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凝聚
“凝聚”一词的最早来源,是从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凝聚态物理学”借用而来。凝聚态物理学是一门以物质的宏观物理性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所谓“凝聚态”,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组成、并且粒子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凝聚态物质,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最常见的三种物质形态——气态、固态和液态中,后两者就属于凝聚态。低温下的超流态、超导态、超固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磁介质中的铁磁性、反铁磁性等,也都是凝聚态。也就是说,除了空气,我们生存的一切依靠,全是凝聚的结果。
在经营企业中,也是西方人最早借用凝聚一词,应用于管理。而后,相应发现并提出了在现代企业管理学说中著名的“凝聚效应”。这种凝聚效应指的是:在别的因素保持不变的状态下,企业的凝聚力越大,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率越高,企业也就越有活力。 这一理论,由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后被全世界的企业管理学者普遍认同。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也自然引进了包括凝聚在内的先进文化。2010年北京市的中考作文题目,就是《凝聚》。此举表明: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如理解不了“凝聚”的含义、写不出相应文章,则你便不能升上高中了。而每年各地的公务员考试,关于凝聚方面的试题,也屡见不鲜。这同样意味着:社会青年吃不准“凝聚”问题,你便有可能失去进入国家管理层人员的资格。
中国的企业,为追赶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建设步伐,也越来越重视企业凝聚力建设。这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抓紧开展研究。通过大量翻译外国文献和著书立说,大力开展了“建设企业凝聚力”的理论研究。如,有人提出了公式,“整体配合效能×归属心理 = 共同责权意识 = 凝聚力”。
另一方面,便是开展培训。这种培训,并非是一种读书、读资料、看光盘、听录音的低层次受教育。而是成立专门的“凝聚力教育学院”之类的培训公司,开发出专门的课程,定期召收学员,专时驻学授课的学校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