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论文)
深入开展现代易学研究
何中良
导读
一、现代易学研究方向
二、现代易学基本内容
三、现代易学研究成果
1、中国历史七步曲
2、三皇五帝十支歌
3、中国古代历法体系
4、古代二十八宿对应年代表
5、宇宙天体年龄计算公式
6、 太极图定律
7、 无极图定律
8、 时间作用力定律
9、 宇宙结构关系式
10、 宇宙全息关系式
四、深入开展现代易学研究
(1)、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易学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2)、易学是中国科学的源头,易学是世界科学的源头。
(3)、对于西方科学来说,古代易学是前科学,现代易学是超科学。
一、现代易学研究方向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支柱,易学是东方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易经》是科学的经典”。
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认为,“《易经》是纯而又纯的科学精华”。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谈到世界人类唯一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四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地方。”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为“中国的基本理论是易经阴阳”。
易学是研究阴阳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首先要把易学历史过程搞清楚。
《现代易学原理》发现,易学起源于盘古时代。
盘古时代(公元前9957年~公元前5354年)提出了阴阳五行概念,建立了天干地支系统,制定了盘古历法,创造了盘古文化,产生了《盘古易学》。
伏羲时代(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4094年),发明了阴阳符号,建立了伏羲八卦和六十四卦系统,制定了伏羲历法,创造了伏羲文化,产生了《伏羲易学》。
神农时代(公元前4094年~公元前3574年),继承和改造了伏羲历法,建立了神农八卦和六十四卦系统,制定了神农历法,创造了神农文化,产生了《神农易学》。
黄帝时代(公元前3574年~公元前3474年),继承、改造、调整了伏羲历法和神农历法,建立了了黄帝八卦和六十四卦系统,制定了黄帝历法,创造了黄帝文化,产生了《黄帝易学》。
夏代(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继承了伏羲易学,形成了“连山易”《夏易》。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继承了黄帝易学,形成了“归藏易”《殷易》。
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对伏羲易学、神农易学、黄帝易学进行了改造和调整,形成了“文王易学”《周易》。
伏羲八卦主要描述太阳天象运行规律,又称为伏羲先天八卦;
神农八卦主要描述月亮天象运行规律,又称为神农后天八卦;
黄帝八卦主要描述地球气象变化规律,又称为黄帝中天八卦。
文王把伏羲八卦和神农八卦合并起来,又称为文王先天八卦;文王先天八卦主要描述日月天象运行规律。
文王把黄帝八卦改造为文王八卦,又称为文王后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除了描述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之外,更主要的是描述男女老少的社会规律。
汉朝(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对周易进行了继承和改造,《京房易传》建立了八宫六十四卦系统,焦氏《易林》建立了易林六十四卦系统,诸葛亮《奇门遁甲》建立了《奇门遁甲》动态系统,形成了“汉代易学”《汉易》。
唐朝(618 ~ 907年),李淳风建立了“年月日”三柱系统,徐子平《渊海子平》建立了“年月日时”四柱系统,形成了“唐代易学”《唐易》。
宋朝(960 ~ 1279年),邵雍《皇极经世》倡导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和后天六十四卦,朱熹《周易本义》建立了太极图书系统,形成了“宋代易学”《宋易》;
元朝、明朝、清朝(1279~1911年),易学继续发展,一方面在民间大力开展易学应用,一方面在理论界进行考古求证,形成了《元易》、《明易》、《清易》。
现代易学研究,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象数易学、义理易学”各领风骚,“古代易、现代易、医学易、哲学易、科学易”齐头并进。
现代易学研究正在朝着“中国易学——亚洲易学——世界易学”方向挺进!
简单说来,中国易学发展过程是:
盘古易——伏羲易——神农易——黄帝易——夏易——殷易——周易——汉易——唐易——宋易——明易——清易——现代易。
现代易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科学易”和“易科学”。
科学易——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易学、改造易学、发展易学,建立现代易学体系。
易科学——运用“易学原理”进行科学研究,发现新问题、新定律和新方法。
《易脑——中国人的第三脑》是现代易学研究的第一次大胆尝试。
《现代易学原理》是现代易学研究的第二次大胆尝试。
古代易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一般只能进行定性研究。
现代易学属于理论科学,可以进行理论计算和实测检验。
二、现代易学基本内容
易学研究对象是什么?易学研究范围是什么?易学研究方法是什么?易学基本结构是什么?易学基本原理是什么?易学基本定律是什么?易学基本法则是什么?《现代易学原理》一书对此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易学包括天道、地道、人道。易学研究对象是天、地、人。
天道就是天体科学,地道就是地球科学。天道和地道就是自然科学,人道就是社会科学。
因此,易学研究范围是自然和社会,易学是研究自然和社会的综合科学。
现代易学基本结构包括三大系统——天干地支系统、太极卦爻系统、太极图象系统;
现代易学基本原理包括五大原理——阴阳原理、五行原理、太极原理、无极原理、道法自然原理;
现代易学基本定律包括六大定律——太极图定律、无极图定律、时间作用力定律、宇宙结构关系式、宇宙全息关系式、天体年龄计算公式;
现代易学基本法则包括九大法则——虚拟化法则、图像化法则、数字化法则、符号化法则、信息化法则、周期性法则、循环链法则、全息化法则、动态化法则;
现代易学基本功能包括四大功能——科学咨询、科学策划、科学研究、科学管理。
《现代易学原理》对古代易学进行了继承、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现代易学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基本法则和基本功能,建立了现代易学体系。
现代易学体系方框图如下图10-7所示:
三、现代易学研究成果
易学是研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现代易学在时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十大研究成果:
1、 中国历史七步曲
中国文明从何时开始?是举世公认的历史难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文明起源问题,实质上是时间计量问题。
人们从什么时代开始进行时间计量?人们从什么时代开始制定历法?
