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意识到“价值即能量”的
第一幕、换脑
2013年10月,我开始了一段在家赋闲的日子。为消磨时光,便将以前曾经利用零散时间读过的何正斌先生所著的《经济学三百年》重新找出来再阅读。以前装满脑子的产品设计、经营管理,渐渐地被“价值”、“价格”、“货币”、“市场”、“调节”、“有形无形的手”等经济学概念挤出了脑瓜。不久,在网上偶尔发现张五常先生在新浪网上的博客,便又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张老先生后来的《经济学解释》其实就是以这些博文为基础编辑而成的),感觉有些观点还颇有新意,也扩大了我在经济学上视野。
第二幕、顿悟
就在这年冬日的一个正午,我躺坐在阳台的藤椅里,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闭目静思。渐渐地,有三种农民耕地的场景进入了我的脑海。
场景一:两个农民在前拉犁,一个农民在后扶犁;
场景二:一头牛在前拉犁,一个农民在后扶犁;
场景三:一个农民坐在拖拉机上操纵机器耕地。
学过物理的我意识到,这三种场景下,耕完一块地,所做的功应该是相同的,都是在相同的路程中,克服相同的泥土阻力,因而做了相同的功,而这三种场景,对最终从这块土地获得收成所贡献的劳动价值应该是相近的(为什么不是相等?且待下回分解)。在英文中,做功为WORK,而WORK与LABOR(劳动)是同义词。分析一下这三个场景:
场景一:有三个农民在做功,即有三个农民在劳动;
场景二:有一头牛和一个农民在做功,但只有一个农民在劳动;
场景三:有一个农民和拖拉机在做功,也只有一位坐在拖拉机上的农民在劳动,而其所做的功几乎可以被忽略。
(这三个场景的分析,后来被我写进了拙作《经济学能量观》中)
第三幕、收获
一、在经济活动中,不光是人的劳动应该被纳入价值计算,牛(生物)的、机械的、甚至是自然的劳动也应该被纳入价值计算(这是广义的劳动价值论)。用计量劳动活动中所做的功来替代马克思建议的用社会无差别化的平均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价值的方法,应该更科学、更准确、更适用(虽然两个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
二、做功需要消耗能量,而计量在某个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总能量则更为方便和简捷;
三、因而我意识到:“价值即能量”,价值的计量单位应该与能量的计量单位相同,即焦耳。而作为劳动价值载体的产品价值的计量单位自然也应该是焦耳。
第四幕、闲话
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传说牛顿躺在苹果树下,被一下落的苹果砸中,因而顿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对此,学术界有人相信,也有人认为纯粹是臆造。经过发生在我自己身上这个事件,我现在比较倾向于相信关于牛顿的这个传说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