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邵阳,史称“宝庆”,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北与娄底毗邻,南与湖南永州和广西桂林交界,西与怀化相连,东与衡阳市接壤。西有雪峰山脉、南有大南山和越城岭—大云山等,北有金龙山-天龙山-猪婆大山,主体在湘中盆地,是湖南省域副中心,湘西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一、邵阳市城乡关系现状
(一)城乡空间关系现状
邵阳市总面积20824.4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9.8%。2016年,邵阳市辖8县、1市、3区、27个街道、167个镇(乡)、442个居委会、3205个建制村, 3.95万个自然村。2016年,全市户籍总人口830.08万人,常住人口732.15万人,耕地面积为446.20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05公顷。
目前,邵阳已规划形成了“一群一区,一主,两次,多点”的城镇格局体系。但城镇体系整体规模层级依然偏低,2016年市中心区常住人口76.7万人,仅比张家界、怀化、娄底、湘西的多,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能达到100万人口的规模。区域次中心城市还需进一步建设,以县城为主体的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数量过多,辐射带动能力弱、后备动力不足,小城镇过多、过散。
(二)城乡经济关系现状
1、工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农业的发展
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工业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的发展速度,并在经济上形成二元性现象。改革开放以后,邵阳工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农业虽然也在增长,但是总体上呈现较为平稳的趋势。2016年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0.86亿元,相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即农业实现产值326.81亿元,相比上年增长了3.5%,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实现产值535.35亿元 ,相比上年增长了6.2%。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第二产业占比为35.2%。与全省其他市州相比,邵阳农业实现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高,这与邵阳作为农业大市的身份较为相符。然而,邵阳农业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老化,抗灾能力弱。虽然各级政府也加大财政投入进行修建、维护,但由于财政困难,投入力度有限,而农业的高成本、低效益导致民间资金不愿意投资农业,农业资金始终缺口较大,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2、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由于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差异。国际上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2016年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96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9721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4:1;而“长株潭城市群”的城镇居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7243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937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9:1。由此可见,邵阳的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与“长株潭城市群”相比很大,与国际上普遍水平差距更大。
3、城乡消费差距较大
在消费水平上,按可比价计算,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5394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412元,城镇是农村的2.08倍。从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在空调、排油烟机、计算机等方面的消费相较于城市居民来说差距还很大。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的假冒伪劣商品和过期变质的商品较多,消费品质量普遍比城市的差。
二、邵阳市城乡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不高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40年以来,邵阳市城镇化进程虽然快速推进,但与全省以及长株潭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截至2016年底,湖南省城镇人口3598.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2.75%;邵阳市城镇人口322.08万人,城镇化水平43.99%,低于全省水平,仅仅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了0.93个百分比,与排名前三的长沙、株洲、湘潭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二)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1、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普遍重视城市工业发展。而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工业的发展对农业资源进行高度索取以及掠夺式开发,而农村却无法从中获得“反哺”,最终导致工业发展速度很快,而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2016年,邵阳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9万元/人,工业劳动生产率为13.4万元/人,两者之间差距很大,使得城乡经济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差距。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也直接体现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上的差距。2016年,邵阳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75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长株潭相比差距很大。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23000元,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倒数第四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10000元,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倒数第五位,与其他市州尤其是长株潭地区巨大的差距导致邵阳的消费能力不足。
2、城乡社会发展严重失衡
目前,邵阳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因此产生的各种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的路、桥、电、燃气、公交、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安全饮水、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同时,城乡社会事业建设也有差距。近年来,邵阳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等实施使得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环境、卫生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还很难达到与城市相提并论的水平。而各地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时,往往只重数量轻质量,重视短期达到上级要求,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忽视了存量公共项目的维护、维修。农村公共服务内部供需结构存在着基础薄弱,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发展综合规划和网络信息系统服务等“软”服务供给不足。
3、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弱,辐射能力不强
城市并非孤立的个体,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将自身资源辐射给其他城市的潜力。当这种城市辐射力表现出色时,就可以通过交通、物流等途径,将商品、资金、人才和文化资源传输到周边城市,并使自己成为整个城市网络的中心。2016年,在第一财经公布的全国338个地市以上城市分级和排名中,邵阳被划分为四线城市,全国排名第174位,较上年相比下降了50 个名次,仅排在怀化、娄底、永州、益阳、湘西自治州、张家界的前面。邵阳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人口76.7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仅为10.5%;中心城区生产总值312.2亿元(包含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0.4%。同时,工业化率不高。2016年,邵阳市工业增加值497.21亿元,工业化率29.39%,处于工业化初期,对城乡经济的发展带动能力弱。由此可以看出,邵阳市中心区的经济总量和规模偏小,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4、城乡联系不紧密