盘古时代,人们在观测天象和气象的过程中,提高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建立了阴阳五行坐标系统,发明了天干地支计时系统,制定了盘古历法,开始了时间计量。
天干地支计时系统可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是中华民族发明的“中国时钟”,是中国古代历法的时间计量法宝,是现代易学三大基本系统之一。
《盘古历法》规定:历书时间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开始计算,“冬至”是历书时间的基准点和起始点。
问题在于:《盘古历法》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对应《西方历法》公历纪元是什么年月?
查阅许剑伟《寿星万年历》5.05可以知道:
《盘古历法》“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对应《公历》“公元前9957年3月3日0时(冬至)”。
《盘古历法》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公元前9957年3月3日0时冬至)是中国历书时间的起始点,是中国文明的起始点。从此,人类由史前时代进入自觉计时的文明时代。
因此,我们确定: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
《现代易学原理》发现,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是中国历史的基准线和分界线,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盘古开天”或“甲子开天”。
在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之前,称为史前时期;
在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之后,称为文明时期。
中国文明从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开始。
中国历史从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开始。
世界文明从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开始。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可以把中国历史分为七个时期:
①、史前时期(公元前800万年~公元前9957年),旧石器时代;
②、盘古时期(公元前9957年~公元前5354年),新石器时代;
③、上古时期(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2070年),三皇五帝时代;
④、中古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夏、商、周;
⑤、近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644年),秦、汉、唐、宋、元、明;
⑥、近代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清朝;
⑦、现代时期(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可以分为七个时期,我们称之为“中国历史七步曲”,敬请关注!
“中国历史七步曲”——就是中国文明的历史坐标,就是中国民族的历史框架。
2、三皇五帝十支歌
《现代易学原理》对三皇五帝时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有所发现。
三皇时代(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3474年)共计1880年:
伏羲时代(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4094年),小计1260年;
神农时代(公元前4094年~公元前3574年),小计520年;
黄帝时代(公元前3574年~公元前3474年),小计100年;
五帝时代(公元前3474年~公元前2070年),共计1404年:
少昊时代(公元前3474年~公元前3390年),小计84年;
九黎时代(公元前3390年~公元前2838年),小计552年;
颛顼时代(公元前2838年~公元前2760年),小计78年;
帝喾时代(公元前2760年~公元前2688年),小计72年;
三苗时代(公元前2688年~公元前2205年),小计483年
帝尧时代(公元前2205年~公元前2102年),小计103年;
帝舜时代(公元前2102年~公元前2070年),小计32年。
《现代易学原理》发现了五帝时代存在两个历史黑洞——九黎时代和三苗时代,重写了中国古代历史,恢复了五帝时代的本来面目。
三皇五帝时期实际上包括(伏羲、神农、黄帝、少昊、九黎、颛顼、帝喾、三苗、帝尧、帝舜)十个时代,共计3284年,我们称之为“三皇五帝十支歌”,敬请关注!
“三皇五帝十支歌”揭开了中华民族上古历史的新篇章。
3、中国古代历法体系
《现代易学原理》发现,盘古历法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公元前9957年3月3日0时)是中国历书时间的计算起始点,中国古代历法上元是甲子年(公元前9957年)盘古元年。
中国古代历法体系包括盘古历法、伏羲历法、神农历法和黄帝历法:
《盘古历法》以太阳回归年长度为依据,是中国第一部太阳历法,简称阳历;
《伏羲历法》以太阳回归年长度为依据,是中国第二部太阳历法,简称阳历;
《神农历法》以月亮朔望月长度为依据,是中国第一部太阴历法,简称阴历;
《黄帝历法》把伏羲历法和神农历法结合起来,是中国第一部阴阳历法,简称阴阳历。
《黄帝阴阳历》是中华民族的时钟和灯塔。自从黄帝时代以来,各朝各代都采用《黄帝阴阳历》,一直流传至今天,以《农历》方式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现代易学原理》确定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历元:
《盘古历》历元:甲子年(公元前9957年)盘古元年。(盘古建子)
《伏羲历》历元:甲寅年(公元前5347年)伏羲八年。(伏羲建子)
《神农历》历元:庚午年(公元前4071年)神农二十四年。(神农建丑)
《黄帝历》历元:辛卯年(公元前3570年)黄帝五年。(黄帝建寅)
为了普及历法知识,我专门撰写了《中国古代历法原理》一书,建立了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正在等待出版。
4、古代二十八宿对应年代表
我国古代对天象和气象进行了长期的科学观测,留下了大量的观测资料。
