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中国金融界最热门话题的恐怕就是新周期之争了,中国新周期真的来了吗?是不是太乐观了。
回顾世界历史,世界经济周期经历了五个较为完整的周期,每一个经济周期都有一个新技术代替旧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并带动经济增长,1795年蒸汽机的发明改写了世界经济的历史,直到1850年,铁路煤炭钢铁的大量生产开始新的周期,再到1890年的电器、汽车和化学的不断生产,接着是1945年的汽车、计算机和生物工业的出现改写了经济历史,最后是1990年的信息技术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每一个经济周期都经历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
不管哪一个经济周期的来临,都有一个引导世界经济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新技术的新动力出现,目前要说进入新周期,新的技术动力在何方,新兴产业虽然被市场看好充满活力,但要说改变经济格局的新技术新产业并没有出现,何况整体的规模也不大,没有形成中国的支柱产业,不足以引领中国经济的新周期。如果把政府供给侧改革下的周期性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作为经济新动力来判断新经济周期的开始,笔者认为并不客观,也不符合历史上对新经济周期的判断,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说法,供给侧改革只不过是面对严重的过剩产能,企业经营每况愈下,导致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的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产业在政府主导下的自我救赎之路,而不是出现经济新动力,产能过剩依然没有彻底改变,更为关键的是供给侧改革价格传导作用受阻,中下游行业不能化解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只能痛苦的自我消化,因此对整个产出影响不大,只是一个行业经营的改变,并没有带来整个经济的脱胎换骨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中国经济从16年四季度开始的回升,但幅度并不大,是不是进入新周期的复苏阶段呢?复苏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地产和基建,地产是货币政策宽松下的一种资产泡沫,地产价格暴涨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和对金融资源过度的占用,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引发政府高度重视,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严格的地产调控措施,目前地产行业出现量跌价跌的迹象,地产投资增速快速不断下滑,7月份下滑更厉害一点。基建投资是为了稳住经济,稳住就业的一种财政刺激政策,受到地方债务的制约,基建投资增速不可能出现连续增加,反而会因为经济的稳定而逐渐退出刺激,如果中国延续加杠杆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新周期,反而会陷入更深的金融危机。IMF最近再度警告中国的债务危机。
中国经济目前状态,笔者判断是新的经济产业未能成为支柱产业,而传统经济经营压力巨大,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需要深化,目前供给侧改革只是行业的利益切割,风险从一个行业向另一个行业转移,经济回升动力明显不足,7月份的经济数据远远低于预期,要说进入新周期复苏阶段未免过于乐观。IMF也预测明年经济增速会低于今年。
中国经济后市并没有出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新技术,没有产生新的动能推进经济走上一个新台阶。而每一个新周期下,均出现了新技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比如电力的出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从0.07%升高到0.75%,信息技术的出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 从0.41%-0.77%。实际上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近年以来是逐渐下滑的。因此并不具备新周期的要素。
就未来经济走势而言,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的观点是中国经济走L型,而且是未来很多年的事情,7月24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要站在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妥善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虽然从中找不到L型的字样,但是强调了经济长周期,而不是说进入新周期,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抓好结构性改革化解金融风险,可见中国经济的抓手不是增长,而是化解金融风险,笔者认为主要是降低杠杆风险,降杠杆意味着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经济增速是不可能进入复苏阶段的,最多就是一个筑底的阶段。实际上中国政府已经提高了对经济增长下滑的容忍度。
中国经济增长有韧性是共识,但经济的韧性不在于经济恢复高增长,而是经济不会出现失速下滑,我们要提高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逐渐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L型走势,而不是片面乐观的认为新周期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