城乡融合需要通过各类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城镇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的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邵阳对外交通联系渠道较少。2016年邵阳公路里程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04公里、一级公路80公里、二级公路1371公里、三级公路499公里、四级公路15819,占公路里程的比重分别2.3%、0.4%、6.2%、2.3%、71.5%,由此可见,虽然公路里程在全省排名第三,但是公路等级较差。高速公路里程虽然排在全省第五位,但与邵阳是全省面积第三大市,人口第二大市不相称。而邵阳境内的高铁站只有邵阳南、邵东、邵阳北三个站,其中邵阳北与邵阳市区相距61公里,更靠近娄底冷水江市,基本上只是方便娄底人民出行。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公路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大部分通村公路路面宽3.5m,技术标准低,管养维护困难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辆通行需求。农村客运市场逐渐萎缩,客运班次少,很多客运班车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已经停运。农村客运班车主要是在县乡主道上运营,离县乡主道较远的村民需步行较长距离才能到达候车点,且候车时间久,出行不便。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农村交通项目建设均需地方资金配套,因市、县两级财政基础薄弱,加大历史欠账多,交通项目建设资金缺口非常大。
三、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一)实现城乡待遇平等
城乡平等是指乡村获得与城市一样的平等发展机会,这也是城乡融合的基本要求,也是针对在发展过程中重城市发展、重工业化发展的城乡发展不平等的现象提出来的。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城乡关系,将城市和乡村放到平等的位置。当前的重点是全面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等值化,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等值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
(二)实现城乡双向开放
城乡双向开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受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我国城乡要素流动是单向的,即农村人口、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而城市人口被禁止向农村迁移,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城市人才和资本向农村流动也处于较低水平。要实现城乡双向开放就必须打破城乡之间区域的界限,按照平等、开放、融合、共享的原则,大力促进城乡要素融合互动,大力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引导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快速流动,进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
(三)实现城乡互补互助
实现城乡互补互助就要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构建优先发展农村,城乡互动和共建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在坚持城乡待遇平等的基础上,促进城乡双向开放和优势互补互助、互相促进,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农民与市民的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四、邵阳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城市的发展要建立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乡村的振兴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和支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树立城乡一体观念,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大工作,推动城乡要素、产业、居民、社会和生态融合,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
(一)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是城乡融合的核心。它是一个明确分工、相互促进、双向发展的过程,其目标就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形成各有侧重、有机组合的区域经济整体。
1、融入“一带一路”,促进省域协调发展
邵阳是湖南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过渡带、全省四大经济板块结合部,要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战略,释放“一带一路”开放优势发动新引擎。邵阳作为对接“一带一路”的主战场,邵阳东部城镇群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经济聚集能力和发展水平,积极参与环长株潭发展,成为长株潭辐射大湘西地区的重要产业转移承接地和带动邵阳市域发展的增长极,提升邵阳在省域格局中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带动大湘西地区加快发展,促进省域协调。
2、 围绕和谐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没有强大的产业体系,经济发展就没有支撑,居民增收就没有支点,要牢固树立循环发展理念,坚持一二三产互动,推动融合发展,夯实增收基础。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围绕“一县一品”、“一村一品”、“一品一特”、“一特一片”产业发展思路,根据消费需求新变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布局、调优产业结构、调强产业特色,推动产业结构由低效向高效调整。一是推进品牌强农行动。对接省品牌强农行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农业品牌孵化、提升、创新和整合,建成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农产品品牌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开展品牌创建。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强农行动。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型、产业链条延伸融合型、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型、新技术多业态渗透融合型的新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子。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建设,建设一批地方特色园区。加快技改扩能、转型升级步伐,重点帮扶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林)场。推进农业与人文、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突出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一批知名休闲农庄、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研学旅行基地、乡村民宿、特色旅游村镇、星级乡村旅游点。培育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冷链物流企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快捷智慧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扩大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面,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深度融合。三是推进科技强农行动。大力支持农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索构建农业农村智慧产业体系,逐步实现生产组织智能化、产品质量可溯化、市场营销网络化、社会服务专业化。四是推进质量强农行动。坚持标准化生产和严格执法监管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强化重点产品、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监管。净化产地环境,从源头把好农产品生产安全关。实施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推动工业扩能提效,强化经济发展的支撑
认真落实工业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引进应用先进技术与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相结合,实施技改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壮大新型工业实力。依托邵阳经开区和县区工业集中区,精心策划包装项目,紧盯知名国企民企和行业领军企业,精准对接,扣门招商,推动项目、资金、政策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实现借力发展。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切实落实税费减免、贷款贴息、技术服务等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就业容量大、工资水平高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壮大,筑牢发展的基石。
推动三产升级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依托新宁崀山、城步南山、武冈云山、隆回虎形山-花瑶等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的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加速升级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区域物流中心和健康养生基地。实施“互联网+”战略,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扶持电子商务与网络金融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构建居民增收的新支点。