盘古时代在观测天象和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发现了四宿(星鸟、星火、星虚、星昴)与四时(春、夏、秋、冬)的关系,建立了四宿天象系统:
东方玄武(星虚),南方青龙(星火),
西方朱雀(星鸟),北方白虎(星昴)。
盘古时代天象:
北方星昴(白虎)(子宫)(冬至),
东方星虚(玄武)(卯宫)(春分),
南方星火(青龙)(午宫)(夏至),
西方星鸟(朱雀)(酉宫)(秋分)。
显然,《盘古历法》以太阳回归年长度为依据,是中国第一部《太阳历》,简称《阳历》。
伏羲时代在观测天象和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发现了二十四宿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建立了二十四宿天象系统:
北方玄武六宿:女、虚、危、室、奎、娄;
西方白虎六宿:胃、昂、毕、参、井、柳;
南方朱雀六宿:星、张、翼、轸、角、亢;
东方青龙六宿:氐、心、尾、箕、斗、牛。
伏羲时代天象:
北方室宿(玄武)(子宫)(冬至),
东方箕宿(青龙)(卯宫)(春分),
南方轸宿(朱雀)(午宫)(夏至),
西方参宿(白虎)(酉宫)(秋分)。
显然,《伏羲历法》以太阳回归年长度为依据,是中国第二部《太阳历》,简称《阳历》,
神农时代在观测天象和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发现了二十八宿与月亮《朔望月》运行周天的关系,建立了二十八宿天象系统:
神农时代二十八宿天象系统:
北方玄武七宿:牛、女、虚、危、室、壁、奎;
西方白虎七宿:娄、胃、昂、毕、觜、参、井;
南方朱雀七宿:鬼、柳、星、张、翼、轸、角;
东方青龙七宿:亢、氐、房、心、尾、箕、斗。
神龙时代天象:
北方危宿(玄武)(子宫)(冬至),
东方心宿(青龙)(卯宫)(春分),
南方张宿(朱雀)(午宫)(夏至),
西方毕宿(白虎)(酉宫)(秋分)。
显然,《神农历法》以月亮朔望月长度为依据,是中国第一部《太阴历》,简称《阴历》。
黄帝时代在观测天象和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完善了二十八宿天象系统: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张、星、翼、轸;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黄帝时代天象:
北方虚宿(玄武)(子宫)(冬至),
东方房宿(青龙)(卯宫)(春分),
南方张宿(朱雀)(午宫)(夏至),
西方昴宿(白虎)(酉宫)(秋分)。
显然,《黄帝历法》把《伏羲太阳历》和《神农太阴历》结合起来,是中国第一部《阴阳历法》,简称《阴阳历》,《黄帝阴阳历》建寅。
《黄帝阴阳历》是中华民族的时钟和灯塔。自从黄帝时代以来,各朝各代都采用《黄帝阴阳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汉历》、《唐历》、《宋历》、《元历》、《明历》、《清历》,一直流传至今天,以《农历》方式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现代易学原理》发现和给出了《古代二十八宿对应年代表》,对于确定中国古代历史年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5-3 古代二十八宿的对应年代表
(公元前10300年~公元2419年)
二十八宿 |
坐标位置 |
对应年代 (年) |
对应历史时代 (年) |
名称·宿度 |
|||
昴宿 11 |
正北、子宫、冬至 |
-10300~-9524 |
盘古时代(-9957~-5354) |
胃宿 14 |
正北、子宫、冬至 |
-9524~-8536 |
|
娄宿 12 |
正北、子宫、冬至 |
-8536~-7689 |
|
奎宿 16 |
正北、子宫、冬至 |
-7689~-6560 |
|
壁宿 9 |
正北、子宫、冬至 |
-6560~-5925 |
|
室宿 16 |
正北、子宫、冬至 |
-5925~-4796 |
伏羲时代(-5354~-4094) |
危宿 17 |
正北、子宫、冬至 |
-4796~-3596 |
神农时代(-4094~-3574) |
虚宿 10 |
正北、子宫、冬至 |
-3596~-2890 |
黄帝时代(-3574~-3474) 少昊时代(-3474~-3390) 九黎时代(-3390~-2838) |
女宿 12 |
正北、子宫、冬至 |
-2890~-2043 |
颛顼时代(-2838~-2760) 帝喾时代(-2760~-2688) 三苗时代(-2688~-2205) 帝尧(-2205~-2102) 帝舜(-2102~-2070) |
牛宿 8 |
正北、子宫、冬至 |
-2043~-1479 |
夏(-2070~-1600) |
斗宿 26.25 |
正北、子宫、冬至 |
-1479~+373 |
商(-1600~-1046) 周(-1046~-221) 汉(-206~+200) 三国(220~280) 两晋(265~420) |
箕宿 11 |
正北、子宫、冬至 |
373~1149 |
南北朝(420~581) 隋(581~618) 唐(618~907) 宋(960~1279) |
尾宿 18 |
正北、子宫、冬至 |
1149~2419 |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
说明:本表中二十八宿宿度参数采用东汉《四分历》参数,一周天365.25度,岁差=70.56年/古度,岁差周期=25772年。
5、宇宙天体年龄计算公式
易学包含天道、地道、人道。天道是研究宇宙的学问。
宇宙年龄有多大?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索,尚无满意答案。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对宇宙年龄只是猜测,自爱因斯坦宇宙论创立之后,人们试图通过理论方法计算宇宙年龄。
5.1 西方关于宇宙年龄的计算方法
在西方大爆炸宇宙理论中,宇宙年龄计算公式为:
(10-28)
其中,t0——宇宙从大爆炸开始至现在的时间,即宇宙年龄(年),
H0——哈勃常数, ( H0 = 1.62×10-18/ 秒 )。
我们将H0代入(1)式,可以得到t0 = 1.95×1010年 = 195亿年。
因此,西方大爆炸宇宙理论认为,宇宙年龄为195亿年。
对于大爆炸宇宙理论的结论,世界上许多人都表示怀疑。浩翰宇宙,无边无际,从始至今不可能只有195亿年,宇宙年龄应该更长,世界上有人主张宇宙年龄在万亿年以上。
5.2 宇宙天体年龄计算公式
《现代易学原理》根据太极图宇宙模型,提出了宇宙天体年龄计算公式:
(10-29)
其中,T——宇宙天体年龄,(年),
V——天体运动轨道速度,(千米 / 秒),
Z0——宇宙天体年龄常数, Z0 = 1.669×108 年·秒/千米 。
宇宙天体年龄计算公式表明,宇宙天体年龄与天体运动轨道速度成正比。
《现代易学原理》根据天体年龄计算公式,给出了太阳系天体年龄时间表:
太阳年龄 367亿年
水星年龄 79.94亿年
金星年龄 59.25亿年
地球年龄 49.74亿年
火星年龄 40.28亿年
木星年龄 21.79亿年
