是去做一堆主权基金。
同时鼓励创业者另起炉灶,既然GDPR已经施行,那是否能在GDPR基础上创造出一批“欧洲App”?即便只在欧洲,也已市场足够。
也要在产学研链条上下功夫,现在比较起来,欧洲AI的科研能力并不低,但欧洲AI教授的收入却远不能与美国、加拿大比较,人才就会流失。
最后,打造一批“头雁”企业,让人才、资本和生态运转起来,如DeepMind这样优秀的AI公司,作一家独立的欧洲公司和作为一家谷歌子公司,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总之,欧洲也并非毫无机会,但要学习中国更务实一些。
One more thing虽然在采访中,李开复最看好的还是中美,但对于“第三名”,他没有明确表态。
如果按照中美形成平行宇宙的历史经验和个中特点,你觉得潜力最大的是谁?
印度?东南亚?南美?加拿大?
或者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名”,中美平行宇宙就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