推动全民创业就业,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
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实现城乡居民更广泛、更充分的就业。一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新增就业岗位。充分挖掘农村自然山水、传统文化、地道美食等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创造就地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积极开办社区工厂创造就业岗位。充分利用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集中搬迁安置点闲置房屋、乡镇撤并后闲置的公房资源,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创造就近就业机会,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三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促进上岗。切实整合扶贫、卫计、农林等培训项目及职教等培训资源,对农村劳动力有针对性的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上岗率,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大力实施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对城镇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等自主创业者的优惠扶持力度,在小贷贴息、税收减免、行业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和创新推动作用,增加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完善奖补政策,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五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岗位补贴,优先解决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三无”劳动力就业,提升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
(二)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城乡空间是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融合的主要内容,合理、有序的城乡空间格局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基础和保障。
1、规划先行,构建和谐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充分发挥卫星城和小城镇在城乡空间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实现城乡空间结构高度匹配、产业结构高度耦合。目前,邵阳要加快推进“一群一区、一主两副多节点、轴线拓展”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按照规划,加快速度将邵阳市区建设成为人口100万以上Ⅱ型大城市,将邵东县城建设成为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将新邵县城、邵阳县城、隆回县城建设成为20-50万人口小城市,将坪上镇、廉桥镇、雀塘-范家山镇建设成为5-10万人的大城镇,将火厂坪、六都寨镇等7个镇建设成为2-5万人口的较大乡镇,将牛马司镇、金石桥镇等25个乡镇建设成为1-2万人口的小城镇。
2、加大支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小城镇是联系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在充分尊重田、塘、丘、梗、园、林、路等生态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风土文化和风情名俗,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绿色低碳、功能完善、产业集聚、开放包容、机制灵活、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小镇。
3、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农村住房
目前,农村自建房超大面积现象严重。农民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省吃俭用积攒的积蓄几乎全部花在建房上面,有的甚至不惜背上债务,盲目超面积建房,远远超出自身的需要以及经济承担能力。同时,原有的老房子宅基地面积或者地理位置往往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侵占耕地的现象非常严重。而这种仅仅满足个人需要的建房完全没有整体规划可言,房屋建设参差不齐,不仅影响环境的美观,土地资源还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市县两级政府要出台相关统一规划农村住房的政策,以县域为单元,科学编制镇村体系规划,“整治”和“建设”相结合,优化农村空间布局。
(三)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配套设施对接、互联、融合,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
1、加快建成和完善市域交通以及中心城区交通网络
一是加快推动呼南高速铁路、长邵城际轨道建设、加快完善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等,加快邵阳火车南站升级改造进度。二是加快完善中心城区形成“16横18纵”的方格状主干路骨架系统。
2、加快建成和完善连接所有县市区的快速通畅的交通网络
一是加快完善沪昆高速、衡邵高速、二广高速邵永段、娄新高速及其连接段的建设,推进银北、邵金、洞溆、新白、永乐五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二是加大对国道、省道的改造力度,强化中心城区、县城及各中心镇的交通联系,完善公路路网结构,形成“二环八射八线”的城乡快速交通网络。三是要将符合条件的县、乡、村道改造升级,逐步提高干线公路比例,形成以国省干道公路为主脉,县乡公路为支脉,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县域公路网络。四是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引导农村公路网络由行政辐射型向经济辐射型转变,打造快速安全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
3、加快编制城乡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实施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
一是完善主城区公交网络,开通主城区至主要乡镇及主要居民点的公交线路,鼓励各乡镇开通至主要村庄的公交线路,形成连接主要居民点、工业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区、客运车站等的快捷公交网络。二是要将建设好的农村招呼站真正投
入使用。
4、加快建立完善城乡水利工程、安全饮水工程
要着力建立较为完备的防洪保安体系、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稳定健康的农村水利发展体系、持续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规范高效的水务管理与服务体系,打造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一是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规范化管理,抓好乡镇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全部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中小河流和城区内河治理、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疏浚清淤渠道,强化城市和重点集镇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基本建成重要水利工程的水利信息采集系统、水利自动化调度系统和防办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加快木瓜山水库、城区、集镇等重点地区、重点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动9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使得主要水功能区水质和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四是推进重要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重点、以面上小型灌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设施节水工作。五是加快对城区邵水河、资江进行排涝、排污改造,建设排涝通畅、雨污分开和蓄水、引水相结合的城市水环境工程体系。
5、加快能源利用结构调整,保障城乡能源稳定、安全供给
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抓好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加快输变电、变电所、电网线路城网新建和线路整改等工程建设。加快实现中心城区以及县城天然气管道全覆盖,稳步发展农村户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积极示范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
6、加快无线宽带城市建设,建成宽带骨干网络系统
要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努力建成“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乡高速宽带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提速降费。争取到2020年,全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基本建成高速、泛在、安全、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城市网络光纤化改造、提高宽带网络普遍服务水平、推进无线网络建设、推动宽带业务应用创新,大力促进信息消费。规划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工程,建设邵阳公共信息数据库。
