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对城市经济造成巨大伤害,中小城市甚于大城市,这可能导致一些城市的衰败。当然,即使不存在经济危机,当一些城市赖以发展的支柱产业遭遇瓶颈也将致使城市的衰败。比如因石油产业兴起的大庆,因汽车行业而名震世界的底特律,当下这样的城市均因为时代的变迁,曾经维持经济运转的基础不复存在而呈现衰败,因为曾经的辉煌让世人感到惋惜,也正因为此,人们对所谓的“接续产业”和振兴计划充满希望,但是愿望终归是愿望,一厢情愿的结果居多,事实总是非常残酷的摆在眼前,并非接续产业不合理,也并非振兴计划规划的不到位,而是经济不能如机械般的操作,可以拆卸组装,任意转型。
曾经的产业,比如石油或者汽车等,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大批技术或者业务精湛的产业工人,他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均以此展开,为此作为工人个人也在智力、资本、人脉和市场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积累,个人的经验和技能被誉为无价之宝,如今这成为真正的“无价”,让人们难以寻找到可以替代的工作。一种支柱产业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历时越久、越深远,一旦不复存在对产业工人的危害也越大,其转向其他工作的可能性越低,难度也更大。
城市的衰败往往并不以复兴政策而再现辉煌,再光彩耀眼的计划也需要人尽其才,只有市场才能达成这种资源的适配。当一座城市出现衰败,有能力依靠积累的经验去其他城市寻找新工作的工人必然大量离开,而大量能力低下的工人依然在这座城市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已然不再,剩下的路只有在时代变迁和整体经济各路中寻找出路,这或者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或者就此走向实质的衰败。美国密西西比河运力繁盛的时代,造就了沿岸的城市经济,随着铁路的拓展渐渐失去光环,到了世界一战时期,为了向欧洲战场投放物资,密西西比河又迎来了再次的辉煌。
我们知道在金融领域推出一款产品需要炒作概念,即使上市公司发行股票都会讲述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新机场、港口的建设就是这一手法,但这也需要有所依托才行,它需要能够容纳转移的产业或者可能形成的产业比如物流。依据城市之所以存在在于它能够实现非常高的生产率,如果这一点无法实现,提出的鲜亮的概念也终将仅仅是个概念,甚或造成泡沫,概念无法产生虚拟经济中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政府主导的区域经济政策无不以一种概念来引导市场,但是市场自有它的规律,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英国也推出过“北方动力”的政策,可是效果也不尽理想,就是这个原因。
在城市衰败之际倡言创新是不可能的,如同在经济危机之际增发货币想以此推动流动性已为时已晚。创新,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产业创新都立基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创新与任何其他市场行为一样均遵从顺势而为,自我增强,绝非由什么情怀、热情来达成。正是由于存在广阔、光明的前景,创新才会不期而至,衰败的城市,人才大量流失,市政也在艰难中维持,这绝对不会存在创新的萌芽。衰败中的城市,区位优势也会由此易主,在各种不利因素汇合之际,盘点城市因繁荣而忽略的资本成为可行之事,但这绝非什么丹青妙笔,只是寻找一种可行方案的基础。
人与城市是同一回事,在某地限制或者摧毁某一已成熟产业的发展,不论基于什么目的都是不智的,这对于从业人员将产生上述相同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也会由此潜伏了危机,这必须因有更高生产率的产业已隐然可行的情况下行之才不至于造成负面的结果,因势利导的升级产业或者释放产业的发展空间才能让人们在市场上有充足的机会可以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