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9度的捉迷藏——獐子岛扇贝是这样“死于非命”


 獐子岛(002069.SZ)的扇贝疑云,皇台酒业(000995.SZ)的库存风波,这几天在资本市场闹得沸沸扬扬。关于扇贝去哪儿的段子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铁马作为这场“存货大作战”中的吃瓜群众,也时刻等待着扇贝追踪记的更新,昨日(2月5日),獐子岛扇贝损失的具体数额也最终有了结果。

先给大家梳理一下扇贝失踪案的经过:

铁马注意到,细数獐子岛的经营历史,其每年净利润伴随着扇贝的“肥美与否”,似乎也坐着“过山车”,这也不是第一次“扇贝集体大逃亡”。聚百洲,专注股权激励, 股权分配, 股权打市场, 公司估值, 盈利模式设计。

2014年10月14日,獐子岛因“虾夷扇贝存货异常”突然停牌,其公告称,因冷水团异动导致自然灾害,扇贝几乎绝收,公司当年净利润亏损11.89亿元。

今年,獐子岛又上演了由扇贝引起的“业绩变脸”。

獐子岛曾在2017年三季报中预测过:全年净利润为9000 万元~1.1亿元,同比增长13.07%~38.20%

然而,随着扇贝的失踪,獐子岛也发布了2017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

受扇贝存货异常的影响,预计2017年净利润将亏损5.3亿元~7.2亿元,要知道,2016年獐子岛实现净利润也仅为近8000万元。真可谓是“扇贝跑遍,亏损无极限”。

对于“扇贝跑,利润倒”的原因,从獐子岛的经营模式便可略见一二。

气候软肋

虽然地处北纬39度的獐子岛生长海洋生物,也是海洋生物绝好的生存、繁殖之地。

且獐子岛在成功摘帽“*ST”后极力在调整运营模式。引入了O2O线上天猫,京东,卖场等多渠道入驻,且其经营的加工食品——蒜蓉蒸扇贝在市场份额中也占有较高比重。

但气候影响,依旧是獐子岛养殖链的“软肋”,且其并没有其他业务作为“铠甲”。

对于此次的扇贝死亡原因,獐子岛公告称:“经海洋牧场研究中心分析,初步判断为,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温度的异常,造成高温期后的扇贝越来越瘦,品质越来越差,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扇贝没有得到恢复,最后诱发死亡。

獐子岛的养殖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受到气候等影响较大,企业若不及时调整产业链及盈利模式,恐怕此次的扇贝“大逃亡”事件并不会是终点。

造假疑云

在14年獐子岛8亿元扇贝消失时,就有人质疑是“这么多扇贝为何会一夜蒸发?”,其中是否涉及财务造假?这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当年证监会核查后表示,未发现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苗种采购、底播过程中存在虚假行为;也未发现大股东有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

虽然当时“涉险过关”。但今年的扇贝事件重现,为何在注册会计师存货盘点过程中才“爆出”扇贝事件,这其中真的没有“猫腻”吗?

铁马不禁要发问:

獐子岛在养殖过程中难道没有实时的监测系统?这么多扇贝“蒸发”却不知道?

公司的“生计”押宝在扇贝上,为何没有出现扇贝若达不到产量或大量死亡后的补救措施?

管理层是否能对公司进行有效治理?

另外,此次的扇贝事件也似“多米诺骨牌”,使得各方面的财务表现逐渐“倒塌”。

獐子岛表示,底播虾夷扇贝业务可销售资源量大幅减少、毛利率大幅下降,将给2018年度经营业绩带来较大压力。

如此巨额的存货核销及计提跌价准备将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升高,初步静态测算其资产负债率竟高达约88%。

企业的资金链,偿债能力等也备受拷问,截至2017年末,獐子岛贷款余额30.43亿元,其中2018 年到期流动资金贷款达到16.45 亿元。

虽然獐子岛也同时发布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应对措施,例如关闭风险敞口;重新布局海洋牧场;扩大加工食品业务规模;节支节流,降低成本费用等。

但这些补救措施并不会立刻看到成果,多米诺骨牌还在倒塌,广大股东的心也还在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