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土地上,我们呼吸着空气,土地或空气的状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土地面积和地形地势及气候状况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内涵,是国与国之间差异的根源,这些基本状况决定着人们生活状况,而人们生活状况决定着国家状况。
巴西正在被破坏的热带雨林
巴西联邦共和国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854.7万平方公里,排名在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之后。巴西人口1.87亿(2008年),是拉丁美洲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巴西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都居世界第五,属于世界大国。巴西国土位于中南美洲与大西洋之间,与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接壤。
巴西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亚马逊平原年平均气温25~28度,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6~19度。热带地区与我们温带地区具有很大差别,热带地区的精华地带,往往是降水不太多的高原地区,因为这里气温适宜,降水恰当,即可以搞农业生产,也适合居住生活。
热带雨林地区气温常年较高,常年类似于我们这里的夏季,蚊虫滋生,容易传染疾病,从气温或潮湿或卫生角度看,不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热带雨林降水过于丰富,几乎天天降水,虽然土壤不缺墒,但是过犹不及,雨水对土壤冲刷的太厉害了,适宜庄稼吸收的营养物质难以存留土壤,难以进行种植业生产。高温条件下的雨水冲刷导致土壤可以溶解于水的矿物质流失殆尽,对植物生长有价值的矿物质缺乏,也就是土壤高度贫瘠。这导致热带雨林不能大规模搞种植业,不能大规模生产粮食。不适宜居住,不适宜种植业,自然就没有多少人口。因此,热带雨林区域是巴西人口最稀少的地方,是巴西的绿色沙漠,其人口密度甚至比沙漠区域的人口密度还要小。
巴西人口主要居住在巴西高原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这样的人口分布并不是偶然的,是自然因素决定的的。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大西洋沿岸,内陆地区人口密度较为稀少,特别是北部的平原地区。巴西东南地区由于是巴西纬度最高的区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气温较为凉爽,适宜种植业或居住生活,是巴西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根据2004年数据显示该地区人口约有7800多万,相当于巴西人口总数的42%。该地区拥有巴西三个人口最多的州和两个最大的城市。在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为支柱的商业地带,该地区聚集了约23%的巴西人口,成为该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集中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的集中可以产生人口规模效益或人口密度效益,城市发展的原理就是如此,城市群的经济原理也是如此。人口稀少的巴西,在局部地区实现了较高的人口密度,部分避免了人口稀少的劣势。
巴西北部热带雨林区域的人口密度比中国西藏的人口密度还要小,就是热带雨林区域的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只是类似于中国新疆的人口密度,这并不仅仅是巴西人口密度小导致的,更主要的是巴西热带雨林的生存环境决定的,这里是真正的绿色沙漠,其对于人类的残酷性或环境恶劣程度不亚于沙漠地区。
巴西森林覆盖率为52.2%,以热带雨林为主。巴西拥有世界最多的热带雨林,这里生物繁盛,是生物研究的好地方。但巴西的热带雨林正在遭受破坏,这主要是由于热带迁移农业的发展导致的。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是破产农民的一个生存方式,先把热带雨林破坏掉,然后种植庄稼。刚刚被破坏的热带雨林土壤,虽然并不肥沃,但也不贫瘠,可以种植庄稼。由于热带雨林雨水过多,这是一个巨大的缺点,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被大量淋失,土壤几年后就会变得很贫瘠,没有耕种价值了,这块地就被荒芜了。农民再破坏新的热带雨林,然后如此循环。收益不多,但是对森林的破坏却很大,是很大的生态灾难。热带迁移农业是人类破坏力最强大的农业生产模式,靠热带迁移农业是搞不富裕的,只是可以勉强生活而已。
在人口高度稀少的热带雨林地区搞热带迁移农业,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忍受炎热潮湿的气候,需要忍受疾病时候的无助状态(医生不好找),子女上学困难,生产的农产品也难以出售。令人费解的是,巴西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在搞热带迁移农业生产?其实就是住在城市贫民窟里,也比在热带雨林搞热带迁移农业好,究竟是哪些人在靠热带迁移农业生活呢?
随着巴西经济发展和人口富裕程度的提高,热带迁移农业将会逐渐萎缩,热带雨林会恢复往日的清静。笔者以前以为热带雨林拥有巨大的农业生产潜力,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热带雨林的农业生产潜力还不如热带草原或温带草原。与温带森林相比,要逊色的多。平原地区的温带森林都可以被开发成耕地,往往是最好的耕地。事实上平原地区的温带森林,早已经被开发殆尽了。温带平原森林气候区是人类的最佳生存区域,人类生存或生产的精华区域。
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在破坏热带雨林,这是情有可原的,是有经济动力的,对热带雨林的破坏量不大。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最主要的破坏模式,这是最值得需要改变的地方,是巴西政府大有可为的地方。巴西政府在热带雨林里面修建公路,公路延伸到哪里,雨林就被破坏到那里。保护热带雨林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少修横穿热带雨林的公路。发展经济,促使国民富裕起来,是更彻底的保护热带雨林的办法。在大家富裕以后,谁也不愿意在那人烟稀少的热带雨林里面谋生了。
热带雨林的前景还是值得乐观的,大部分热带雨林地区毕竟不适合人类生活,不适合种植业生产(东南亚多火山的热带雨林区域适合种植业发展,这只占热带雨林的少部分),这个客观因素可以保证热带雨林不会被人类过度破坏。亚寒带针叶林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沙漠地区都不适合人类生活,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这些地区都是人类难以改变现状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景观会一直保持下去。那些适合人类生活,适合种植业的区域,被人类改变原来的自然景观是很正常的,挡也挡不住。
面积大国带来的丰富资源
巴西自然资源确实丰富,这主要取决于巴西庞大的国土面积。自然资源的多少与面积成正向关系,面积大国都是资源大国,面积大国资源分布比较全面。由于石油或天然气不多,这使得巴西暂时还没有明显占资源的便宜。
巴西已探明铁矿砂储量650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铀矿、铝矾土、锰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铬矿、镍矿和黄金矿。煤矿储量230亿吨,但品位低。石油储量约36亿桶,另有相当于15亿桶石油的油页岩,天然气储量133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
巴西矿产与农产品分布
巴西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这与巴西的人口分布基本一致。巴西大部分土地在南半球,南纬20度以南的较高纬度地区集中了巴西大部分人口与农业生产,这里是巴西的精华区。北部热带雨林所在的低纬度区域,由于人口极为稀少,且覆盖着土层,矿产不易被发现,致使这里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也不多。