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到空间:产品演化的角度看未来汽车


  “飞行的汽车”可能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上最受关注的展品之一了。以黄色和银色为主的车身/机身、可折叠的双翼、汽车和飞机两种模式的切换……这款由斯洛伐克公司AeroMobil带来的展品,在进博会亮相后便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当说走就走“遇见”想飞就飞,似乎自由出行的未来已经到来……我们究竟可以做到吗?我们何时才能做到呢?

  这使得我们对于未来汽车的探讨,从汽车与城市的关系、汽车的功能与行业的演化,发展到未来汽车的产品阶段。当视角变得越来越微观,我们会惊觉变化越来越剧烈。

  汽车,是融合复杂制造流程和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伟大的工业革命的杰出产物,也是人们生活基本要素“出行”的重要承载工具,同时也是各类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最佳配角和道具。也因此,对于未来汽车,汽车行业内已然有众多探讨(每年推出的众多“概念车”)、影视剧中更有太多呈现、人们也有很多争论。在众多的声音背后,似乎有一条线索正在越来越清晰的呈现,那就是:汽车,正在逐渐从协助人们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演化成为一个“空间”。

  而驱使这些演化的,是对于传统汽车定义部分基石假设的挑战。对于这些我们眼中理所应当的基石假设,创新者们却永远存疑并且试图挑战边界。漫长的历史进展中,我们曾经目睹:亚里士多德曾经建立西方世界观体系的根基,牛顿用引力和惯性挑战其基石假设并建立起力学体系,而爱因斯坦又挑战以太假设以及绝对时间空间的假设,从而建立相对论…就在这些挑战之中,理论发展在基石假设的松动下不断前进。

  也许汽车行业正在加速度的状态下经历创新者对于基石假设的怀疑和挑战,汽车也在基石假设的松动下开始演化,变得让我们越来越疑惑和陌生,但充满惊喜,也许同时伴随着些许惊吓。

  正如许多现在的互联网精英无限怀念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风云变换,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无限怀念从现在开始后的十年、二十年。因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我们身处其中,并且有幸正共同创造。

  解构与重构

  我们印象中的汽车,可以调侃为“四个轮子加沙发”,并且以独立完整个体的方式在道路上实现位移。从汽车发明至今,这些基本的特征几乎一直存在,逐渐形成基石假设。大部分对于汽车的创新,都基于这些基石假设,进行改造、提升和变革,例如,动力系统的变化(油驱动到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变化(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使用方式的变化(拥有到共享)等等。

  但现在,这些基石假设本身也正在面临创新者的挑战,首先被挑战的基石假设是:为何汽车需要是独立完整个体?如果底盘和车身分离,是否可以形成新的突破和架构?

  事实上在2012年,意大利工业设计师托马索(Tommaso Gecchelin)就创立了Next Future,并提出“组合式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在公司发布的介绍内容中,我们看到一节一节可以自动行驶的车厢,在城市道路上和其他车厢随意组合或者分离,进行快速的行驶。当车厢和车厢拼接时,车门互相折叠,快速将不同的车厢组合成为连接的开放空间。当开放空间内的乘客需要各自前往不同方向,乘客将会提前接收到通知,各自移动到对应的车厢,然后车厢在开放道路实现分离,组合空间又拆分为不同的单元,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与Next Future的想法异曲同工的还有德国研究中心(German Research Center)在2016年发布的EO Smart 2概念车,其同样可以有多种排列组合,甚至在停车的时候可以收缩底盘,实现快速“瘦身”。

  但整体而言,长期以来,车身和底盘还是经常以整体结构呈现,并且底盘和发送机、变速箱等也都是汽车的关键核心。车身和底盘的分离,并且实现组合,依然面临很多技术上的难点和挑战。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现在很多的纯电动汽车都开始采用独立底盘,并且有部分厂商还在尝试实践换电技术。汽车车身和底盘的解构与重构,在技术上正在越来越接近可行的方案。

  那么,如果汽车独立完整个体的基石假设将在未来被打破,底盘和车身可以实现分离和组合,汽车势必在形态和功能上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甚至对于汽车生产商的定位和细分都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虽然许多汽车厂商对于汽车将成为“智能移动终端”这一说法依旧有所保留,但汽车在解构和重构方面的演进,不禁让我们又想起手机行业曾经走过的道路:系统、硬件、生态系统、APP……这一切,会在汽车行业重演吗?

  二维与三维

  伴随飞行汽车AeroMobil 4.0在进博会的亮相,飞行汽车又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并引起讨论和争议。上一次的轰动几乎就发生在一年之前,中国的吉利汽车收购了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随后,吉利汽车低调地开始了试制车间项目的改造。在2018年7月,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宣布,其生产的Transition飞行汽车将于2019年正式上市。

  随着飞行汽车从概念走向产品,汽车的另一个基石假设也开始被挑战:为何汽车只能在道路上实现位移?为何不能突破二维空间的地面,在三维空间的天空和陆地实现位移?

