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理论上来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都是经过充分论证的,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募投项目所需要资金也是经过精心测算的,不是任意杜撰出来的,因此IPO就不能任意的砍掉募投项目,就不能任意的砍掉募投资金,否则前期所做的很多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很多募投项目就不能正常推进,会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节奏。
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明康德”)在证监会网站披露招股书,公司拟于上交所公开发行不超过10419.86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数的比例不低于10%,计划募集资金57.41亿元。据招股书中披露,药明康德此次IPO募集的资金中,除了10亿元用来补充流动资金,其余将投资于9个项目,其中就包括美国细胞及基因治疗商业化cGMP工厂建设、美国圣地亚哥生产基地生物分析研发实验平台建设、苏州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建设项目、天津化学研发实验室扩建升级和苏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心等。这当中8.4亿投向美国细胞及基因治疗商业化的cGMP项目,是针对肿瘤的CAR-T细胞治疗以及腺病毒类载体及质粒载体研究。
据券商中国, 药明康德拿到的IPO批文募投资金大幅缩水,57.4亿元的募资金额降至21.3亿元,缩水高达63%。发行市盈率大概率也是随行就市,大致上在23倍左右,药明康德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资于下列四大项目:苏州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扩建项目、天津化学研发实验室扩建升级项目、药明康德总部基地及分析诊断服务研发中心(91#、93#)、补充流动资金。九个募投项目成了四个,砍掉5个,等于砍掉一半多,公司上市利用募集资金做大自己的目的也就大打折扣,基于募投缩水公司将按轻重缓急投资于原定募投项目。
据券商中国, 为何药明康德早于富士康拿到批文,最先过会的富士康为何迟迟没有批文消息?
按照发行审核流程,发审委过会后,需履行一定的会后事项方可获得批文,有的是调整发审会上发审委员们聚焦的关键点,有的则是就发行事宜作出修改,药明康德就是在此环节中对募资金额作出的调整,在和监管达成一致后获的批文且自行选择发行安排。可见药明康德插队上市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要知道富士康拟定的募资规模272.532亿元,公司或在就发行规模、招股说明书中的质疑信息、发行股本等重要信息和监管层进行沟通,何时发批文还得看沟通进展。此外,有市场人士预期,刚刚过会不久拟募资131.2亿元的宁德时代募资额缩水也成为大概率事件。
过会以后的企业要拿到IPO批文,还需要与监管沟通,对融资规模进行调整,说明一个问题,要么是招股书出现融资偏离需要,盲目夸大,造成资金浪费,要么是募投项目不够严谨,需要调整,但是监管并没有指出这一点,说明招股书募集资金和募投项目并不存在问题,另一个就是融资规模偏大,二级市场走势偏弱,担忧过大融资规模冲击二级市场,导致二级市场出现非理性短期波动,影响股市稳健运行,遭遇投资者以脚投票,影响后续新股发行,而IPO压力依然颇重,虽然几经努力,目前存量公司已经大大减少,但仍然接近300家公司等待上市,还有不少独角兽公司等待融资,关键在于独角兽融资规模较大,市场担忧的心理和声音一直存在,因此为了照顾各方利益,就只能削减单家公司融资规模,让资本市场甘霖能够让更多公司分享,独角兽药明康德就是这一种情况。
但是募集资金不足问题,公司上市以后很快就会暴露出来,新股和次新股上市以后资本运作时间与IPO时间越来越短,所谓资本市场运作就是谋求再融资,比如定增、配股、可转债、公司债企业债发行,并没有减少上市公司再融资,反而因为炒新陋习的存在,有的上市公司高价增发,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多的融资,甚至是比IPO募集资金多数倍的再融资,并不一定就减少资本市场的抽血效应,只不过是融资延后而已,换一种方式而已。
可见单纯减少首发规模并不是一个最佳方式,关键在于与我国很多待上市公司动机不纯,把资本市场当成一个拿钱不用还的地方,只要拿到钱,就是自己的运气,能拿到更多的钱,就是自己的最大运气,因此把IPO当成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把IPO看成公司发展的最大任务,造成IPO堰塞湖长期严重挤压,总是狮子开大口,虚构各种投资项目,上市以后动辄更改,造成资金严重浪费,而后续针对募集资金的监管显得十分的乏力。
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造成一些规模较大的优质公司无缘在国内上市,一些优质公司的优质项目限于融资总额不得不砍掉,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资本市场乱象,造成资金严重错配和浪费。对于资金的滥用,不在于单纯限制,而在于严格的约束和监管,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市场主体不敢虚构项目,笔者建议对于募投项目需要更改的上市公司,对于募投项目建设不达标的上市公司一律不准再融资和原始股东减持股份,敦促上市公司谨慎IPO,不能抱着资本市场的钱白圈白不圈的观点,腾出更多资源扶持优质公司做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