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胀目标制的前生今世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主张设定一个明确的通胀目标,即通胀目标制,以期更清晰的达成社会的理性预期。这样反过来能够更好地调整通胀率,让社会经济活动与货币政策实现良好的互动,这为实现央行承担的两大目标确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社会就业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自从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货币的发行完全依赖国家信用,这让央行掌握了自由裁量权,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危机,不会因为货币短缺引发深刻的衰退,也不会因为各国之间黄金的输入输出引发剧烈的金融震荡。但是,没有锚定的货币要能够向社会清晰的传达通胀预期来推动美联储提高政策的可信度,通胀目标制便应时而生。
保罗·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经济的长期衰退换来了稳定的通胀,为格林斯潘能够稳健的推行货币政策确立了充足的条件,但是如果为了再次应对恶性通胀,需要再次大幅提高利率,引发大量失业吗?
格林斯潘不愿接受通胀目标制,在于对自由裁量权的偏爱。如上所述,以此可以灵活应对经济发展问题。在艾伦·格林斯潘和保罗·沃尔克这两位主席的任期内,美联储充分发挥了自由裁量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通胀率从1980年13.5%的峰值降低到了20世纪90年代晚期的2%。
同时,人们也怀疑通胀目标制没有完全顾及美联储的双重使命,似乎忽略了一个(充分就业)来满足另一个(物价稳定),格林斯潘认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促进就业市场的改善,同时避免经济进一步滑向通货紧缩,而非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它的推行是紧盯社会就业率来操纵通胀目标的,但在当时这一疑虑也是非常充分的。
2. 通胀目标制的基本框架【1】
通胀目标制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外宣布将在未来某个时间范围之内(比如一年或两年内)实现某个水平的通货膨胀(比如2%),然后,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
央行设定的通胀目标一般不是零,而是大约2%。通胀目标一旦确定下来,时间跨度往往是好几年,只要在这几年结束之际满足这个目标即可。我们一致认为低且稳定的通胀率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的,而且我们还一致认为即使短期利率达到零,货币政策仍将有效。
灵活的通胀目标制这种政策框架能够将通胀目标的长期约束性与货币政策的短期灵活性融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应对经济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缺陷。长期利率必然会走低,从而刺激了市场需求,推动实际通胀率走向我们既定的目标。央行直接向实体经济投放流动性,在实体经济中直接创造需求,从而实现高速增长。
3. 通胀目标制的理论解释之一【2】
维克里对经济发展以实现充分就业为优先考虑的执着非常坚定,他认为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应该打破对赤字的禁忌,只要能够充分就业就能增加社会产出,就能把饼做大,赤字就能迎刃而解。人们普遍认为赤字的增加就会伴随通胀的到来,不过维克里认为通货膨胀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我们需要担心的是它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会引起商业预期和企业活动的变化。一个温和的、确定的通货膨胀率并不会打乱企业的商业计划,可能只会带来些许不便。然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借方和贷方之间发生一些随机的、不公平的财富转移,但这些分配效应引起的危害远比失业所带来的产出下降和其他社会问题轻得多。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准确地讲是预期的通胀率或通缩率低于实际)在效果上等同于掠夺,是对财富进行不公平的再分配。而失业则是对社会财富的破坏,减少了可供分配的财富总量。其实,若能保证一个确切的通货膨胀率,那么通过利率的变化与长期合约的调整,人们就能适应这种通胀,而且基本不会导致总产出的损失和不公平的再分配。只有实际通胀率和预期通胀率不一致时,才会使长期交易蒙受损失。
4. 通胀目标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
对20th30年代大恐慌的解释
白芝浩原则。在金融危机时,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应当慷慨放贷,但只放给经营稳健、拥有优质抵押品的公司,而且要以足够高的、能吓走非急用钱者的利率来放贷。
20世纪30年代初期货币供应量的骤减,货币供应量的大幅下滑诱发了一场严重的通货紧缩(工资与物价下降),从而损害了经济运行状况。根据“白芝浩原则”,缓解金融恐慌的最佳方式就是为那些缺乏资金的机构提供流动性。但是,美联储发放的所有贷款都是需要抵押担保的,不能拿纳税人的钱当儿戏。 由此美联储未能防止经济陷入通缩。
通胀目标制之于日本
伯克南建议日本央行不要继续含糊不清地承诺消除人们对通缩的忧虑,而是应该设定明确的通胀目标,从而扭转公众的通胀预期。即使在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的情况下,日本也可以运用其他工具来刺激经济,比如购买大量的金融资产。
5. 通胀目标制的探讨【3】
5.1 如何应该高债务水平和有目的的去杆杠化?
如果在利率接近零以及去杠杆化导致通缩预期的背景下,中央银行形成中期实际利率预期的能力将严重弱化。如果市场参与者将这种远期指导解释为中央银行对未来前景的悲观预期,这可能产生紧缩而非刺激效应。以保持长期价格稳定承诺为基准的对通胀目标制的偏离更为可取。
尽管一段时期内通胀水平超过政策目标有助于稳健复苏,也与稳定的中期通胀预期相容,但通胀超过目标持续的时间越长,形成未来高通胀预期的可能性就更大。
英国经验:简单地扩大了解释通胀目标制的灵活性,以反映例外或过渡性效应对目前通胀水平的影响。
5.2 是否应该放弃2%左右的中期通胀率目标,而转向其他变量?
为实现打破通缩陷阱的目标,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应寻求其他替代目标。比如追求实际增长以及价格稳定效应。
受名义GDP目标驱动的中央银行会更有信心刺激名义总需求,这将主要导致实际产出增长而非价格效应。在没有合理的名义GDP增长率的情况下降低杠杆水平十分困难。
但在某些情况下,追求名义GDP目标可能导致通胀的剧烈波动,使得确保合理的通胀预期变得更加困难。如果刺激作用最终形成的主要是价格效应而不是实际产出效应,这一建议可能导致较高的持续通胀率。
结论:目标的变化只能是暂时的,并且应重点强调如何退出暂时目标,在适当情况下重回通胀目标制。
【1】行动的勇气,作者:伯南克
【2】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作者:维克里
【3】债务、货币和魔鬼,作者:阿代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