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旅游是旅游地顺应旅游者追求丰度体验、提高时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地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在新时期,旅游地应把握体验化需求、精致化开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改变“早九晚五”的时间观念,超越单纯的月光经济与夜间旅游层次,提升审美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朝”(约5时至9时之间)、“昼”(约9时至17时之间)、“夕”(约17时至20时之间)、“夜”(约20时至凌晨5时之间)旅游产品,探索个性化的全时旅游发展道路。
首先,全面分析旅游资源的朝昼夕夜变化。对旅游资源一天之内的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是开发微观全时旅游产品的前提。总体来看,一天之内变化较为明显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天文气象(如丽江老君山红石崖每天三次的“日出”“日落”)、野生动物(如墨江县黄昏时分的“万燕归城”)、乡村居民生活(如傍晚袅袅炊烟和牧牛归来景观),还涉及某些特殊自然与人文事项,如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暮鼓晨钟、大海涨潮落潮现象、颜色随时辰和天气变化的温泉等。做好这一工作尤其需要发现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在研究云南省边境旅游产品开发时,笔者曾提出河口口岸“边城的一天”主题之旅,从早晨的“国门升旗”仪式和特殊的边民“冲关”现象开始,以夜间军营的熄灯号或美食消夏体验结束。
其次,深入研究重点目标客群的个性化需求。在旅游需求多样化、市场细分化的今天,旅游地应针对重点市场群体的规模化差异需求,研发微观层次的全时旅游产品。这类客群涉及观鸟、摄影爱好者、人类学爱好者等小众群体,虽然人数少但自我实现动机突出、停留时间较长、消费能力强、重游率高,构成备受关注的长尾市场。对于大地景观类旅游地,如东川红土地、元谋土林、哀牢梯田等,就可以依据一天之内的光影变化,策划微观全时旅游产品,推出专题创意旅游线路。就元阳梯田而言,这个依靠摄影作品成功吸引公众目光的旅游地,每年都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摄影专业人士及业余爱好者,他们对光影变化十分敏感,希望找到不同寻常的视角。根据元阳梯田各片区的实际,可以推出如下专题摄影线路:清晨在多依树拍日出,日间到爱春拍蓝梯田、到龙树坝拍红梯田,傍晚在老虎嘴拍日落,晚上则可以进行星空摄影创作。
再次,针对旅游活动要素进行体验项目创新。根据朝昼夕夜时段划分,对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传统要素和商、学、养、闲、情、奇等新要素进行创造性策划,凸显不同时段的体验差异,开发新型微观全时旅游项目。以餐饮为例,既可以体验酥油茶制作过程,也可以品尝西式下午茶,或者到夜市美食摊品尝夜宵;为了强化时段差异、增强体验感,还可以策划黄昏美食游轮、露台夜景餐厅、篝火野餐晚会等体验项目。再如,将“游”“奇”与“夜”联系在一起,可以催生具有惊险刺激、新鲜奇特感受的体验项目,如环球影城奇观夜间游行、夜游野生动物园、海洋夜间潜水等。在西双版纳野象谷,游客可以在树屋上,聆听森林深处的天籁之音,观赏纯净璀璨的星空,并通过红外线夜视镜在晚上观察象群的出没,获得白天没有的独特体验。
最后,做足“朝”“夕”两个时段旅游情境消费文章。在一天24小时之内,“朝”“夕”两个时段的旅游利用度最低、潜力最大,应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因地制宜地推出适合旅游地黎明至清晨、黄昏至入夜时段的情景体验消费项目,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景区上班之前和下班之后两段时间资源的旅游潜力。近年来,苏州拙政园在早上7:30至8:30之间推出私人定制型小众特色游园产品,游客可以清晨“包场”游园,乘坐特色三轮车观光、静听金牌导游讲解、品味苏式早茶、欣赏评弹表演,能够避开高峰期,更好地体验古典园林文化精髓;桐乡古镇推出了7:30至8:30泛舟感受古镇原味、17:30至18:30登白莲塔鸟瞰古镇暮色的活动,积累的经验值得推广。笔者为西双版纳曼旦湖策划了周末傣寨深度体验项目“地笼捕鱼品鲜腌酸”,游客傍晚坐船将地笼放入湖中,晚上入住村寨民宿或湖畔露营,翌日清晨乘船收笼,马上进行烹饪加工,品尝亲手捕捞的湖鲜,之后跟村民学习酸鱼腌制技艺。在门票新政形势下,各地景区应发现、提升、创造朝夕时段的情景体验优势,开发衍生项目,促进二次消费,增加综合收入。(来源:中国旅游报,2019年1月22日,第003版,作者:李庆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