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网民上周三(2018年6月20日)在微博爆料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将《打碗碗花》原著中的“外婆”一词改成了“姥姥”。之后有网民发布上海市教委的回应截图称,“姥姥”是普通话词汇,指的是“外祖母”;“外婆”“外公”则属于方言。
这则回应立即引爆舆论热议,不少民众认为,南方人习惯的称呼不应简单划一地被归类为“方言”而进行修改。
上海教育出版社21日晚发表声明解释,“外”“婆”“姥”三个字是小学二年级须认读的字,而“外”和“婆”被安排在“姥”字之前的课文中出现,因此出版社决定在靠后出现的《打碗碗花》里,将学生已学会的“外婆”改成“姥姥”。
声明说,该社意识到,语文教材编写除了要考虑学生识字规律外,“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该社今后“将予以高度关注”,防止类似情况再度发生。声明也澄清,网传对“姥姥”一词使用的答复,与该语文教材无关。
不过舆论仍普遍认为,任意删改原文就是对作者和文本的不尊重,以及对原有信息系统的破坏,出版社的选编教材态度一开始就出了问题。
此外,上海市教委早前对“姥姥”和“外婆”的方言定位,也缺乏对规范语言文字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