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的“鸿hao志”
2018-5-5
昨天到今天,微信朋友圈一直热闹着各种关于林建华的“鸿hao志”的调侃,责骂,嘲笑,追问以及谅解。
我觉得很是娱乐,并且希望这种娱乐可以持续,让我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想起清华校长及人大校长曾经出过类似的糗,不禁为中国大学校长的黑色幽默而窃喜。我跟雨燕开玩笑说,什么时候武汉大学校长会跟上这个潮流?雨燕说,武汉大学已经有学生青出于蓝了。我知道她说的是阮成发。去年,出身武汉大学的阮成发将“滇越铁路”几次念成“镇越铁路”;那一次我也感觉到娱乐,却没有这次这样畅快。毕竟,“满城挖”是干实际工作的,而且他给武汉挖出了今天大有改善的交通环境。我希望他不受“镇越铁路”的影响,将昆明乃至云南的交通也挖出一个畅通的明天来。
可北大校长林建华是做学问的,不管他是搞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毕竟他生活在象牙塔中,毕竟他终日打交道的都是文化人。我想当然地认为,作为北大的校长,应该都是大学问家,怎么说也不应该犯那种“镇越铁路”一样的错误。对于这几年网络上对大学及大学校长们的嘲弄,我是有些幸灾乐祸的。我们不是一下子冒出几十家世界“双一流”大学吗,我们应该已经很牛很牛了吧;而且,北京大学是公认的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之一,“八星级”!可是它的校长,这一次却冷不丁冒出个“鸿hao志”来!“鸿hao志”?什么鬼?!但凡读过中学的,不论理科还是文科,不论后来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工作,大概都只知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吧?林校长没有学过语文,还是他的语文是兽医教的?我一直怀疑,那些关起门来充“大王”的家伙,这个领先世界,那个登峰造极,可究竟有多大成色的武功,鬼才知道!这样就世界一流了?世界究竟流到哪里去了?
说实在话,“鸿鹄”二字放在一起我知道什么意思,单独将后面那个字挑出来,我还真不一定读得出来——林校长此番读白字引起的风波,最大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关注这个新闻的人应该都认识这两个字,永远也不会读错了。对于陈胜的那句大话,我对整句话的理解要比这两个字多一些,这纯粹是因为这句话表达出了那种豪迈和壮烈。尽管读书不少,却又一知半解,但我肯定是不会读错“鸿鹄”二字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不仅背诵过,还暗暗自勉过。林建华的时代,也应该是那个贫寒学子都怀揣“鸿鹄之志”的时代。可是,林建华是理工科背景,他是化学方面的专家,而且他是日理万机的北大校长,他将“鸿鹄”读成“鸿hao”,似乎情有可原。
可我还是觉得不应该。一般人可以读错,哪怕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在一般的场合,林建华也可以读错。可是,在北大校庆及五四青年节这样的重大集会上,他不应该读错。本来,这样重大的集会,校长是应该做演讲的;发表一篇壮怀激烈的演讲,无论对学校还是对社会,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林建华选择的是念稿子,还念得磕磕巴巴的,还念出了白字。有人怀疑,那稿子是秘书写的。
可是,就算是秘书写的,你也应该认真对待啊。起码,上台之前,要读上几遍,读通了,读顺了,然后再信心满满地上台念。你所要面对是不仅是北大的师生,还有全国的媒体,还有各界的代表啊。有人说,因为总书记的出席,校长得有多忙啊,要负责接待,要汇报工作,可能还有杂七杂八各种大事小情。我说,其实接待或者汇报或者发言,都是走过场,走形式。可是,都是形式,形式与形式还是不一样啊。大会上的讲话,不仅要面对总书记,还要面对媒体,各界代表等等,它应该是更加重要的形式才对,无论如何也要慎重对待。林建华显然是忙昏了头,都没有来得及看看稿子,就自信满满地走上了讲台。当他读出“鸿hao志”三个字的时候,顿了一下,那时候他显然失去自信了。
昨天的微信朋友圈一直在鼓噪着林建华念“鸿hao志”的事情。因为事情实在幽默得荒唐,荒唐得幽默,我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朋友圈里有出席现场的,证明“鸿hao志”之说属实。
我今天外出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一直浏览着微信朋友圈的更新,希望看到新的消息。我想象着事件的进展,或者林建华和北大方面保持沉默,让时间来将这团烂泥冲走;或者是林建华发表公开言论,表达歉意;或者林建华干脆引咎辞职。第一种选择的概率应该最大,不出意料的话就应该是这样。我没想到的是,林建华选择的却是——公开信。
可是,发布在北大未名BBS上的林建华的这个《致同学》,却让我读得有些云里雾里的。本来林建华也不是在道歉,他只是在说明,或者解释;而且,他的对象也只是“同学”,自然也就只是北大学生。那些庙堂之外的旁观者,那些或是慷慨激昂口诛笔伐的,或者温婉贴心安慰劝说的,林校长是视而不见的。林建华以为,他怎么念白字是他自己的事情,顶多可以算是北大的事情。
林建华的这个公开信,没有多少道歉的成分。或者,与其说是道歉,不如说是辩解。李建华承认自己念了白字,但责任却不在自己。因为他出生在内蒙古的偏远地区,又是在文革期间上的小学和中学,语文根本就没有好好学过。很显然,林建华将自己念白字的责任推给了历史,推给了文革和阶级斗争。我的想法是,就算有很多燕雀都不知道“鸿鹄之志”,林建华应该是知道的。因为他不是燕雀,而是“鸿鹄”。他站在那个位置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就应该有相应的能力,至少要有相应的严肃的态度。错了就错了,莫非辩白几句就对了?