土星年龄 16.10亿年
天王星年龄 11.35亿年
海王星年龄 9.06亿年
太阳系天体年龄时间表分别给出了太阳系每个天体的年龄,这是哈勃公式做不到的。西方学者认为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月球等的年龄都是一样的,显然是不妥的。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每个天体都有自己的年龄,宇宙天体不可能同时产生、也不可能同时消灭。太阳系天体的时间分布规律与空间分布规律是相同的。
5.3 太极宇宙年龄50万亿年
《现代易学原理》把宇宙分为无极宇宙与太极宇宙;无极宇宙是无限的,太极宇宙是有限的;无极宇宙包含太极宇宙,太极宇宙存在于无极宇宙之中;无极宇宙是唯一的,只有一个宇宙;太极宇宙是众多的,可以有许多太极宇宙,太极宇宙是无极宇宙的组成部分。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太极宇宙年龄50万亿年。
如何检验“太极宇宙年龄50万亿年”的正确性呢?可以采用狄拉克大数假说来检验。
公元1937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大数假说,他比较了两个不带量纲的量值:基本作用力(在此为引力与电磁力)的比例与宇宙年龄的尺度, 发现两者皆落在约1040范围之内。
狄拉克大数假说:从数值上讲,引力常数反比于宇宙的年龄 ,
其中G为引力常数,t为宇宙年龄。
引力常数G=6.67×10-11m3kg-1s-2=6.67×10-11Nm2kg-2=6.67×10-17Nm2g-2
我们取数值G=6.67×10-17;
太极宇宙年龄t=50万亿年=5×1013年=5×1013×3.16×107=15×1020秒,
我们取数值t=15×1020,则1/t=6.67×10-18;
代入上式,6.67×10-17 ∝ 6.67×10-18 ;
由此可见, 成立。
因此,从数值上来讲,引力常数反比于太极宇宙的年龄,狄拉克大数假说是成立的。
太极宇宙年龄50万亿年,与狄拉克大数假说相吻合,一方面证明狄拉克大数假说是成立的,另一方面证明太极宇宙年龄50万亿年是可信的,宇宙天体年龄计算公式是正确的。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西方大爆炸宇宙理论认为宇宙年龄195亿年,天文学理论认为宇宙年龄137亿年,都是太极宇宙,都是无极宇宙的组成部分。无极宇宙年龄是无限的,西方宇宙年龄数值太小了,与宇宙无限性不符合。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西方大爆炸宇宙理论只是一种假说,受科学水平支配;天文学宇宙理论只是一种观测,受科技水平支配。随着科学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西方宇宙年龄数值会逐渐变大,最后必然与宇宙无限性符合。
6、太极图定律
传统易学使用简单的数值计算方法,很难如实解决复杂问题。我们应当把函数概念和函数计算引入易学,把数学分析引入易学,有利于现代易学研究。
太极图是古代天象观测的产物,我们依据《周髀算经》关于日影长度的观测记录,可以作出古代太极图。
然而,古代太极图不规范,无法进行精确计算。我们必须虚拟一个理想太极图作为标准,从中寻找理想太极图的数学规律。
理想太极图和无极图如下所示:
理想太极图有两种状态:
理想太极图(1)处于水平状态,水平理想太极曲线可以用余弦函数描述:
ρ= Rcosφ (10-1)
理想太极图(2)处于垂直状态,垂直理想太极曲线可以用正弦函数描述:
ρ= Rsinφ (10-2)
太极图定律:理想太极曲线方程可以用余弦函数或正弦函数来描述。
太极图定律表明,我们把太极曲线与余弦曲线或正弦曲线联系起来,把函数概念引入易学领域,对于现代易学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数学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太极图定律表明,我们能够把易学与现代数学联系起来,把易学与现代物理学联系起来,因此,太极图和太极图定律是易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桥梁和通道。
7、 无极图定律
在传统易学中,人们已经认识到无极图象呈现一个大圆圈,也就是说,无极图象是圆曲线。
无极曲线(圆曲线)方程式如下所示:
A=RcosΦ+j RsinΦ (10-3)
无极图定律:无极曲线方程可以用复数来描述。
无极图定律表明:无极曲线是复变函数曲线,因此,复变函数曲线可以称为无极曲线,复变函数可以称为无极曲线函数。
无极图定律表明:无极曲线由太极曲线x=RcosΦ和y=RsinΦ两部分组成,无极图可以分解为水平理想太极图(1)和垂直理想太极图(2)。因此,无极图象包含太极图象,太极图象是无极图象的组成部分。
推论一
由(10-3)可以得到 A= RejΦ (10-4)
(10-4)式是指数函数表述式,无极曲线也可以用指数函数来描述,我们称之为广义无极图定律。
指数函数能够描述生态系统和生命规律,因此,广义无极图定律也能够描述生态系统和生命规律。
推论二
由(10-4)式可得 ejΦ = R/A
若令 P = jφ ,N = R/A ,可得 eP = N;
则有 P = lnN (10-5)
(10-5)式是对数函数表达式,无极曲线也可以用对数函数来描述,我们称之为广义无极图定律。
对数函数能够描述信息系统和信息变化规律,因此,广义无极图定律也能够描述信息系统和信息变化规律。
结论
无极图定律表明,我们把无极曲线与复数曲线联系起来,把无极曲线与复变函数曲线联系起来。
广义无极图定律表明,我们把无极曲线与指数函数曲线联系起来,把无极曲线与对数函数曲线联系起来。
无极图定律把无极曲线与三角函数、复变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联系起来,奠定了现代易学的数学基础,提高了易学的现代数学水平,对于现代易学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数学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无极图定律表明,我们能够把易学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联系起来,我们能够把易学与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量子力学、超弦理论联系起来,奠定了现代易学的科学基础。
无极图定律表明,我们能够把易学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联系起来,把易学与现代科学联系起来,因此,无极图和无极图定律是易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桥梁和通道。
8、 时间作用力定律
易学是研究时间和空间的学问。
易学认为,天干代表空间,地支代表时间,天干相互作用代表空间相互作用,地支相互作用代表时间相互作用。因此,在太极系统中,存在空间相互作用和时间相互作用。
