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创网:26日,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爆网络。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在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11月26日)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
报道还表示,露露和娜娜在胚胎形成时经过基因剪刀CRISPR/Cas9对其生殖细胞核中一个基因(CCR5)进行了编辑修改,这使得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世界首例),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消息发出后,全网立马引发了“基因编辑婴儿”的热议。
基因编辑,究竟是怎样一门科学技术
基因编辑神器CRISPR
我们知道人类的遗传信息都是存储在DNA中,而DNA是由ATCG四种核苷酸来编码遗传信息。人类的基因组里一共有30亿个碱基,30亿个核苷酸,可以编码两万五千个基因,而每一个基因都编码一种蛋白质。
蛋白质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它不仅组成了我们的身体,也决定了我们如何运动和思考。因此,基因上的差别会造成我们每个人的差异。而一旦这些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导致一些遗传疾病。
但如果我们能想办法将突变的那个碱基纠正的话,就意味着可以治疗这种疾病。所以,科学家一直对基因编辑技术非常着迷,只是苦于长时间无法突破。
突破的难度在哪呢?打个比方,如果我们要把这30亿条的遗传信息印在书上的话,那么需要印一千本书,每本一千页,每一页上有三千个字母。更要命的是,这一千本书还必须得装在一个只有千分之一毫米的细胞核里面。大家试想一下,从这些基因里找出有突变的那个碱基,就好比是在一千本《射雕英雄传》里找到一个错字。
但是科学家的创造力是无穷的。2012年,基因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三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叫CRISPR。这一技术自诞生起,就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
它的组成很有意思,是由紫色的蛋白质以及中间的蓝色核酸所组成。这个蛋白质是一个神奇的分子机器,它可以在基因组上滑行,找到它要切割的序列。更为神奇的是,它中间的核酸序列是可以编程的。也就是说,可以在整个基因组上靶向某个基因,然后进行切割、替换,从而实现基因编辑。
多个国家明令禁止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
目前,许多国家明令禁止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基因编辑工具只能用于非生殖的成年细胞。在一些国家,用人类胚胎做实验是犯罪行为。
2014年,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审查了全球有关转基因的立法和实践。报告显示,在接受审查的39个国家中,有29个国家禁止对人类生殖基因进行编辑。在25个国家,这项禁令具有法律约束力。
如在加拿大,根据2004年的《人类辅助生殖法》,违法编辑人类基因组将面临最高10年的监禁。
澳大利亚则是世界上对基因编辑研究调控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根据澳大利亚禁止克隆人法案(2002),改变胚胎细胞的基因组是违法行为,违者有可能面临15年的监禁。
在美国,法律虽然没有明确对该项活动进行处罚,但也禁止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审查“有意创造或修改人类胚胎以包含可遗传基因修饰的研究”。
上述研究报告称,在剩下的4国中(中国、印度、日本和爱尔兰),禁令是存在的,但背后不一定有法律执行机制。
由此可见对于基因编辑,世界各国生物及医学界的谨慎态度。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IBC)曾警告称:一旦人类基因组的编辑应用于生殖系后,从而引入遗传修饰,而这种修饰可能会传给后代。
对于发生在中国的“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微博网友的一条评论,同样十分引人深思——
基因编辑婴儿的制造者贺建奎,究竟是何许人也?
