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包括安康汉阴在内的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开展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探求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把握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自然是安康汉阴的题中要义。
在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新世纪,在思考、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宜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地域文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更新观念,把地域文化发展放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配合,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底蕴与储备显得至关重要。为此,一是要鼓励和支持地域文化研究,褒奖突出贡献者;二是从官员带头,普及当地地域文化知识;三是定期研究弘扬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举措;四是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五是在城镇建设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六是大力发展旅游业。
安康汉阴利用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地域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不够。一些地方传承至今的文化景观未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整体效应不佳;多数地方缺乏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道路、公园、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地域文化氛围。(2)知识性与参与性结合不够。传承至今的地域文化景观多数为静态的陈列和展览,少有现代化的设施和互动型的项目,慕名而来的游客很难亲身参与、互动体验地域文化,这无疑大大缩短了游客逗留的时间,同时弱化了地域文化与游客沟通、寓教于乐的功能。(3)有形的地域文化与无形的地域文化结合不够。前者指以实物存在的、比较具体的遗迹或遗物,后者是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等比较抽象、相对模糊的东西。一些地方在发展地域文化旅游时,片面重视有形的地域文化,而对无形的地域文化重视不够。这些都是必须改变的。
(载李家成著《灯下拾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