8.1 空间作用力定律
公元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10-6)
其中,F——万有引力(牛顿),
G——万有引力常数,(G=6.674×10-11牛顿·米2·千克-2),
M1、M2——质点1和质点2的质量(千克),
R——质点1和质点2之间的距离(米),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个质点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万有引力与两质点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质点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特点:
其一,牛顿万有引力只与质量和距离有关;
其二,牛顿万有引力与时间无关。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缺陷:
其一,牛顿万有引力只与距离有关,无论距离多远,作用随时都有,说明牛顿引力存在瞬时作用;
其二,牛顿万有引力与时间无关,说明牛顿引力是静止的、恒定的。
爱因斯坦把空间距离称为空间间隔,牛顿引力的突出特点是:牛顿引力与空间间隔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我们把牛顿引力称为空间相互作用,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称为空间作用力定律,把万有引力常数称为空间作用力常数。
空间作用力定律认为,宇宙中两个质点之间存在空间作用力,空间作用力与两质点之间的空间间隔的平方成反比,与两质点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空间作用力定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同之处是,空间作用力定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公式基本相同。
空间作用力定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之处是,空间作用力定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观点不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强调物质相互作用,空间作用力定律强调空间相互作用。
8.2 时间作用力定律
现代易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描述物质运动的两个基本参数,宇宙中存在空间相互作用和时间相互作用,存在空间作用力和时间作用力。
为了克服牛顿引力的缺陷,我们提出了时间作用力定律:
(10-8)
其中,Ft——时间作用力(牛顿),
H——时间作用力常数,(H=7.41×10-28牛顿·秒2·千克-2),
M1、M2——质点1和质点2的质量(千克),
t ——质点1和质点2之间的时间间隔(秒)。
时间作用力定律认为,宇宙中两个质点之间存在时间作用力,时间作用力与两质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平方成反比,与两质点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空间作用力定律认为,宇宙中两个质点之间存在空间作用力,空间作用力与两个质点之间的空间间隔的平方成反比,宇宙中存在瞬时作用;
时间作用力定律认为,宇宙中两个质点之间存在时间作用力,时间作用力与两个质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平方成反比,宇宙中存在超距作用;
只有把空间作用力定律和时间作用力定律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解决引力问题,消除瞬时作用和超距作用的不良影响。
8.3 引力场具有二象性
现代易学认为,引力场具有二象性——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引力场的空间特性可以用空间作用力定律来描述,引力场的时间特性可以用时间作用力定律来描述。
空间作用力可以称为空间引力,时间作用力可以称为时间引力。空间引力和时间引力统一在引力场中。
空间作用力(空间引力)的突出特点是,空间作用力与空间间隔的平方成反比。
时间作用力(时间引力)的突出特点是:时间作用力与时间间隔的平方成反比。
请注意,空间作用力定律在地球上物体之间应用起来,计算方便;时间作用力定律在宇宙天体之间应用起来,计算方便。
8.4 五种基本相互作用
西方科学认为,宇宙中存在四种基本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或者说,宇宙中存在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宇宙中存在五种基本作用:空间相互作用、时间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或者说,宇宙中存在五种基本力——空间引力、时间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五种基本相互作用正好与五行相互作用一一对应。
《易脑——中国人的第三脑》给出了五种基本力的计算公式:
空间引力Fr
(14-1)
时间引力Ft
(14-2)
电磁力Fe
强力Fsr
弱力Fn t
我们提出强力和弱力计算公式之后,是否适用呢,必须通过实际计算来检验。
氢原子核是化学元素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原子核。我们计算氢原子核内的引力和强力(核力)。
氢原子核内的中子与质子之间的引力为 5.801472962 × 10-17 牛顿,
氢原子核内的强力为 8.37735 × 1013 牛顿
氢原子核内的强力与引力的比值为 Fs / Fr = 1.444 × 1030
可见,在氢原子核内强力是引力的1030倍,强力远远大于引力,与科学界的估算值相符合。
弱力在中子发生β衰变时显现出来。中子发生β衰变时,中子衰变为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
由计算可知,中子发生β衰变时,
中子内质子和电子之间的引力为 5.0841 × 10-20 牛顿 ,
中子内的弱力为 2.48 X 1012 牛顿 ,
中子内的电磁力为 2.2657 × 1020 牛顿 ,
在中子发生β衰变时,弱力是引力的1031倍,弱力远远大于引力,与科学界的估算值相符合。
在中子发生β衰变时,电磁力是引力的1039倍,电磁力远远大于引力,与科学界的估算值相符合。
在中子发生β衰变时,电磁力是弱力的108倍,电磁力远远大于弱力,与科学界的估算值相符合。
由此可见,在中子发生β衰变时,电磁力 > 弱力 > 引力 ,与科学界的估算值相符合。
