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17年一系列大手笔并购之后,目前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拥有吉利、领克、沃尔沃的乘用车品牌,沃尔沃商用车、伦敦电动汽车、宝腾汽车、Terrafugia飞行汽车等品牌,以及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吉利汽车(00175.HK)全年净利润有望超过100亿元。
而标的的另一方戴姆勒集团,不仅拥有豪华汽车品牌奔驰,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卡车制造商。目前戴姆勒旗下有五大板块产品: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戴姆勒卡车、梅赛德斯-奔驰面包车、戴姆勒客车、戴姆勒金融服务。目前的戴姆勒,除了在传统汽车领域的优势,在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与共享出行各领域也是领军者。据其财报,2017年戴姆勒净利润达135亿美元,每股收益增长至9.84欧元。
交易公告发布后,立即引爆汽车舆论。除了交易合规性、资金来源等诸多猜测,吉利控股入股戴姆勒势必不能像腾讯持股特斯拉那样风平浪静,除了持股分息,汽车集团之间的投资引发了对合作可能性的多方猜测。吉利集团入股戴姆勒到底能够做些什么?
作为股东的吉利集团
以目前的内外部环境来看,吉利集团的持股目的虽然不止于单纯的投资人,但是在短期内只能作为股东的身份存在。
就交易过程而言,按照德国的相关证券监管法规,购买方直接购买一家上市企业的股权比例超过3%,或者间接持股超过5%时,必须履行披露义务,而吉利集团通过资本运作避开两条红线,总计持股逼近10%。就此问题,尽管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杨学良第一时间回应媒体,称所有业务开展都是依法合规的,但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已经对吉利控股是否违反信息披露规定进行调查,若存在违规,罚款或超1000万欧元。
截至目前,吉利控股已经就该笔交易多次发布声明,对业界普遍猜测的吉利集团将谋求戴姆勒监事会席位、争夺话语权一说,李书福做出明确否认,称短期内吉利集团只是购买股票的财务投资。
据了解,德国上市公司采取大监事会、小董事会的模式。监事会作为董事会的上层单位,不参与具体管理,但拥有董事会的选聘、监督、薪酬决定等权力。董事会实为公司的经营执行机关,且监事会和董事会成员不能交叉任职。
目前德国的舆论已存在对李书福进入戴姆勒监事会的反对声音。3月1日,德国经济部长布丽吉特·齐普里斯就入股事宜表态,称吉利集团收购股份属“商业事务”。齐普里斯对德国《商报》记者说,德国欢迎外来投资,只要对方依据市场法规行事。并称,政府会“特别留意”,避免外国资方利用德国的开放政策实现本国产业利益。
据媒体2月28日报道,李书福对前述问题公开声明:“我们遵守德国法律和戴姆勒公司章程,尊重戴姆勒的公司治理架构、价值和文化,公开、透明地开展各项工作。目前而言,我尚未要求寻求戴姆勒监事会席位,这不是我目前的工作重点。”
另一方面,有中信建设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即便仅以持股人的身份存在,入股戴姆勒的利润也十分可观。他表示,随着汽车进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以及戴姆勒在中国市场业务的进一步拓展,未来豪华汽车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届时吉利控股的自主品牌即便难以与之匹敌,也一样挣得“盆满钵满”。
较大空间的未来出行
国京期货认为李书福如此大费周章地入股戴姆勒显然不仅为了股息回报。2月28日,李书福公开表示:“21世纪的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也面临来自于非汽车行业公司的挑战,各个汽车企业单打独斗很难赢得这场战争。为了主动抓住机遇,我们必须刷新思维方式,与朋友和伙伴联合,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对戴姆勒的投资正是出于这种战略思考。”
目前比较具体的落实层面就是,希望通过吉利集团的投资,“助力戴姆勒成为电动出行和线上技术服务领域的佼佼者”。在未来出行方面,吉利控股官方透露出比较明确的信息是,希望未来能在高端智能网联以及共享出行方面展开合作。
在共享出行方面,目前吉利控股旗下拥有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该平台在国内运营车辆约为1.6万辆。在宣布交易声明的官方措辞上,吉利控股将自身定位为:全球领先的电动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而不仅是汽车制造商。吉利控股副总裁刘金良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明确提及,吉利控股的战略目标是从汽车制造商向未来的“出行方案提供商”转变。
3月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在寰球汽车主办的吉利集团入股戴姆勒的案例分析交流活动上表示,就现在汽车的使用效率上,眼下中国需要在“减量经济”上做文章,租车、共享出行就是最好的贯彻手段。从生产角度讲,量虽然减少了,但效率是提高的,既节约了资源,也符合行业健康发展的需求。因而,李书福入股戴姆勒,就是在决定未来汽车向移动出行服务上所做的前期投资。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书福在两会建议上,也在为共享出行进一步发展发声。李书福在《净化网约车行业发展空间促平台提升内功》的建议中表示,应将网约车纳入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进行统筹管理。他认为,网约车是一种新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模式,利于资源解决和环境保护。政府应该在公平竞争、规范管理以及权力保障方面给予公平待遇。
微乎其微的电动车合作
吉利控股在以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布局中,呈现产品线较为单一、品牌发力较为迟缓的现状。虽然在吉利控股的官方声明中,并不排除未来在电动车领域合作的可能,但是就目前戴姆勒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而言,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在吉利集团持股戴姆勒消息公布的次日,戴姆勒就与北京奔驰共同宣布,将共同斥资119亿元,在北京顺利建造全新的豪华车生产基地,并再次强调双方将展开从传统燃油车到电动车的全方位合作。
据国京期货了解,按照双方的合作协议,未来的合作是排他性的限定性协议,北汽和戴姆勒在协议相关的业务开展均有约束。此举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吸取“上汽奥迪”的前车之鉴,戴姆勒对北汽的安抚之策。
此外,吉利控股还与比亚迪共同持有合资品牌腾势。2010年,戴姆勒与比亚迪在深圳共同成立合资公司,2012年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腾势。尽管这个布局较早,定位高端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近年来销量惨淡,但是合资双方并未放弃该品牌,并在2017年上半年又一次增资。汽车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腾势品牌只要稍做调整,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十分可期的。这意味着吉利控股与戴姆勒未来在电动车领域的合作空间有限。
纵观吉利控股的发展历程,2010年沃尔沃的成功并购无疑给了其底气和自信。在吴晓波团队创作的《新制造时代》中,并购本身似乎不是李书福头疼的事,难点在于双方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