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历史给我的启示
喻建国
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的政治理念: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安康。他的人格塑造:儒学规范,堪称典范。
宋仁宗时司马光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为拒绝合作,返乡赋闲15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除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外,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神宗离世,太后垂帘,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并当了宰相,达四年之久,最后的一年在病榻上仍旧照样为国操劳,直至病故。
最近我听了北京大学博士赵冬梅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发表有关司马光的研究报告,使我对司马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我对司马光的认识只有破缸和铡蟒。现在我知道了他是四朝元老,随伺皇上。更了解他的高贵人格和他的一切为民的政治观念。
早年在校学习时,要考历史,感到实在头疼,现在常读一些历史,觉得受益匪浅。中国历史实在是人类的一大财富,内里潜放着深奥的有效的治国理念,完全可以采来,古为今用。
司马光的晚年是他在和王安石进行政治斗争中度过的。王安石变法发生在神宗时期,为的是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开始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至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太后垂帘,司马光回朝,熙宁变法也称熙丰变法结束。王安石变法以“理财”、“ 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特别是青苗法和保马法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看来任何变革除了要看到它的主绩,也要了解它的副作用,副作用过大甚至可能遮盖住主绩,那就铸成大错了。
任何一种作为,在产生良性主绩的同时都有可能产生非良性的副作用,这就需要不时在操持产生良性主绩的作为时十分关注附带产生的非良性作用,要经常密切注意产生非良性作用的条件、持续、影响,并且要及时采取措施消灭产生非良性作用的条件、持续、影响。如果一个政治家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时,只关注主绩,而忘了副作用,那将是万分可怕的。
任何一个普通人也会有自己的作为,同样也需要对这一点具备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