8.5 显物质和暗物质
物质有阴阳属性,显物质属阳(可见),暗物质属阴(不可见)。
空间就是显物质,时间就是暗物质。
氢原子核能量EH = (mn + mp)C2 = 3.0 × 10-10 焦耳
氢原子核内强力场空间作用力能量
Er = Fsr r = 8.37735 × 1013 × 1.7951 × 10-24 = 1.50×10-10 焦耳
氢原子核内强力场时间作用力能量
Et = Fst r = 8.37735 × 1013 × 1.7951 × 10-24 = 1.50×10-10 焦耳
可见 EH = Er + Et
这就是说,氢核能量等于氢原子核内强力场空间作用力的能量与氢原子核内强力场时间作用力的能量之和。
或者说,氢核能量等于氢原子核内的空间能量与氢原子核内的时间能量之和。
空间具有能量,空间也是物质;或者说,空间是显能量,空间是显物质。
时间具有能量,时间也是物质;或者说,时间是暗能量,时间是暗物质。
请大家注意,超弦理论预言宇宙中存在影子物质,科学观察也发现宇宙中存在暗物质。
影子物质是什么?暗物质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影子物质”就是“时间”,“暗物质”就是“时间”。
从几何角度来说,宇宙是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
从物理角度来说,宇宙是由显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
9、宇宙结构关系式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宇宙中存在三大基本关系式:
质量能量关系式 (10-15)
(E——能量、M——质量、C——真空光速);
电磁场关系式 (10-16)
(η0 ——真空磁介常数、ε0——真空电介常数);
引力场关系式 (10-17)
(G——空间引力常数、H——时间引力常数)。
宇宙三大基本关系式的共同特点是,都与C2有关,充分说明光速是宇宙三大基本关系式的基础,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是宇宙三大基本关系式的基石。
《现代易学原理》依据宇宙三大基本关系式,提出了宇宙结构关系式:
(10-18)
(其中,能量E,质量M,空间引力常数G,时间引力常数H,真空磁介常数η0 ,真空电介常数ε0 ,光速C)
宇宙结构关系式表明:
①、宇宙中存在质量场、能量场、空间场、时间场、引力场、电磁场,它们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②、光速C是质量场和能量场、空间场和时间场、电场和磁场的转换系数。
③、光速大小是不变的,光速是常量,说明宇宙结构是稳定的。光速是宇宙结构系数,光速是由宇宙结构决定的。
④、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是宇宙结构关系式的基石,这充分说明,宇宙结构关系式是正确的、可靠的、实用的。
⑤、宇宙结构关系式中包含力学和电磁学的基本信息,实现了引力场和电磁场的基本信息统一,实现了爱因斯坦统一引力场和电磁场的美好愿望。
10、 宇宙全息关系式
宇宙中的能量按物理学划分,可以分为机械能、光能和热能等等。
宇宙中的物质按场论划分,可以分为引力场、电磁场和温度场等等。
要想建立宇宙统一场论,只研究引力场和电磁场的变化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爱因斯坦试想通过广义相对论建立广义引力场、再进一步建立统一场论的思想是伟大的,可惜没有实现,也不可能实现。爱因斯坦试想通过引力场建立宇宙方程式的思想是伟大的,可惜没有实现,也不可能实现。
在物理学中,研究引力场变化规律的科学分支称为力学,研究电磁场变化规律的科学分支称为电磁学,研究温度场变化规律的科学分支称为热力学。
我们希望依据力学、电磁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在引力场、电磁场和温度场的基础上建立宇宙统一场论,把引力场、电磁场和温度场统一起来,实现爱因斯坦的伟大梦想。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新物理量——热度X,
定义 X=JM/S, (10-25)
我们把X称为热度,热度与质量成正比、与熵成反比。
将式X=JM/S代入(10-24)式,可得:
T=XC2 (10-26)
(10-26)式是我们最新发现的热力学规律——温度热度关系式。
(10-26)式表明,温度热度关系式把温度与热度和光速联系起来了。
温度热度关系式表明,温度与热度成正比、与光速平方成正比。
温度热度关系式表明,在宇宙中存在温度场和热度场,温度场和热度场的传播速度是光速,温度和热度的转换系数是光速。
10.1 宇宙四大基本关系式
我们发现了温度热度关系式以后,立即把它与宇宙中三大基本关系式联系起来。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宇宙中存在四大基本关系式:
质量能量关系式 (10-15)
(E——能量、M——质量、C——真空光速);
电磁场关系式 (10-16)
(η0 ——真空磁介常数、ε0——真空电介常数);
引力场关系式 (10-17)
(G——空间引力常数、H——时间引力常数)。
温度热度关系式 (10-26)
(温度T、热度X、光速C);
宇宙四大基本关系式的物理意义:
质量能量关系式表明,质量场可以转换成能量场,质量场和能量场的转换系数是光速C2;
引力场关系式表明,空间场可以转换成时间场,空间场和时间场的转换系数是光速C2;
电磁场关系式表明,电场可以转换成磁场,电场和磁场的转换系数是光速C2;
温度热度关系式表明,温度场可以转换成热度场,温度场和热度场的转换系数是光速C2。
质量能量关系式——属于力学;
引力场关系式——属于力学;
电磁场关系式——属于电磁学;
温度热度关系式——属于热力学;
宇宙四大基本关系式把力学、电磁学和热力学的物理参数联系起来了。
宇宙四大基本关系式的共同特点:
宇宙四大基本关系式的共同特点是,都与C2有关,充分说明光速是宇宙四大基本关系式的基础,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是宇宙四大基本关系式的基石。
10.2 宇宙全息关系式
我们发现了宇宙中存在四大基本关系式以后,马上把宇宙四大基本关系式集合起来。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宇宙中存在宇宙全息关系式:
(10-27)
(其中,能量E,质量M,空间引力常数G,时间引力常数H,真空磁介常数η0 ,真空电介常数ε0 ,温度T,热度X,光速C)
(10-27)式包含了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的物理参数信息,(10-27)式称为宇宙全息关系式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宇宙中存在质能场、引力场、电磁场、温度场,包含宇宙全部信息,组成宇宙全息场。宇宙全息关系式是对宇宙全息场的数学描述。
宇宙全息关系式表明:
