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大寒,北京CBD万达影院九号厅里,和众多圈内好友一起第一次看完《流浪地球》成片的刘慈欣站到舞台上,十分激动地说:“之前我也一直在担心票房,但是看完片子之后,我认为就算只卖了十块钱,它也是巨大的成功!”旁边站着的郭帆导演一头黑线。而戴锦华老师更是站起来直接盖章“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真的来了!”引起现场一阵鼓掌欢呼。
的确,翻看网络记录,从2015年《三体1》勇夺雨果奖之后,媒体便开始了“元年”叙事,年年不落,却年年落空,尤其是备受瞩目的《三体》电影千呼万唤不出来,于是巨大压力便落到了之前只拍过两部低成本青春片,却一下子“劈叉”到3.5亿成本重工业科幻片导演的郭帆身上。甚至在豆瓣上,《流浪地球》条目下出现了诸多喷子和无脑黑,言辞间充满怀疑,电影尚未上映就先打一星为敬。
那么,它究竟能否担得起“元年”这一历史性重任呢?其实中国影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科幻片,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就有了《小太阳》,80年代有《霹雳贝贝》、《珊瑚岛上的死光》、《黑炮事件》,90年代有《大气层消失》、《疯狂的兔子》,如果把视野放宽到整个港台地区,则早就有《关公大战外星人》、《铁甲无敌玛丽亚》、《东方三侠》、《妖兽都市》等等以B级片形式出现的科幻作品。之所以“元年”概念会在近年被频繁提出,主要是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以好莱坞体系为标准的全球市场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结构性焦虑。因为科幻这样一种重工业、高成本、高概念的独特类型,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标准,它不仅关乎资金与技术,更关乎价值观与文化自信。而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上崛起于世界之林后,必然会在文化与价值观上寻求更高的认同感与地位。
回到问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2019年甚至会是一个跳空高开的元年。《流浪地球》的里程碑式意义甚至溢出了科幻电影的类型边界,将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作品。
坐在大刘侧后方的我观影过程中并无暇关注他的表情变化,尽管熟知小说情节走向,但不输好莱坞A级制作的画面与惊心动魄的剧情仍然牢牢抓住我的眼球。可以用一句来概括《流浪地球》的故事核心,未来,太阳膨胀将吞没地球,人类不得不团结一致,建造遍布全球的巨大行星发动机,将整个地球推离现有轨道,前往宇宙深处寻找新的家园。这是非常典型的刘慈欣式宏大想象,在行星尺度上制造极端情景与终极抉择,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崇高审美体验。但小说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叙事媒介,小说之长倘若处理不当很可能成为影像之短甚至影像之难(无论是第二声还是第四声)。
《流浪地球》保留了原小说基础设定,但从故事层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乃至于重建工程,非常经济有效地从家庭-家国-家园三个尺度上层层深入地继承了“流浪”与“回家”的原作精神内核,可以说是一次极其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功改编。而展现在画面上,则是从第一秒就令人乍舌的国际级概念设计与极其复杂的视觉特效,甚至贡献出某些即便在世界影史上都未曾出现过的奇观。在观看过程中,我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这真的是中国自己拍出来的科幻片”,在所有制作层面上已经几乎能与好莱坞A级大片并驾齐驱。
我记得两年前遇见郭帆,他说了一句话“以前不知道咱们电影工业化水平和欧美差多远,现在知道了,差三十年”。毫不夸张地说,他带领着一支国际化团队用四年的时间和心血碾平了这三十年的鸿沟。倘若只讲制作水平,恐怕还会有人跳出来说,毕竟砸了这么多真金白银,还请了指环王特效团队Weta,做得好是应该的。就好像多年前就有中国导演叫嚣着只要给我两个亿美金,我也能拍出《阿凡达》,这么多年过去了,不见《阿凡达》,只见《阿修罗》。
对于我来说,《流浪地球》最大的成就在于解决了一个困扰中国科幻电影多年的难题:如何将中国人和中国元素不违和地融入科幻设定中。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接受美学问题,跟科幻类型的舶来品源头有关,也与观众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有关。
科幻是源于19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的一种文类,晚清梁启超等革命志士试图通过译介创作科幻小说来开启中国民智却宣告失败,因为与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仙侠魔幻不同,科幻讲究的是逻辑自洽与科学精神,这两点放眼当下,可能我们依然还处于启蒙未完成的状态。
另外,科幻产业在美国发展成熟并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统领全球市场,每年产生的外汇利润在所有行业里可以排到第三(前面当然是军事与航天),我们的观众对科幻影视的认知和审美完全是建立在西方的美学体系之上,于是之前不止一次出现过,当美国科幻片里一旦出现中国演员,观众就开始全场哄笑。甚至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国元素就是天然地与科幻不搭、违和。但是我们从邻国日本的许多科幻作品(如背景设置在香港的《攻壳机动队》)上可以看到,这样的偏激假设并不成立。
《流浪地球》中的中国人和中国元素真正做到了基本不雷、不尬,不囧,从最小的标识符号、器具细节,到末日后的中国城市景观、地下城春节,再到中国人成为救世英雄,中国“归乡”情节的普世化升华,无不自然流畅,服务于主题故事,又让观者能够产生结构性的文化共鸣与审美体验,这真的是不下一番苦功夫,光模仿欧美科幻片皮毛必然是无法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科幻迷所倍感激动振奋的原因。我们终于有了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幻商业大片,以中国人所熟悉的情感结构与审美方式去讲述一个关于科技、时空、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看完片子后,我给大刘和郭帆都发了祝贺微信表达兴奋之情。身为原著作者兼监制的大刘依旧很谦虚,将成功归功于制作方的努力,说“算给科幻小说影视化开了个好头”。而低调的郭帆也一直在感谢吴京提供的各种帮助,说真正能够帮助中国科幻电影梦想成真的绝不是怀疑,而是信任。在寒冬尚未过去的2019年之初,在《流浪地球》的一幕高潮戏分中,我们看到了客串的宁浩、张小北和路阳,这些中国电影年轻的中坚力量用各自的努力构筑着中国电影工业的骨架,他们的科幻电影(《疯狂外星人》、《拓星者》、《刺杀小说家》)也即将在新的一年登陆银幕,接受中国观众与市场的检验。也许郭帆想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也为所有同行打气鼓劲,抱团取暖。就像片中的一句台词所说的,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稀的东西。我们要相信希望。希望每一个心存相信的人都能到电影院去见证历史,为中国电影加油。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