(四)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均衡发展
国家要发展,首先要发展教育,邵阳要发展,首先也要发展教育,要集中一切资源把邵阳的教育打造成一张城市名片。一是要在着力抓好教育品牌创塑。各级教育系统在加强名师名校招引、品牌学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工作的进程中,要通过加快城乡公办幼儿园、教育集团和教学联盟体平台建设、加大城乡教师交流研训、强势推进新城教育组团等手段,不断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加优异的教育环境。二是要努力兴办更高质量的优质教育,更高品质的公平教育,更高层次的创新教育,更高标准的智慧教育,更高水平的活力教育等“五大教育”,全力打造“学在邵阳”教育品牌,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三是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地区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学校硬件配套设施和教师队伍水平。
2、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城乡就业服务均等化发展
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增强服务能力,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一是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要加快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市、县、镇三级实体市场同运营,市、县(市、区)、镇(乡、街道)、村(居)四级网络市场公共服务的局面。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建设,支持并规范发展各类职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二是要健全平等就业服务制度。建立覆盖各类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完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录用备案制度和就业登记制度,逐步建立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机制,建立健全跨省区劳务合作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三是要健全技能培训平台。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推进劳务品牌建设,促进培训与创业、就业的良性互动。
3、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农村医疗卫生发展
一是要加强领导,利用政府资源推动农村饮用水保护工程、生活污水整治工程、生活垃圾整治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着力改善农村环境。二是加大力度,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卫生院及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每年选派若干批乡镇、村的医务人员到中心城区的大医院、医疗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临床实习、进修,不断提高乡镇、村卫生室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要定期选派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到乡镇、村卫生室开展较长时间的医疗支援。
4、加强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发展
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尽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快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并轨速度,加快缩小城乡养老保障上的差距。二是要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三是要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四是要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差距,完善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五是要进一步健全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医疗救助等专项制度为配套,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同时注意多元化筹集资金,公开透明管理,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
(五)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发展
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生态宜居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农村环境建设在城乡生态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生态格局。古镇古村、古迹古韵、田园风光、秀美山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必须加强乡村环境治理与保护,切实改善城乡生态人居环境。
1、健全环保制度
从二元割裂走向一体融合,打破行政区划和层级障碍,注重横向衔接和有机联系,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等“多规合一”,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筑生态边界与秩序,山水林田湖路草综合治理,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育的城乡生态结构。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全市环境保护功能分区,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四大功能区,确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实行城乡一体的环境刚性保护。
2、加强环境治理
深入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彻底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实现重点村、特色村全覆盖。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规模畜禽场综合治理。建立农村垃圾收转运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提高镇、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强农村山体修复,推进完善园林绿化建设加强由自然森林带、景区森林带、经济果林带、观赏植物带等组成的农村森林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造林、林木抚育等生态工程建设,逐步控制、关停石材开采和加工企业。加强农村公路两旁、街道两旁、河流两旁,以及水库周边、湖泊周边的绿化建设,配套完善各类公园、园林绿地的绿化建设。加强农村废弃物污染防治,构建城乡一体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和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强化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的规范运行管理,严防中心城区、新城区的工业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电子垃圾及其他生活垃圾无序流向农村。加快农业水源污染处理系统建设,加强农村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减少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3、推进生态建设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严格保护市国土部门确定的88.2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划定为永久耕地,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确保农业各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高效利用。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加强对生态补偿资金安排、使用的考核,提升生态补偿资金利用成效。加强水生态体系强制性保护,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河流源头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保护区的保护,实施水库、湖泊、河流等水生态体系的强制性保护,完成保护区截污、清理、拆除、搬迁、生态修复和界碑、路标、航标设立工作。开展农村分散式供水以及地下水水源的监测工作,将其纳入常规管理。建立上下游水质联动监测体系、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和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机制。
4、美化人居环境
推进小城镇环境改善,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的美丽乡村。探索以产业为支撑、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小镇建设模式,建设景观优美、出行便捷、服务完善、居住舒适、邻里融洽的宜居环境。
邵阳市统计局汤艳丽、苏利亚、范跃东、胡鹏、李杰、易园菊
《邵阳市统计》第45期,2018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