①、宇宙是全息场。引力场、电磁场、质能场、温度场,全都统一在宇宙全息场之中,可以用宇宙全息关系式来描述。
②、光速是质能场、引力场、电磁场、温度场的转换系数。光速包含了质能场、引力场、电磁场、温度场的全部信息,是宇宙全息场的基准点。
③、光速是宇宙全息场的结构系数,光速是常量,说明宇宙全息场结构是稳定的。
④、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是宇宙全息关系式的基石,这充分说明,宇宙全息关系式是正确的、可靠的、实用的。
⑤、宇宙全息关系式包含了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的物理参数信息。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速不变原理,梦想在力学与电磁学的基础上建立统一场论,可惜没有实现。我们发现了宇宙四大基本关系式和宇宙全息关系式,依据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在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宇宙全息场,实现了爱因斯坦建立统一场论的美好梦想。
10.3 宇宙全息场的哲学意义
宇宙中存在宇宙全息关系式: (10-27)
为了哲学应用方便,我们把宇宙全息关系式演变为
宇宙全息关系式表明,宇宙全息场包括能量场、质量场、空间场、时间场、磁场、电场、温度场、热度场,八个信息因子场都统一在宇宙全息场之中,光速是宇宙全息场的转换系数,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是宇宙全息场的统一基础。
宇宙全息关系式表明,宇宙全息场中存在物质波、引力波、电磁波、热力波。能量场和质量场交替变化产生物质波,空间场和时间场交替变化产生引力波,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产生电磁波,温度场和热度场交替变化产生热力波。物质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引力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热力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是宇宙波的统一基础。
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并且预言引力波以光速传播。2016 年 2 月 11 日,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宣布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了这种曾被爱因斯坦预言过的现象。
引力波是什么?西方科学至今说不明白。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宇宙全息关系式已经表明:空间场和时间场交替变化产生引力波,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产生电磁波,引力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是光速。宇宙全息关系式实现了引力波和电磁波的统一,实现了时空场和电磁场的统一。
10.4 关于“统一场论”研究的历史过程
让我们回顾关于“统一场论”研究的历史过程:
公元1831年,英国学者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过程中,提出了磁力线、电力线、磁场、电场的科学概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引入“场”的概念,是法拉第的最富有独创性的思想,是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
公元1865年,英国学者麦克斯韦在研究电场和磁场的过程中,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了电磁场理论,把电场和磁场统一起来。
公元1687年,英国学者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牛顿力学。
牛顿力学中存在两种质量——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存在两种作用力——惯性力和引力。
公元1916年,德国学者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建立了引力场理论,认为在局部惯性系中引力与惯性力等效、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等效,把引力和惯性力统一起来,把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统一起来。
物理学中存在两种场——电磁场和引力场。麦克斯韦认为,在电磁场中电磁波以光速传播。爱因斯坦认为,在引力场中引力波以光速传播。
公元1929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统一场论》,希望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建立统一场论,至今尚未实现。
公元2006年,中国学者何中良在《易脑——中国人的第三脑》一书中,发现了宇宙结构关系式,包含了力学参数和电磁学参数,基本实现了力学与电磁学的信息统一。
公元2014年,中国学者何中良在《现代易学原理》一书中,发现了宇宙全息关系式,包含了力学参数、电磁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建立了宇宙全息场理论,基本实现了力学、电磁学和热力学的信息统一。
宇宙全息场是广义统一场论,引力场、质能场、电磁场、温度场,全部统一在宇宙全息场之中,光速是宇宙全息场的统一基础,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是宇宙全息场的理论基石。爱因斯坦的美好愿望终于能够实现了。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宇宙中充满质能信息、引力信息、电磁信息和温度信息,宇宙全息场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太极图定律、无极图定律、时间作用力定律、宇宙结构关系式、宇宙全息关系式、宇宙天体年龄计算公式,是“宇宙全息场论”的组成部分。
四、深入开展现代易学研究
(1)、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易学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一般公认,世界五大古代文明是:中国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