  根据Terrafugia发布的消息,Transition飞行汽车在陆地上行驶时机翼可以进行折叠,并且采用电力驱动的方式,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10km/h,而当机翼收起时,宽度为2.3m,高度为1.98m,长度为6.02m,尺寸几乎可以类比一款加长版的SUV,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宽敞的家用车库。而当启用飞行模式之后,仅需40秒的等待时间,机翼就可以完全伸展,而且只需30米长的跑道就可以展翅飞翔,以超过170km/h的速度进行飞行和巡航。当然,30米的跑道在拥堵的大城市几乎是一种奢望,所以Terrafugia也在研究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根据之前发布的消息,预计在2025年就将实现量产。

  事实上,几家著名车企,也在近几年相继发布了了其研发的飞行汽车的概念版本或计划,开始进入这一领域。

  而在飞行汽车的研发上,汽车公司梦想“上天”的同时,飞机制造商也在探究“落地”。美国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在2017年宣布收购极光飞行科学公司(Aurora Flight Sciences),进行飞行出租车的进一步研究。这家成立于1989年,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Manassas)的科技公司,早先和优步合作研究飞行出租车,并且计划在10年内推出产品。优步内部甚至正在研发针对飞行出租车的叫车软件。

  波音公司的CEO丹尼斯•米伦伯格(Dennis Muilenburg)也对于飞行出租车表示乐观。他曾经说,飞行出租车的实验性原型产品(Prototype)将在2019年推出,并且表示,“其进程将比我们设想的更快!”无独有偶,除了波音公司,空中客车公司也和奥迪联合提出Pop.Up Next的飞行车概念,并且座舱和地面模块、飞行模块的不同组合可以分别实现地面行驶和空中飞行。

  长期以来,汽车是汽车,飞机是飞机,虽然在科幻电影中常常交融,但现实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中国为例,生产汽车需要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批,生产飞机需要向民用航空局申请;汽车驾照由交通管理局颁发,飞行执照由民用航空局颁发。那么,飞行汽车在管理上到底如何归口?这个问题目前在全球都还是一个问号。联想到近年来民用无人机引起的安全事件甚至危险事故,体量比其大百倍、千倍的飞行汽车的潜在问题,不由地让我们在期待飞行汽车的同时,也多了一份焦虑。

  除了安全问题,如若回忆一下无人机在飞行时候发出的噪音,回忆一下直升飞机在起飞、着陆时候的强烈气流……要真正实现说走就走“遇见”想飞就飞,目前在生产、技术以及商业化方面仍然面临许多的挑战。

  话虽如此,但科技的进步总在不断的尝试和试错中不断前进,陆空一体甚至海陆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一直是人们的梦想,万一飞行汽车可以帮我们实现呢?

  工具到空间

  伴随汽车的基石假设一个一个被挑战,汽车一直以来只能是交通工具、出行工具的基石假设也开始逐步动摇:为何汽车只能是出行工具?还可以有其他功能吗?

  比如:空间

  2018年9月,沃尔沃汽车在瑞典哥德堡发布了360c自动驾驶概念车,除了外观设计外,整个内饰布局仿佛是一个真正的起居室,同时概念车的内饰也可以应对不同的模式选择,例如睡眠环境、办公室环境、起居室环境、娱乐环境等,可以在车内形成休息空间、工作空间、生活空间和娱乐空间。

  无独有偶,在2018年拉斯维加斯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丰田汽车展示了e-Palette概念车,其貌不扬的外表下,同样在进行着“空间”的试验。丰田汽车介绍,车内可以根据需要搭载不同的设备,从而构建不同的场景,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比如移动办公室、娱乐场所、餐饮服务、配送快递等等,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区域进行应用间的切换,让车辆处于更高的应用效率之中。并且,概念车将于2020年在东京奥运会上就开始试运营。中国的蔚来汽车也在EVE概念车中,提到了“第二起居室”的设计理念,主打舒适的大空间,并且把整个车顶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窗。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网购的同时,移动的空间就来到你的身边,试穿试戴,然后付款完成购物;每天早上从汽车内的空间起来,都在不同的城市,看着不同的风景;路上不再是无聊的时光,而是和朋友们一起“吃鸡”,一起玩着VR游戏……当汽车变成了空间,工业革命的伟大发明变得温柔而时尚。

  当然,畅想未来的同时,其实也伴随着细思极恐。汽车的未来竟然有可能变得我们非常陌生,甚至汽车本身可能就会化为无形之中,渐渐被人们忽视、被人们遗忘、被人们认为理所应当,如同电、水和Wi-fi。而这场逐步走向被遗忘的进化,起始点可能就来自以上这些妄想和奇思妙想,来自于许多概念或者PPT和视频、来自于许多尚处边缘的创新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