认认真真读到林建华“公开信”的最后一段时,我发现,林建华之念白字远远不是念白字那么简单;比念白字糟糕一百倍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认知大成问题。
林建华“公开信”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这个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这是什么样的鬼话啊!林建华想要说的,显然不是要求人们放弃对他念白字的焦虑和质疑,而是要求人们放弃一切的焦虑和质疑。他所说的信心,其实只是要求人们对一切都满意,都顺从,都唯唯诺诺,都心甘情愿。我们所接受的现代文明思想,将怀疑 看成是知识分子生命价值的源泉。看到堂堂北大校长说出这样的言论,震惊之余感到了愤慨——我以为一个知识分子说出这样的话,已经背离知识分子的精神,已经丧失知识分子的良知了。
我先引用一个叫做“唐突”的网友的留言:
尊敬的林建华校长,您的公开信写得很亲切。你的坦言消灭了我的一个猜测:秘书写的稿子,校长事先没看。但是,您最后的断言“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我万万不能苟同。我是做考据研究的,离开“质疑”,我几乎无事可做。
一个大学校长,居然怀疑和否定“怀疑”精神,这真是太阳底下难得见到的新鲜事儿了。人类知识的进步,无不起源于好奇和想象,质疑和探索。没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没有质疑精神和探索力量,科学何以进步,文化何以发展。不要说一个大学校长,就算是普通知识分子,怀疑和批判也是其基本的精神,是其进入科学殿堂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我不想猜度林建华此番表白的用意,显而易见的是,持有这样观念的人,与巫术的距离要比与科学的距离近得多。有一些所谓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喜欢指鹿为马,歌功颂德,扭曲真理,混淆视听。这种墙头草的经济学家在中国大有人在。但是,作为一个化学家的林建华,是不应该如此怀疑和否定“质疑”精神的,没有了怀疑和批判,科学何以成为科学呢?林建华对焦虑和质疑的否定,不由得让我将他想象成一个炼金术士。
在朋友圈的留言中,批判林建华否定“质疑”精神的不少,对他否定“焦虑”持批评态度却不多。我以为,否定焦虑与否定质疑一样,都是林建华丧失科学精神,失去科学良知的表现。“焦虑”真的不能创造价值吗?焦虑真的是没有任何意义吗?显然不是这样的。我请林建华念一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次他应该不会念白字了。其中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我想,林建华应该是明白这句歌词的意思的。紧张和焦虑,并不一定就会导致张皇失措,丢盔弃甲。他可能激发人们的斗志,唤醒人们的意识,聚集战斗的力量。所以,焦虑并非如林建华所言那样没有价值。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在《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中阐述过这样的理论,对于某些经济落后的国家而言,落后会使其整个的民族精神变得紧张,从而促使其振奋并聚集力量。这是经济落后国家后发优势的来源之一。
这两天,人们对林建华念白字暴露出的各种情绪,其实并不仅仅针对林建华或者北大,而是针对整个教育界。林建华念白字,其实是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表象。北大校长念白字并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整个中国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将原因推到打倒孔家店实在太遥远了,我们这几十年的教育中对自己文化的忽视确实是众所周知又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不过,这次林建华念白字暴露出来的,还不仅仅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更是我们的教育界教育观念的败坏。至少在部分教育工作者那里,教育的目的似乎就仅仅是培养顺从的小绵羊,一切怀疑和批判的精神都必须被扼杀,被埋葬。这样的教育观念,本质上是反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