中国文明起源于盘古时代(公元前9957年~公元前5354年),历经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代代相传,至今将近12000年,而且必将永远流传下去。
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苏美尔早期王朝(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结束于公元前729年被亚述帝国所灭,古巴比伦历史约为2771年左右。
古埃及文明起源于早期王国和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1991年),结束于公元前332年被波斯帝国所灭,古埃及历史约为2768年左右。
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城邦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359年),结束于公元前148年被罗马帝国所灭,古希腊历史约为952年左右。
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古代十六国(并立)(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结束于公元45年被贵霜帝国所灭,古印度历史约为600年左右。
综上所述,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是:中国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
中国文明历史最早最长,中国文明要比古巴比伦文明早6457年、比古埃及文明早6857年、比古希腊文明早8857年、比古印度文明早9357年。
中国文明起源于盘古元年(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公元前9957年3月3日0时冬至),天干地支计时系统是易学三大基本系统之一,因此,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易学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2)、易学是中国科学的源头,易学是世界科学的源头。
史前时期(公元前800万年~公元前9957年),旧石器时代:
1975年,中国考古发现800万年前的云南禄丰古猿(南方古猿)(云南禄丰人);
1965年,中国考古发现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早期直立人);
2015年,中国考古发现8万年前的湖南道县人(现代人),这是现代人最早在中国华南地区出现的有力证据,充分说明湖南道县人是现代人的共同祖先,中国华南地区是现代人的发源地,中国华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盘古时期(公元前9957年~公元前5354年),属于新石器时代。
1995年,中国考古学者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文化遗址(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8000年)发现了原始栽培稻谷、原始陶器和原始编织物,说明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方式走向农业生产方式,人类第一次生产方式革命发生在湖南道县,发生在盘古时代。
湖南道县属于盘古国,湖南道县是瑶族的故乡。瑶族人以盘古为姓,崇拜盘古大帝、盘古天王、盘古天尊、元始天尊。
道县玉蟾岩文化遗址三大发现——原始栽培稻谷、原始黑陶片、原始编织饰纹,标志着原始农业、原始制陶业、原始编织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自力更生的盘古时代。
盘古时代在观测天象和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发现了四宿(星鸟、星火、星虚、星昴)与四时(春、夏、秋、冬)的关系,建立了四宿天象系统:
东方玄武(星虚),南方青龙(星火),西方朱雀(星鸟),北方白虎(星昴)。
盘古时代天象:
北方星昴(白虎)(子宫)(冬至),
东方星虚(玄武)(卯宫)(春分),
南方星火(青龙)(午宫)(夏至),
西方星鸟(朱雀)(酉宫)(秋分)。
盘古时代提出了阴阳五行概念,建立了天干地支系统,制定了盘古历法,产生了《盘古易学》。易学是天文历法的源头。
天文历法是中国科学的源头,天文历法是世界科学的源头。
因此,易学是中国科学的源头,易学是世界科学的源头。
(3)、对于西方科学来说,古代易学是前科学,现代易学是超科学。
现代易学与西方科学的差异
第一、时间差异:
中国文明起源于盘古文明(公元前9957年~公元前5354年)。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现代易学起源于盘古文化(公元前9957年~公元前5354年)。
西方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359年)。
显然,现代易学与西方科学存在八千年时差,易学是时代列车的火车头。
第二、空间差异:
西方天文学认为,宇宙年龄137亿年,宇宙半径137亿光年。
西方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宇宙年龄195亿年,宇宙半径195亿光年。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可以把宇宙分为无极宇宙与太极宇宙,无极宇宙是唯一的,太极宇宙是众多的。太极宇宙起源于无极宇宙,无极宇宙包含太极宇宙,太极宇宙存在于无极宇宙之中。无极宇宙是无限的,太极宇宙是有限的。太极宇宙年龄50万亿年,太极宇宙半径50万亿光年。我们易学时空,无始无终,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自由自在,生生不息。
因此,对于西方科学来说,古代易学是前科学,现代易学是超科学。
《易经》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德经》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化无极,无极是太极的起源和归宿。”
易学要继承,易学要发展,易学要创新,易学要与时俱进,易学要走向世界。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 会员 何中良 2018-1-5
备注:许多图表和公式无法传递上来,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现代易学原理》一书,便见 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