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用于历法纪时的符号,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二十二个字符组成。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那么天干地支到底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这个问题,因时代久远又找不到确切的记载至今仍无正确答案。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仑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这说明早在黄帝时代天干地支就已经被广泛应用。其实,伴随着历法的产生,一种记录时间顺序关系的符号必然会发明使用。在圭表测日影过程中,我们已经分析出了用数字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这些数字后来逐步演化为卦象。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认识到,日月星晨的运动遵循着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于始终存在的无法观察的变化现象同样需要记录,天干地支应运而生。那么这个记录体系为什么会是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六十甲子的周期体系呢?
不妨,我们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以此证明我们祖先的智慧才识。
现代天文学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宇宙空间银河星系中一颗很小的小行星。但地球是一颗很特别的行星,它不光自己转动,还绕太阳公转,而且有一颗卫星——月球绕着它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日(1天),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2419 天),而月亮绕地一周的时间为一月(29.5306天)。
如果采用运动学原则来区分,我们可以将地球、太阳、月亮分为两个既独立又关联的系统,一个为地日系统,一个为地月系统。所谓地日系统就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外部运动体系——太阳系,地月系统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内部运动体系——地球系。太阳系由太阳和水星、金星、地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组成(冥王星被排除在外),地球系则只有地球和月亮。
由于地日系统与地月系统有内外之别,地球公转周期与月亮公转周期都不是整数值,一年内月亮绕地公转的次数为12.368,相当于12个月,地月系统的周期数为12。在地日系统中,由于天王星、海王星远离太阳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又长,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较太阳和其它五颗星少得多,基本上可以忽略。而水星与金星为内行星,其周期比地球短,仍按地球的周期(一年)计算,同时对火星、木星和土星的周期进行取整,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由太阳系行星周期1、2、12、30组成的最小公倍数60。
太阳系行星周期表(年)
|
地球 |
水星 |
金星 |
火星 |
木星 |
土星 |
天王星 |
海王星 |
公转周期 |
1.00 |
0.241 |
0.615 |
1.881 |
11.862 |
29.457 |
84 |
165 |
取整数 |
1 |
1 |
1 |
2 |
12 |
30 |
|
|
太阳系行星(不考虑天王星、海王星)周期最小公倍数为60,这意味着在大约60年左右各大行星的位置可能重整一次。对于60周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现,如1、2、3、4、5、6、10、12、15、20、30、60等等。为了简化周期因子,我们的祖先采用了地月体系的周期12,而60可以由12与10两两组合形成。10则为地日体系的周期。地日、地月体系的周期分别用10个符号和12个符号表示。地日体系的周期10称之为天干,地月体系的周期12称之为地支。由于天干从甲起始,地支从子起始,60周期的第一个组合为甲子,所以60周期的历法又称之为六十甲子法。
在周期运动的事物变化过程中,如果能够确定事物运动的周期以及初始位置,那么,事物出现的状态只取决于事物所在系统的相对初位置的方位。因此,用两个能够反映事物空间方位的天干、地支组合而成的干支同样可以反映出事物的空间方位,但这个方位与原来的周期变化的顺序方位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空间系统。六十干支反映出六十种太阳系行星分布状态,每种状态下太阳与行星对地球的作用各不相同,我们的祖先依据天干地支的组合这些信息来分析判断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六十甲子是否与现代科学相兼容有待我们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