那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手策划出“基因编辑婴儿”的贺建奎,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履历光鲜的学霸
“他就是马斯克啊”,一位曾与其共事过的业内人士对媒体记者评价,“如果用三个词那就是:聪明、疯狂、天才,太适合他了”,上述人士补充到。
在他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之前,普通大众对于这个名字是相当陌生的,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其在基因测序界有很大名气,“业界都知道他”。
公开资料显示,贺建奎于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美国莱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师从Michael Deem教授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2011-2012期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就读博士后,期间师从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斯蒂芬·奎克教授,从事基因测序研究。毫无疑问,贺建奎首先是个学霸无疑。
其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实验室用物理,统计和信息学的交叉技术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研究集中于免疫组库测序,个体化医疗,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此前报道称他“仅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在美国名校博士到博士后的历程,年仅28岁就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可见,在事业上,贺建奎同样一路顺风顺水。
但事实上,贺建奎的身份,并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这么简单。他同时还是一位企业家,而所做的产品便是他博文中多次提到的第三代测序仪。
“基因商人”贺建奎
工商资料显示,贺建奎目前在8家基因相关公司参股或任高管,主要包括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因合生物”)及其几个子公司、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海基因”),深圳市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瀚海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综合此前报道和知情人士消息,大致可确定因合生物与瀚海基因为其主要的企业。
4月19日,瀚海基因宣布完成2.18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同晟资本领投,希夷资产等五家机构参与跟投。本次为瀚海基因的第四轮融资,将重点用于建设全亚洲第一条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生产线。
图片来源丨天眼查
作为一名“基因商人”,此次“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贺建奎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宣传。
一名曾和贺建奎合作的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他就是马斯克。”
马斯克是个营销狂人,而这次消息的宣布时机也是耐人寻味。选在了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向美联社独家透露,贺建奎成功把自己推进了次日舆论的聚光灯下,各大媒体迅速跟进,社交网络舆论沸腾。
122位科学家发联合声明:强烈谴责“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
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基因科学是一门比较高深技术。对于基因编辑婴儿这件“新生事物”,很难有非常客观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内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事件发生后,多达122位科学家在新浪微博“知识分子”账号上发布联合声明,对“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强烈谴责。
这条联合声明称,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
国家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联合声明全文如下:
这份由122名科学家联名发布的谴责,足以让普通人意识到,“基因编辑婴儿”这件事,究竟有多么可怕和值得警惕。
三问疑点重重的“基因编辑婴儿”
由于该事件昨日已经爆出,便刷屏网络,但是很多事实截至发稿前,都还并未真正确认是否属实。在这个阶段,我们或许应该本着对生命敬畏、对科学敬畏、对人类未来敬畏之心,审慎看待这一事件。
疑问1:项目是否通过医学伦理报备?
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刷爆网络,新浪微博热搜显示此话题热度为“沸”:
网友的一大质疑在于,基因编辑婴儿这项“黑科技”明显已经违背了伦理,它真的能够通过伦理审查吗?
有媒体通过多方渠道,获取了一份疑似由贺建奎申请、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通过审查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其上显示,贺建奎在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申请了CCR5基因编辑科研项目。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申请书显示,该试验始于2017年3月,截止到2019年3月,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孕期全方位检测可以获得具有CCR5基因编辑的个体,使婴儿从植入母亲子宫之前就获得了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申请书还显示,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给出了审批意见:符合伦理规范,同意开展。落款时间为2017年3月7日,签名者有黄华锋、褚振忠等7人。
然而,上个月刚刚从该医院离职的医务部主任秦苏骥对媒体表示,根据申请书显示的时间,其当时还在医院任职,同时他也是伦理委员会成员,但是他并没有印象,医院开过这个会议。作为伦理委员会成员,他的签名没有在申请书上。
他还介绍,特地去找了有签名的前同事了解情况,他们表示并没有签过这张申请书,也没有印象召开过有关这个项目的会议,签名可能是伪造。
疑问2:基因编辑“造人”,技术是否安全?
媒体报道称,此次基因编辑婴儿手术,采用的是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它对CCR5 基因进行修改。而CCR5 基因正是HIV 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
通俗解释就是,把这一可能致病的基因加以剥离,从而让人体对HIV病毒免疫。
但是,据专家介绍,被称为“基因魔剪”的CRISPR-Cas9技术并不精准,脱靶率较高。
这就意味着,技术同时可能会对其他DNA带来影响,进而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等到问题真正出现时,往往为时已晚。
更可怕的是,这种影响还会借由结婚生子,继续传给后代。
有专家称,虽然研究者一定会努力防止脱靶的出现,但是目前的技术毕竟是有限度的,对人类胚胎进行操作,风险还是太大了。
还有评论称,如果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没有达到100%的准确性,那么就不能用于临床“造人”。
疑问3:即使技术过关,伦理能否接受?
很多网友说,即使基因技术成熟、“造人”真的成为可能,也不会支持这种违背伦理、不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技术。
据了解,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学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实际上,即使是在基因编辑研究相对开放的英国,目前虽允许人体胚胎的基因研究,但法律仍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更不准诞生基因编辑儿。
对此,你怎么看?
注:本文素材综合整理自中新网、新华网、人民网、封面新闻、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界面新闻、澎湃新闻、虎嗅、冰川思享号等多方网络素材,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