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国人?


当8岁多的窦好好同学,跟我走了近20个国家以后,她的言谈中,总是不经意地冒出意外之语。
 
在澳大利亚凯恩斯机场坐直升机进行空中体验的时候,好好看着机场说:“这机场好小啊,好像跟我们老家的襄阳飞机场差不多大。”我想起老家那个飞机场,当我年轻时第一次见到时,是被它的宽广狠狠震撼到了的。
 
在黄金海岸这座城市海边吃饭的时候,邻座有两个人也在点菜,好好转了一圈,回来悄悄告诉我:“也是中国人,但说的不是普通话,我也听不懂。”我问:“那你怎么判断是中国人?”“我看了他们的菜单,是中文。”
 
最开始出国的时候,好好见了老外就害怕。大多数老外其实也挺友善的,尤其是见了小孩,也是很喜欢的,主动笑着跟孩子打招呼,好好的恐惧心理慢慢就消除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小巷里,我让她学了一句英语“May I take a picture with you”(我可以和你合影吗),主动找不同的老外合影,她居然做到了。在法国卢浮宫前,她甚至跟一个卖埃菲尔铁塔小挂件的黑人小伙合影了。见多不奇,见怪不怪,更多的遇见,就是成长。
 
 
对于人类,好好最初的认识是两种:金发碧眼、人高马大、鼻梁高挑或者皮肤黝黑的,是外国人,剩下的就是中国人。到了东南亚几个国家一走,她发现,这是不对的,爸爸:“中国人和新加坡人、泰国人、马来西亚人、越南人,都长得差不多啊!这是为什么呢?”我只好就我所了解到的华裔的有关知识,给了讲了一遍。于是,每当在国外看到华人时,她会跟我玩猜猜对方是哪国人的游戏。
 
这次来澳大利亚,在凯恩斯的土著原始公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高中生模样的华人。我猜是韩国人,她猜是新加坡人,最后问了导游,原来是日本人。
 
好好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日本人,动作夸张地往我身后躲:“哎呦!日本人,好可怕呀!”“你看看他们,有半点可怕吗?”
 
也许是受抗日神剧的影响,好好对日本人的印象是感到恐怖的,一直强烈反对去日本,跟爱国无关,在她的认识里,日本人都是“鬼子”,是专门欺负中国人的。
 
借着眼前这群朝气蓬勃、面目友善的日本学生,我给她讲了当年的日本侵略者和今天的日本人民两者的区别,讲了当年被日本侵略时中国的落后以及今天中国的地位变化,她才显得释然了。
 
若不是如此,她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恐惧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消除呢?我只记得,小时候,我对今天的日本人的印象也是很久停留在“鬼子”阶段,愤怒感一直到参加工作后才逐步减弱的。当年的我,只能从书本上、电视上和道听途说里,认识日本,哪能像窦好好一样,这么小的年龄,亲眼见到日本人呢?
 
 
猜猜我们遇到的人,到底是哪国人?我和好好的这个小游戏,倒是挺让她长知识的。尤其是我们在上绿岛时,遇到的一个年轻导游,让我好生给她上了一堂课。
 
那个小伙子,长着中国人的模样,说的也是中国话,对澳大利亚的情况却十分清楚。好好跟他混熟了,跑去问他:“叔叔,请问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叔叔的表情有点尴尬,想岔开话题,好好追问:“你是中国人吗?”叔叔回答:“我是台湾人。”“台湾是中国的吗?”好好问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个导游小伙当着我们全团中国大陆客人的面,有点勉强地笑着点了点头。
 
然后就是好好对我的追问了:“台湾在哪里?台湾是不是中国的?”我一边后悔三年前我去台湾时,没有带上她,一边开始给她讲故事。
 
“距今68年前,中国是被一个姓蒋的领导的国民党统治的,那一年,一个姓毛的带领着共产党(好好插话:是毛爷爷),把他们打败了,他们那伙人就跑到了中国一个叫台湾的岛上……”这一讲,说来话长,几个小时的中国革命史讲下来,好好听得津津有味。如果不是这个台湾导游出现在眼前,这样的历史课,小孩子愿意听、听得进吗?
 
一个人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孩子出去,离开我们居住的地方,离开本来的生活环境,看看外面的山、外面的水、外面的人,看看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最好的学习。不观世界,何来正确的世界观?
 
有人会说,观世界,哪来大把的时间,大把的钞票?外面的世界,不一定要很远,不一定要花很多时间,关键的是,做父母的,要有这份让孩子走出去的意识。
 
 
我出生于鄂西北一个偏远贫困的小乡村。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城里一家困难企业当一辈子临时工。但是,每年暑假,我却因为父亲的原因,能够进城生活一段时间。我看到了城里的高楼大厦,城里人生活的悠哉乐哉。后来,我和我的哥哥妹妹,一个个都通过读书考学,离开了农村,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奇迹。我儿时的伙伴,小学毕业后大都务农了。虽然后来也离开黄土地进城打工、做生意,但是已经和我们拉开了差距。其实,我们兄妹并非比当年的小伙伴们聪慧多少,只是在城里的父亲帮我们带进了城市,让我们见识了农村小伙伴们没有见识过的世界,心里的某个火种被点燃了。
 
我从我自身的经历认识到,走出去,看世界,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总是坚定地认为,做父母的,一定要设法让孩子走出去。其实,不一定是走出国门,哪怕是走出所在的城市、所在的省份,哪怕是走出经常所在的圈子,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外面的世界,也是未知的世界。这种未知的世界,多多少少,会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孩子在最适合学习的年龄,一旦有了足够的求知欲,通俗点,就是自己想学习,那效果一定是很好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有时也很无奈。带孩子外出,如果当成一种教育的话,父母还是挺累的。
 
在昆明,好好指着长水机场的招牌说:“爸爸,武汉的飞机场叫天河机场,这些大飞机场都带‘水’字,襄阳的机场却叫刘集机场,难听死了。”我立即纠正:“只是因为机场所在的那个地理位置叫那个名字,才取了机场的名字。”
 
接着,我要努力让她认识到一点:家乡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永远是个好地方,没有家乡,就没有你爸爸,没有你妈妈,当然,也没有你啦。
 
你懂的,这又是个费脑筋的讲解。然而,教育的乐趣,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