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中首次将“全域旅游”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由此进入国家战略体系。全域旅游的提出迎合大众旅游的时代趋势,是促进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全域旅游的视角看待城市与旅游的关系,找到二者融合的契合点,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全域旅游的核心是对区域内的所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进而形成全区域资源大开发的格局,强调旅游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达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要求着眼于市场要素的配置,有的放矢,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满足体验需求;除此外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旅游形式逐渐多样化,旅游需求逐渐个性化。城市旅游作为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城市内自然景观和人文以及服务为主要吸引物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不应该仅立足于本地居民的日常休闲生活需要,还应该把外来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因素考虑进去,注重他们的体验感受,挖掘外地客源市场,扩大受众群体。
城市公园尤其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的城市公园应贯彻全域旅游要求,坚持主客共享理念,从旅游的体验属性出发,根据体验经济与服务剧场理论,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化提升。体验经济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更加注重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的获得,看重感官体验,寻求个性化服务和探险刺激性项目。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更加注重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尤其是外来游客,其感受会影响到他们对整个城市的旅游体验感受,影响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此外通过利用服务剧场理论来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提高公园旅游的体验好感度。借鉴该理论中的演员、观众、前台、后台、幕后工作人员、剧本、道具等重要要素,相对应旅游中的服务人员、顾客、服务场所、服务支持设施、后台工作人员、服务设计、员工着装及其他装饰等。应该重视城市公园的服务人员服务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完善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其供给能力;加强“后台”管理,有效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围绕游客体验需求开发相应的产品,注重创新;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采取差异化战略。下面以昆明市莲花池公园为例:
莲花池位于昆明市区北部、圆通山西北面,商山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园内有安阜新韵、五华聚秀、妆楼倒影、商山梦痕、龙池跃金、冷泉印月等“龙池八景”。建于唐代,清初吴三桂在此为宠妾陈圆圆修建安阜园,后在1681年由于清军围攻昆明而被毁于战火;2008年,五华区人民政府重建莲花池公园。公园整体风格大多为“集景式”园林,结合莲花池与陈圆圆有关的历史典故,运用“题景”手法来造景。整个景区以开敞的景观环境为主,沿湖分散设置临水景观建筑。其中,湖中心的八角莲花阁为全园的主题建筑及标志性建筑。从目前入园群体情况来看,在客源上以当地居民为多,目的上也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康体休闲。以园内的基础服务设施以及景区导览图为参照物,可以明显看出目前莲花池公园是以服务周围社区居民为主,园内还设计了健康步道,倡导环保步行以锻炼身体、修身养性。对于园内极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受欢迎程度不高,活动内容单调,缺乏文化氛围的营造。但是由于这些人文景观如安阜园和江南园林式的建筑风格等具有较高的观赏游览和考察价值,所以景区的开发潜力很大。因此,莲花池公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游园体验化感受,提高公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地旅游。
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莲花池虽历经战火导致园内大多数旧迹都被毁坏,但是可以借助于传统的形式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这样既可以使设计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设计具有现代感。以安阜园为例,虽然按照相关记载资料重新修建了该园,最大程度上进行仿真设计,但是由于无其他配套的参观体验、感受浓厚历史文化的娱乐项目,导致该园实际利用价值并不高。因此,应在安阜园周围开展多种亲自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例如实景演出、文物展示等,能够让游客亲眼“看到”当年吴三桂与陈圆圆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而感受历史文化。
二、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景区的软硬件能力。在硬件方面,提高景区导览图的辨识度,完善对景区内各个景点的介绍,利用导游图、导游图册等纸质版工具来传播景区信息,不断完善景区内外交通网络系统,提高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行业的供给能力;在软件方面,相应的服务人员如导游员、解说员、旅游咨询与服务人员等也应该纳入景区的标准配置系统。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为抵达景区的游客提供充分的信息,引导其进行旅游活动。除此外,景区内的服务设施应该与景区整体风格相协调,以小见大,对于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垃圾桶、标示牌等应与景区环境保持一致,统一风格、材质等。
三、精心设计创意步道,加入现代流行文创元素。从总体出发合理进行植物景观、地面铺装以及步道两旁小景致的设计,从色彩、形状、材料等方面进行创新,在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给予不同的体验感受,注意色彩、形式的搭配;多选用曲线型线路如 C型、S型、Z字型等,通过空间的“开与合”、“屏蔽与渗透”等关系变化,在宏观上展现景观序列的节奏变化,营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氛围;以景区所在的当地文化为依托,着眼于大众旅游偏好,加入现代科技元素和流行元素,契合大众旅游需求,使文创产品兼具审美性和实用性。通过趣味性、融知识性的文创产品,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四、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塑造景区良好旅游形象。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进而全面地满足游客全方位的体验需求;提高相关服务人员的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不定时地进行与旅游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实践操作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设计鲜明口号、加强宣传力度、形成优势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以独特性站稳当地旅游市场。从景区服务、设施、环境等方面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感受,从而塑造景区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
五、因地制宜进行开发,正确处理与保护的关系。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应该正确对待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坚持长远利益,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既不破坏原有环境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开发,既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又不对景区原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与景区周围的现代化设施保持和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遵循公平、持续和共同发展的原则,注重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时间的影响,侧重健康有效开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促进景区旅游的长久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